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笔者在组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一课时,先分发了有关“一带一路”的资料让学生课余时阅读。
教學时,让学生先读、看《丝绸之路示意图》,然后说,中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期间,首次提出了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
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强调各国之间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地域及内涵的扩大。
2.出示:古代陆上和海上都有丝绸之路,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3.出示: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数不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流向各国带去了文明和美好,也带来了喜爱和赞誉。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问题上充分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惠及周边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向世界重申和平崛起的伟大理念。
4.我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通过这丝绸之路相继传播出去的。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通过设境激趣,笔者是如下展开的:
1.不拘一格的情境导入激趣。①用唱歌导入,②诗词歌赋及文言文导入,③图、画、表导入,及指导阅读等,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上面方法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进行探究。
2.在教学活动中新颖别致的设境激趣。
如在教“丝绸之路”一目前,让学生绘制83页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再根据所提供的课前学习资料及导学案的设置,畅想一下“一带一路”的路线,见解颇丰,领会具体。
3.为使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更生动,用影视、媒体播放激趣。
根据教学需要,整合教材,制作课件播放。如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西游记》片段、郑和下西洋片段及海上丝绸之路送茶的情景等。
4.巧用名人名、地名设境激趣。
三、教师教学要实现高效
①功夫在课前(设计):根据所渗透内容、编写导学案。②在课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归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③反思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得失,方法当否,才能有效渗透其内容。
四、质疑引思能升华渗透内容
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如: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②事件原因、意义,运用:还发现什么?如:日本为何也要加入“一带一路”?
③事件的感悟、启示、认识:如我国为什么在这时能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什么启示?为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做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五、精练巧讲能巩固渗透内容
一是基础知识及运用。这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丝绸之路”中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强化训练,把基础题和“一带一路”进行整合练习。三是应对中考专题进行全面提高质量。巧讲: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我在讲时,把“一带一路”的作用、影响及“五通”和“三大使命”简而告之。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讲是对整节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或章节)小结”,还要有承上启下、埋“伏笔”之效,易于今后的教学,一脉以贯之。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后能实现“以史为鉴”、“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用“乡愁”记忆。
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巧妙的构思、设置和引导,在教学中渗透与历史有关的战略目标,“一带一路战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仅没有影响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视野,从而关注了社会、关注了世界。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使学生认识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作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渗透内容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巧设情境,激趣引思,能激活学生积极、深刻的思考;精练巧讲,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高效严密,环环相扣,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精练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当然,怎样把历史课堂上成高效课堂,渗透国家战略,这就是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不懈追寻的……
(作者单位:余庆县松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