黄梨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活态文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引姚剧这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校,融合“礼.仪”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对校园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和探索,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文献名邦,河姆古渡,礼仪之风,源远流长。近年来, 作为余姚市首批十佳礼仪校园,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学校通过“规章制度约成礼、校园氛围营造礼、课堂纪律熏陶礼、人际交往促成礼、主题教育强化礼、乡土经典传承礼、社团活动展示礼、社会实践渗透礼”等八个活动维度,使礼仪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多维渗透式”礼仪之花在河姆渡畔绚烂绽放!而余姚独有的地方戏曲“姚剧”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姚剧源自滩簧,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学校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职责,在文化传承、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面前,理应肩负起传统戏曲的文化传承重任。学校尝试将传统文化“姚剧”与学校礼仪文化有效的融合。
1 地方非遗(姚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礼仪与文化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以“礼、仪”为主题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展“姚剧进校园”就是要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广大学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戏曲的浓厚氛围。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下来,更好的发扬广大。
1.2 继承与发扬
“姚剧进校园”活动,既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非遗姚剧具有当地极具人文底蕴的传统文化精髓,引非遗入校,将非遗文化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家国情怀,是余姚本土精神的弘扬和传递;另一方面给职业教育注入了工匠精神, 非遗传人对技艺的执着和专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职业敬畏感。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让师生认识非遗的真正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
中职学校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相对自主、教学方式相对灵活的特点采取非遗进校和非遗进课堂的措施,引姚剧、创社团(笛子、二胡、民乐等)非遗入校,使中职学校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传习过程中的创新、深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活力。
2 非遗姚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非遗进校园,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本学期3月5日,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奏员倪乐辉、国家一级作曲张钱苗、国家一级演员柯东琴、国际一级演员王育红在我校参加了2018“姚剧进课堂”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学校姚剧选修课的序幕。特聘了王育红和柯东琴老师来校定期上课。同时还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守良老师来校讲座。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前往龙山剧院观看国遗姚剧。进一步传承高雅艺术、加强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用课堂形式传习非遗,开设校本选修课,让学生自主择课,主动学习。非遗课堂集说、唱、演、奏、创新于一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活力。
2.2 提供多元展示平台,彰显“非遗”文化魅力
目前学校开设的姚剧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社团,每周一训。为了保障非遗课程与社团发展的质量,学校聘请了一系列专家前来授课。有民乐高級教师邵老师,有国家一级演奏家倪老师,有国家一级演员王老师和柯老师。通过口传心授大大提升了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学生们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家长文化的底蕴,领略了国粹的艺术魅力。学校开展社团展示活动、文艺汇演,外出助演、志愿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展演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实现对自身人格修养、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2.3 依托非遗文化,创设相关社团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14年学校已经组建了“一支乐坊”(民乐团),该社团长期聘请专家每周进行指导,获得宁波是优秀社团,多次被邀请外出进行展演。为了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民乐团日常的演奏练习以姚剧的戏曲为主,扩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又新开设了笛子社团和二胡社团,同样聘请了专家老师每周进行辅导。以姚剧为依托,唱、演、奏同时开花,使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
3 中华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定型根本上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任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非遗进校园主要指的是本土非遗资源依托当地学校的在地性传承。而学校又是一个综合体, 有着众多维度且互有叠合的文化空间,因此校园传承只是宽泛的说法,具体而言,非遗除了进学校、进课程外,还需相关教师、教材等。
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非遗项目面临的迫切课题。学校正好可以利用教学优势,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将地方非遗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让传统的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合, 让非遗文化得到更活泼、更广阔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