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应用

2019-10-20 18:44姚铁藜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姚铁藜

摘 要:校园暴力是一个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现象。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充满着变数和不稳定性,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也随之逐渐增多,这不仅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暴力犯罪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犯罪行为所遗留的心理痕迹的研究分析,可以深化对案情的分析和认识,帮助人们对案犯犯罪心理活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案犯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描绘和刻画,从而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并采取相应的侦查对策。笔者通过运用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暴力犯罪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技术;校园暴力犯罪;预防犯罪

一、绪 论

校园暴力是一个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现象。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充满着变数和不稳定性,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也随之逐渐增多,这不仅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对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暴力犯罪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犯罪行为所遗留的心理痕迹的研究分析,可以深化对案情的分析和认识,帮助人们对案犯犯罪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以及案犯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描绘和刻画,从而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并采取相应的侦查对策。本文通过运用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暴力犯罪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一)犯罪心理

从刑法角度分析,“犯罪” 满足于刑法学的基本阐述,主要指满足于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以及按照法律受到相应刑罚的基本行为。而犯罪心理主要就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具有以下特性:(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作为当前人类的特殊社会行为,无论是其发生、发展还是完成过程中都是受到人类特点心理活动所进行支配与制约的,犯罪心理所遵循的是由人们大脑机能支撑的,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来探索犯罪活动的机制。

(二)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画像,顾名思义就是刻画犯罪心理,主要是在研究罪案统计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透视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与心理现场,在犯罪重建过程中分析案件形象的基本行为、犯罪动机、犯罪心理过程、犯罪心理特征群等,从而确定作案人群范围的基本侦查技术。

三、校园暴力犯罪现状和特点

(一)校园暴力犯罪现状

校园暴力犯罪作为暴力犯罪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行为人对当今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与心理的暴力行为,对当今学校的财物或者师生财物实施暴力的基本行为。校园,应当是学生学习进修的乐土,是学习文明的地方。但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却经常发生,给当今的校园发展蒙上了消极的因素。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提升,发生的后果非常严重,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阻力。如何重新审视校园暴力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也是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当今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

1.犯罪趋向低龄化

当前校园犯罪低龄化的趋势,无论从犯罪数量还是犯罪率均出现了上升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当前社会的广泛关注。

2.犯罪恶性程度加大

校园暴力事件当前早就不是以前的学生和学生间的摩擦打斗、彼此恐吓,对于学校破坏等轻微犯罪事件以及对同学或者老师的辱骂行为,当前已经演变成为了对老师和同学的枪击案、杀害同学案件眼馋,案件愈发严重,手段愈发残忍,行为越来越野蛮。

(二)校园暴力犯罪基本特点

从当前在校学生暴力犯罪的基本情况来说,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我们从作案性质上来看,当前作案性质上来看,从作案的性质来看,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来看,当前各类型犯罪是比较突出的。

纵观在校学生暴力犯罪的状况,一般来说具有如下特点:

其次,从当前作案形式来看,由于犯罪团伙到最突出在校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于各类事务都处于好奇心,喜欢凑热闹,但是心理上对于犯罪的畏惧感促使他们更多是借助人多势众来进行暴力行为的实施。

2第三,校园暴力犯罪的实施具有突发性由于在校学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情感易冲动,个体攻击性强,往往因看某人“不顺眼而一触即发,因琐事酿成激变,从产生犯罪意念到付诸实施,时间很短,往往缺乏先兆。

四、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侦防校园犯罪中的应用

(一)校园暴力犯罪种类

案例分析: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系同班同学,2012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扫,郑某便以此为由与王某发生口角,后郑某、李某、郑某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帚把、钢板等作案工具,造成了王某头部重伤,后经求治无效死亡。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至7年不等的刑罚。一审宣判后,郑某、郑某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从上述案件来看,基本构成了当前校园暴力事件的基本典型,该案例属于持强临弱类型。通常来讲,校园暴力犯罪在种类上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第二大类型是师生间暴力行为;第三大类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校师生进行的暴力行为。

正常的校园暴力案件中,第一类暴力行为占据着当前校园暴力行为的绝大数,本文着墨的重点就是在第一类案件中。在学生实施暴力案件中,按照主要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①聚众斗殴;②勒索钱物;③随意伤人;④早恋纠纷;⑤性侵犯;⑥人格侵犯等等类型。在我国,由于没有枪支泛滥,持枪杀人事件很少,但是各类凶器杀人事件却屡有发生,在美国,因为枪支泛滥,经常发生持枪案件,按照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同学之间发生小纠纷与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化解,事态进一步扩大进而会导致暴力行为。

(2)恃强凌弱,发泄一己的不满情绪,或者达到显示威力,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以此来获得“特殊的地位”。

(3)好斗好胜心理。一些孩子有强烈的嫉妒心,当嫉妒升级为嫉恨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甚至带有毁灭性的行为去达到自己的不正当目的。

(4)索利型。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通过暴力以及不正当手段去进行胁迫、勒索及威胁甚至进行恶意绑架比自己力量弱小的同学,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5)报复型。有些学生在有暴力现象的家庭里面,当他们在遇到困难及矛盾时就会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由此来发泄自己遭受暴力伤害的不满。这样一种报复性的恶性循环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6)性侵犯。在和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并常常伴随性骚扰,性侵犯行为,情节较为恶劣。

(7)虐待狂型。有个别心理变态的学生在伤害别人的过程中,从受害者的求饶及无助表情中获得扭曲的快感。

(8)充当社会上黑恶势力的校园代言人,为社会不法分子牟取不当利益。

第二大类暴力也有重要比例,而这类暴力中,学生对教师的暴力比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次数要少,但情节更为严重。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体罚,有些也属于校园暴力的内容之一,由于对“体罚”的定义在学术界、法律界、舆论界的界定相当困难,因为教育本身也包含“奖励”、“惩罚”等内容,而惩罚也必定包括体罚。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体罚是否属于校园暴力的范围,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具体地说,此类暴力包含以下表现:(1)品学兼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管理不满,怀恨在心;(2)一些学生由于破坏、捣乱,遭到教师的罚站、冷遇而怀恨在心,尤其是少数体力大、个子高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而承受能力差,报复心更强;(3)品学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急于求成,批评过度损伤学生的荣誉或施以太大的心理压力而对教师不满;(4)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对在校学习期间产生怨恨,升学无望。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一些学生破坏学校财产,攻击教师。

第三大类暴力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校教师的攻击和对学校财产的破坏,主要属于两小类:大多是本校毕业的学生,少数是学生家长。

(1)本校毕业生实施暴力。本校毕业生中不乏一些品学兼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不接受,尤其是对处分、成绩评定、处理同学纠纷不够合理而感到吃亏、曾经遭到教师体罚而对教师怀恨在心,纠集和勾结社会上的一些帮派势力,伺机报复,实施殴打甚至杀害教师。

(2)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攻击,主要是对学校收费的不满,对教师作为学生监护人所承担责任的不满,对子女没有考出理想分数而没有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不满,因对子女受惩罚感到吃亏的不满,因处理同学间纠纷感到自己子女吃亏而对教师不满等等。由于舆论渠道不畅,家长中,留言飞语广泛传播,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长受精神刺激而产生对教师和领导的愤怒实施暴力行为。

(二)犯罪分析技术在侦查校园犯罪中的应用

在校园犯罪过程中,犯罪分析技术通常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犯罪阶段,不同的犯罪分子具有的心理条件都不相同,运用犯罪分析技术,主要运用以下方式进行实施:(1)现场勘查阶段。现场勘查阶段主要是通过侦查员和现场接触,进而收集校园犯罪信息,充分注意现场信息客观化和完整性,不能产生先入为主的情况,与此同时,充分注重对校园现场的描述和情绪,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

(2)校园调查访问阶段。这个阶段中,侦查员通过和受害人及证人间的正常交流谈话,进一步了解案件的具体细节。不同的受害人在案件发生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受害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控诉欲,面对此类受害人,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等到他们情绪稳定后,能够仔细回忆案件的主要过程和细节,这类受害人往往会夸大受到侵害的严重程度,侦查员需要做到仔细辨别。有部分受害人在受到案件发生后,会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开口向侦查人员进行阐述案情。面对此类受害人,侦查员应该拿出法律的手段,应耐心对其进行疏导,使其自愿提供案件线索[]。除此以外,还有些受害人在受到侵害后会向其他诬告犯罪分子对其进行其他侵害。面对这样的受害人,拿出法律威严,告诫受害人诬告陷害的后果。对受害人进行客观心理分析,可以帮助案件顺利进行。

(3)案情分析阶段。对于案情进行客观系统分析,能够有利于案件顺利展开。侦查员应当扩展自己思维深度及广度,保持思维灵活性,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对于案件疑点做到换位思考,不能够主观判段。

(4)确定侦查方向与对策阶段。确定侦查方向以及对策阶段需要系统分析案件基本情况,联系案件的发生特点,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尽可能多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进一步完善侦查方案。

(5)抓捕阶段。抓捕阶段应根据被抓捕人的弱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方法。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的分析,可以抓住其性格弱点,制定最佳抓捕方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审讯阶段。很多犯罪分子抓捕归案后一概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此时,如果通过正确的犯罪心理分析技术能够发现他们心理活动的轨迹,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从而对其心理防线一一击溃,甚至还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深挖余罪,为侦查破案提供相应的线索和证据。

(三)犯罪分析技术在防控校园犯罪中的应用

当前,相关侦查部门在办案中,运用犯罪分析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校园犯罪特点,从犯罪心理角度出发,做好校园防控,协助校园做好涉嫌犯罪学生的帮教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適当引导沟通,缓解犯罪心理。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做好引导、沟通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审查方法,细心引导,耐心说教。对于有抵触或者侥幸心理的学生,需要坚持通过以情化人,以理服人,让犯罪嫌疑人主动坦白;对于一贯表现恶劣,对此没有法律意识的,通过严厉批评的方式指出行为的严重后果,使得其产生悔意,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心理有顾忌、情绪失态的,需要细心开导,讲清楚法律法规政策,帮助其稳定情绪,给于心理关怀。

(2)建立校园犯罪档案,建立犯罪防控体系。建立校园犯罪档案,充分总结出校园犯罪案件及防控经验,建立一套校园犯罪防控体系。对于校园犯罪案件的成因、动机以及相关的犯罪情节、所采取的帮教措施及效果、不捕不诉后的表现及判刑情况等逐案进行建档登记、跟踪考察,不断总结犯罪经验,积极探索出教育改造及挽救措施,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执行法律前提下对校园犯罪进行挽救,以期待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師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4)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将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作为基础,不仅对其基本定义进行了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案例,得出适合校园特色的犯罪下的可行性路径,得出适合校园侦防犯罪的对策,其结论能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实践性上具有指导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为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试析实案心测技术与实验心理学原理[J].由健,武伯欣.辽宁警专学报.2013(01)。

[2]再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心理活动规律与编题[J].范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从连破六起疑难命案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价值与应用[J].范刚.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01)。

[4]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J].范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作者单位:浙江君胜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