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钊红
摘要: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会计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即将被各种人工智能软件代替,这一形势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和内容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改,本文正是基于此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方式转变做出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专业;高职院校;教学方式
一、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人才提出的挑战
以前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核算工作,根据业务的发生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针对这几样会计的核心工作开展,包括课程的设置和考核都是为了体现核算能力的掌握。但是近几年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很多基础核算工作都可以通过操作财务软件以及人工智能软件来完成,会计人员不再需要统计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这意味着会计行业人员的工作模式、工作重心都应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要从以往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培养对经济数据影响的因素分析,以及对企业的经营运作提出相应对策的能力。
二、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重核算轻分析。原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着重于学生核算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根据会计六大要素内容进行核算讲解,主要讲授各核算内容业务处理的会计分录,忽视了经济业务内容各项因素的分析,使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会计分录,即使学生把握了业务的处理,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非常规的因素就不能去分析处理,并且不能根据因素变化分析对企业经营运作造成的影响,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设置过多,通识能力课程设置不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多开设30余门课程,门类繁多,其中专业课程有20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占专业课程40%以上,主要包括: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纳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以财税实务为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比例过高,会计专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都是学习会计分录,而通识能力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学生大脑中灌输的会计理论很多,通识能力拓展却十分有限,导致实际工作中业务应变能力较弱。另外在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在第二学年才进行开设,第一学年主要学一些基础的专业性不强的课程,使得学生第一学年接触的专业通识知识不够,到第二学年突然一下增加很多的专业性课程,这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根本无法应付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的效果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三)实践实训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其他技能的训练。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会计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较高,为提高实践实训效果也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比如,建立各种会计专业相关的实训室和实践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实训环节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等等,这些措施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学生甚至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零距离对接。但所有这些都过于局限在专业技能领域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一旦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工作中出现突发状况或超出专业范围的事务时,往往不知所措或者无法应对。
三、高职教学中应作出的几点调整
(一)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应从以前的以专业知识为核心调整为通识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相互平衡的布局,所谓通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对普遍的事物的看法以及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是通识教育课程。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不包括专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必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应该掌握的通识技能包括:精确而创造性地思维的能力、严密的数理分析能力、流利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所有这些能力中,特别强调的是精确并创造性地思维的能力。通识教育应培养的品格包括:好奇心、移情力、勇气、谦逊和诚信等。通识课程设置包括:经济学与管理学等战略管理类;统计学等数据分析类;法律、艺术类、文案撰写、计算机网络等通用能力类。扩大此类课程在会计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才有可能强化通识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高职学院会计专业的第一学年下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应多增加专业通识内容讲解,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的业务、凭证,并加强经济业务的理解,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内容的感性认识,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实际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和并且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内容,才能帮助他们立足于实际去学好本专业,这样也可以为学生第二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往的重点讲解会计分录理解运用转变到分析思考上面来,比如以前我们讲应收账款的现金折扣核算业务的时候,一般就只讲到怎么根据现金折扣的优惠期限和折扣率计算现金折扣的金额,以及怎么编制会計分录,而对企业的现金政策的分析讲解却几乎忽视,这样的教学讲解显然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不能做到良好的引导,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讲授业务处理的核算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影响业务的各因素,就如刚刚所举的应收账款现金折扣核算的业务,我们除了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计算方法和会计分录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企业制定现金折扣政策的背景,以及不同的现金折扣政策下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上会带来的不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随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项能力恰恰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三)教材编写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教材的编写也要进行适时的更新调整。以往的会计专业课程教材都是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相应核算内容的编写,没有体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教材编写除了体现业务核算内容以外还要加强分析模块的内容,既要教会学生会计核算处理的基础知识,这部分虽然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软件完成的可以弱化的部分,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将其完全忽略掉,因为如果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的话在运用财务软件的时候肯定不能很好的去操作完成相关财务基础工作,更别谈去完成更高级的思考分析工作,人工智能软件固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产生学习必要知识的惰性,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下增加思考分析模块内容,强化不可替代的分析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模式调整。针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后,对学生的考核模式我们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以前的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编制会计分录、业务处理的规范性等方面来进行,很少体现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核,因此,以后的考核模式应加强学生在掌握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对业务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加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非常规问题的处理考核,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调整,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态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会被机器所淘汰,而是把人们从以前很多常规性的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具有创造力的工作,而对于常规工作极易被替代的会计行业,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及时的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及时的转变好思路和教学方法,为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会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彭涌超.人工智能下的会计核算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年第2期.
[2]熊婧涵.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2期.
[3]潘纯.论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再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4]任梦宇.人工智能下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