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劝绩 司建强 王康三
摘 要:高原山区具有山高谷深特点,倒虹吸是引调水工程跨沟、河及下穿重要公路常用的重要交叉建筑物。针对如何处理大型钢管倒虹吸与高速公路交叉干扰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高速桥涵保通方案、顶管下穿方案和钢管倒虹吸调线方案。从工程布置、交叉影响、实施难度以及工程投资对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终采用桥涵保通方案,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交叉建筑物;倒虹吸;桥涵保通;顶管下穿
中国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保障滇中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1],专家及学者们对于水资源跨流域引水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4]。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及学者提出并研究了许多节水高产的灌溉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5]。
滇中引水是云南省一项重大的引水工程,工程的受水区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及红河的6个州市35个县(市、区)、总面积3.69万km2。输水总干渠分为大理Ⅰ段、大理Ⅱ段、楚雄段、昆明段和玉溪、红河段5段,线路全长661km,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34.03亿m3。
输水总干渠布置主要输水建筑物有隧洞、倒虹吸、渡槽、暗涵、渠道消能建筑物以及分水闸。倒虹吸作为滇中引水工程中最为复杂的交叉建筑物,在穿(跨)越道路和河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交叉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评估及识别作深入的研究[6],以确保工程能够安全顺利的实施运行。本文从工程布置、交叉影响、实施难度以及工程投资对高速桥涵保通、顶管下穿和观音山倒虹吸调线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最优方案,为交叉建筑物的处理提供借鉴。
一、倒虹吸工程概况
观音山倒虹吸线路横穿罗茨盆地,实际长9771.31m,是滇中引水工程中规模最大的倒虹吸。管道最大设计静水头为184.38m。倒虹吸采用3根直径DN4.2m的明钢管输水设计过流能力为Q=100m3/s,管间净间距2m,倒虹吸开挖底宽19.8m,平均槽深2~3m。
武易高速公路是滇中城市经济圈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路段,路线起于武定县,接武昆高速,全长104.009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33.5米,设计速度100km/h,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武易高速在观音山倒虹吸后段交叉,交叉段高速线路大体为南北走向、倒虹吸管线近东西走向,平面交角84°29′31″,武易高速路基高程1846.00m,路面高程1846.805m。观音山倒虹吸交叉段总宽20.5m,长度约51m。倒虹吸管顶高程为1844.585m,与路基顶面垂直高差1.4m。两工程存在交叉干扰问题。
交叉部位地层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残坡积层(Qedl)粘土,含少量碎砾石,厚1m-2m;②第三系上新统石灰坝组(N2s)粘土岩、砂砾岩,半成岩、土状,厚10m~15m;③震旦系灯影组(Zbdn)白云岩,岩溶发育弱,其中上部为强风化层,碎块或碎屑状,垂直厚度约6.0m~8.0m,以下为弱风化层。
二、交叉影响处理方案
经现场踏勘讨论,拟定了倒虹吸桥涵施工保通方案、顶管下穿方案和观音山倒虹吸调线方案,并进行方案比选。
(一)桥涵保通方案
1、桥涵布置方案
该方案将倒虹吸高程降低3.5m,由1842.5m调整至1839.0m,镇墩向西偏移40m,避开倒虹吸布置对公路的影响。武易高速相交处进行路基开挖,然后在武易高速K18+814处设置1孔30米跨桥梁,角度正交。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下部桥台采用U型桥台,桩基础。倒虹吸输水管从桥梁下方穿越武易高速,橋跨布置方案见图2.1-1,桥梁横断面布置见图2.1-2。
2、武易高速保通方案
倒虹吸下穿方案采用半幅路基施工、半幅路基保通方案:将已成型的高速公路路基左半幅路基开挖,右半幅保通,在左半幅进行桥梁施工,待左半幅桥梁通车后;然后通过左半幅保通,开挖右半幅路基,进行右半幅桥梁施工。桥梁全幅通车后,倒虹吸施工时在桥跨下空间内进行,避免干扰高速公路通车。为保证公路路基运营安全,半幅通车,半幅施工时,需对施工半幅的基坑进行支挡,确保通车半幅的路基稳定,同时施工中要注意保护好中央分隔带中的管线。支挡拟采用桩板墙结构进行支挡,路线平面见图2.1-3。支挡拟采用桩板墙结构进行支挡,见图2.1-4。由于武易高速本段已完成施工,因此需要在后期对现有路基及防护进行改造,增设桥梁,增加水管挖方防护,增设桥梁施工时的临时防护措施。
(二)顶管方案
该方案采用城市穿管常用的顶钢管施工技术,将倒虹吸压力钢管中心高程由1842.5m降低至1834.8m,高程降低7.7m,顶管埋深为9m。顶管位于第三系上新统石灰坝组(N2s)粘土岩、砂砾岩地层中,层厚10m~15m,围岩成半成岩或土状,地质施工条件较差。
根据倒虹吸输水要求及工程布置,顶钢管直径4.2m,三根管道并排布置,间距5m。根据顶管施工及管道抗外压稳定要求,管壁厚度由明管的16mm调整为40mm。
顶管从武易高速东侧顶进,在武易高速路基外侧10m布置工作井,三根钢管并用一个工作井,工作井内尺寸为25.6m×12m×16.8m(长×宽×深),井顶面高程1848.6m,井底高程为1831.8m。竖井采用逆作法开挖施工,内衬C30混凝土跟进,壁厚1m,竖井开挖每节2m。竖井顶部设置一道2m×1.5m圈梁,施工过程中采用3道支撑;顶管施工完成后采用C20混凝土回填至管顶1.5m,同时作为管顶转角镇墩,以上采用开挖料回填。根据计算竖井基地应力大于地基容许承载力,在底板进行局部固结灌浆,固结深度3m。
顶管从武易高速西侧顶出,在武易高速路基外侧10m布置接收井,三根钢管并用一个接收井,内尺寸为25.6m×9m×7.8m(长×宽×深),井顶面高程1839.6m,井底高程为1831.8m。竖井采用逆作法开挖施工,内衬C30混凝土跟进,壁厚0.8m,竖井开挖每节2m。竖井顶部设置一道1.2m×1m圈梁,施工过程中采用2道支撑;顶管施工完成后采用C20混凝土回填至管顶1.5m,同时作为管顶转角镇墩,以上采用开挖料回填。
顶管结束后在倒虹吸压力钢管顶部180°范围进行固结灌浆,灌浆从工作井和接收井分别实施,灌浆孔间排距1.5m×1.5m,梅花型布置,保证武易高速及输水钢管道安全。
(三)倒虹吸绕线方案
该方案在观音山倒虹吸桩号LQDHX6+124m处开始调线(避开转弯镇墩布置在活断层带),线路左转5.26°,下穿武易高速桥梁段后右转7.32°连接的蔡家村隧洞原线路,调线方案过武易高速段为偏移距离最远点,约273m,避开武易高速东侧坟地范围,倒虹吸管道从武易高速北侧桥梁第7跨中间穿过,调整段原线路长度5.373km,调整后线路长5.378km。该方案线路长度增加5m,其中倒虹吸管道长度增加83.33m,倒虹吸出口段增加29.83m,蔡家村隧洞长度减少108.23m。
该方案工程布置施工临时用地涉及调线起点村庄、小水库及江龙温泉花园度假山庄部分征占范围,其中小水库为地方农田灌溉用水,温泉花园度假山庄为个体经营,根据初步现场调查情况,协调难度大,费用高,经初步估算征地移民静态投资增加约1294.61万元。
三、方案比选
从工程布置、交叉影响、实施难度以及工程投资对高速桥涵保通、顶管下穿和观音山倒虹吸调线各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见下表3-1。根据表3-1可知,倒虹吸调线方案影响范围大、管道压力增加约25m、压力管道出现了三个平面转弯,对管道水力条件和受力条件均有较大影响,管道采用高支墩形式,对结构抗震不利;同时移民征地调整范围大、且涉及水库及温泉度假山庄的征占地及零星坟地迁移问题,不可控因素多,工程投资较桥涵保通方案增加1730万元。桥涵保通方案和下穿顶管方案的外部环境简单,施工难度小,倒虹吸水力学条件好,但穿顶管方案较桥涵保通方案增加工程投资966万元,且该段倒虹吸运行维护条件差;桥涵保通方案仅在桥涵施工期采用半幅保通,对武易高速交通有一定影响,运行期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推荐相互影响小,工程投资增加少,倒虹吸运行维护条件好的桥涵保通方案。
四、结语
本文在处理观音山倒虹吸与武易高速两工程的交叉干扰问题上,提出了高速桥涵保通方案、顶管下穿方案和觀音山倒虹吸调线方案,并分别从工程布置的合理性、交叉影响大小、处理方式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工程投资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结论表明桥涵保通方案具有倒虹吸运行维护条件好、交叉建筑物间相互影响小、工程投资小等优点,即桥涵保通方案最佳。希望能为今后交叉建筑物的处理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保国,黄峰.1998~2007年中国农业用水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0,21(4):576-583.
[2] 姜昀,史常艳. 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环境管理对策建议[J]. 世界环境,2018, (5).
[3] 张瑞春. 长距离输水工程的冰期冰盖数值模拟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 (8):80-81.
[4] 洪思扬,宋志松,程涛,王红瑞. 基于基尼系数的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 175-179.
[5] 刘战东,肖俊夫,刘祖贵,等.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形态、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11,30(3):60-64.
[6] 宋轩,刘恒,耿雷华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交叉建筑物风险识别[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 7(4): 13-15.
作者简介:曹劝绩(1978.7),男,云南禄劝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