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元
摘 要: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涉及多种类型的施工技术,在保证技术手段合理运用的情况下,能建设一条海底交通隧道,完善构建城市交通系统。本文主要针对海上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为了解决潮汐、海浪对隧道施工产生的影响问题,应选择恰当的管段浮运沉放方法,综合考虑水力压接和回填等问题,确保海上隧道施工作业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沉管法;海上隧道;浮运施工;沉放施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海上沉管隧道施工方面取得良好发展,逐渐建成了广州珠江沉管隧道、宁波甬江口常洪隧道等,积累了大量施工经验。目前关于海上沉管隧道的理论文献较多,针对沉管隧道的管段浮运沉放施工手段进行总结分析,为之后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借鉴,能保证海底隧道修建中各项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海上沉管隧道施工基本问题
在进行海上沉管隧道施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起浮和抗浮问题。沉管管段自重较大,它能否正常起浮是施工中主要考虑内容,需要选择适合的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在管段起浮后,通常采取钢质端封门使管段两侧密封,调整管段重心在中线轴上,之后在干坞内加水让管段起浮,将管段起浮后超出水面的高度称为干舷值[1]。这一数值过小时,容易产生起浮障碍。因此需要加大对干舷值的控制,根据国外施工经验,通常将管段干舷值设计在150-250mm范围内。干舷值大小和钢筋配筋率、混凝土容重、空腔面积比、起浮水容重以及施工附加重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加大了干舷值计算难度。在施工实践中,计算结果往往比实际值要小,以免阻碍管段的起浮。二是隧道防水和接头问题。防水是海上沉管隧道施工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尤其在部件接头部位,要采用防水技术。如在钢壳管段防水处理上,应注重管段间连接部位的防水处理,在接缝对准后采用混凝土灌注法,完全包围住接缝。另外考虑到混凝土表面会出现裂缝,当发生渗漏问题时会造成钢筋锈蚀,因此还要做好管段防水工作。通常采用自防水、接头防水和施工缝防水方式,确保防水有效性。三是管段浮运沉放定位和水下压接问题[2]。将管段沉放到水中后,将其拖运至沉放标注点来进行之后的施工操作。管段浮运沉放共分成管段起浮、浮运、沉放和水下压接等环节。其中管段定位和水下压接是施工关键阶段。
二、海上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施工技术分析
(一)管段浮运技术
管段浮运是在管段周围捆绑驳船,通过推船和拖船等,将管段拖运到相应位置,由于管段自重和航道的限制,导致管段浮运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大,需要统筹考虑拖船数量、布局等因素。管段预制施工完成后,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要求安装浮运沉放施工设备,向干坞内注水,使管段起浮直至干舷值达到设定标准为止,这时打开坞门让管段出坞。将管段拖运到施工地点并开始沉放定位。一般选用岸上绞车或拖轮拖运管段。由于管段自重和体积较大,会造成定位不准确,需要认真考虑拖轮布局、数量和种类。在运输管段时,要注意航行水道中可利用的控制、管道特性、拖船能力和种类等条件,确保管道浮运施工顺利进行。
浮运方式主要受浮运距离、水文条件、航道情况等因素限制,一般选择绞车拖运或拖轮浮运方案。实际拖运中,拖轮布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四轮拖运。一种方式是指设计两艘拖轮在隧道管段前面领拖,其余两艘拖轮在管段后面调整转向。另一种是前面一艘拖轮领航,管段两侧分配一艘辅助拖轮,后面设计一艘拖轮制动转向。二是三船拖运管段[3]。一种方式是两艘拖轮在前面领拖,一艘在管段后面反拖,另一种方式是设计一艘主拖轮在前面拖运,两艘拖轮在隧道管段后面两端制动导向。三是岸上绞车拖运方法。若航道较窄,则可优先选择绞车拖运法。例如甬江水下沉管隧道浮运时,考虑到水流速度大、江面较窄,可采取绞车拖运的方式过江。实践证明上述施工手段是可行的。大型隧道管段浮运施工中,由于管段自重大,受到的水下阻力较大,因此要提供足够的拖曳力来控制管段起动。如日本东京港隧道施工中,要使管段拖运较长距离,根据水阻力、管段自身惯性来计算拖轮制动力和拖曳力,最终确定主拖轮300HP,确保拖曳力足够大。
(二)管段沉放技术
当前沉管隧道施工中常见的管段沉放技术包括浮船法、顶升平台法、起重船吊挂方法等,沉放方式的选择与水流速度、管段尺寸大小有关。因为管段往往是箱型结构物,体积大且定位精度要求高,实际进行沉放施工时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方面要分析水流速度,是决定管段沉放技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考虑潮汐对沉放施工的影响。不同海上隧道所处地质情况和水文条件不同,工程运行中施工技术的选择要结合以往经验,并通过实验来确定。
管段沉放施工环节存在较大风险,同时水下施工加大了操作难度,实际施工中会受到河流速度、航道条件、施工设备的影响。管段沉放技术的选择和结构计算、沉放时的受力分析以及抗浮能力等有着一定关联性[4]。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在沉放过程中要尽可能借助水本身的自然能力,将管段沉放到指定位置。沉放方法要结合河流条件、管段自重和尺寸大小来确定,随着海上沉管隧道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多种沉放技术。一是分吊法。一种形式是在管段预制中提前設计3-4个吊点,准备2-4搜200t左右的浮箱,将其和吊点连接在一起,随着浮箱的下沉将隧道管段放至规定位置。另一种形式是浮箱吊沉法,是目前使用较频繁的沉放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性强的优点。该方法需要利用四个150t左右的浮箱,使之和管段相连,施工技术的进步,逐渐采用驳船替代浮箱,简化了施工作业。二是杠吊法。包括双驳杠吊法和四驳杠吊法[5]。其中双驳杠吊法是利用两艘方驳船来拖运管段;四驳杠吊法是使用四艘方驳,组成稳定性较好的沉放船组。上述施工方法在大型管段沉放施工时应用效果较好,保证两艘方驳对称布置,使其功能对称发挥,能保证管段在水中的平衡性。如日本的多摩川隧道,便是采用杠吊法施工的。但应注重该方法不能用于恶劣的水域环境中,以免造成航道堵塞。三是骑吊法。这一方法主要设备为水上作业平台,达到指定位后向浮箱内注水,将钢腿插入海底,移动时排出箱内的水,沉放过程中将管段放在作业平台下方,使管段缓慢吊放至规定位置。该施工方法的定位精度高,作业时对航道的影响小,适用于水上交通量大的施工地点。
在选用管段沉放技术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安全原则。从历史资料来看,海上沉管隧道管段沉放施工成功率较高,但是要想灵活控制大型管段的下沉过程,要将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察施工环境、水流速度和潮汐周期等因素,保证沉降设备在控制管段沉降时有足够的调整空间,提高施工可靠性;二是效率原则。施工效率是管段沉放施工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为了减少外部因素对沉放施工的影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沉放作业[6]。因为管段自重大,在水流作用下揽绳承受的力明显增大,因此需要保证缆绳布置的合理性;三是环境影响最小原则。沉放施工中势必会对当地水域环境产生影响,应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平衡好工程建设和水域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
为了具体了解海上沉管隧道施工中浮运、沉放技术的运用要求,本文以上海某一海上隧道工程为例,讨论浮运沉放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该隧道位经过河道水位时,水深为3-6m,水面宽400-500m,为了确保施工期间不影响船只正常通行,在隧道施工范围内开挖一条临时航道。对施工地点水文环境进行监测,可了解到部分时段河流水位线较高。在浮运沉放施工方案设计中,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确定了管段安装顺序,并要求起浮期间,干舷值要超过5.4m。浮运过程中,水流速度要控制在0.618m/s内,最佳浮运时间为从涨潮前至平潮后的过程,这时水流速度稳定方便施工。另外,结合水域环境、水流速度和管段尺寸等,计算沉放施工需要的浮力为200-400t。在整个沉管隧道施工设计指导下,确定施工设施性能和各个构件安装时允许的误差值。其中管节顶面标高误差约为5cm,横向允许误差为2cm,纵向允许误差为2cm。
在浮运方案设计方面,考虑到浮运方式主要受浮运距离、航道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制定了以下两种可行性施工方案。一是拖轮浮运。利用大型拖轮提供主动力,其他四艘拖轮用来调整管节方向,这一形式体现出易控制、安全可靠的优点。但是拖轮和管段共占据200m的水域空间,而本次浮运距离为400m,相对来讲拖运设备利用率低。二是绞车拖运方式。该方法原理为在管段接头前连接一艘方型驳船,安装一台绞车提供拖运动力,岸上的其余两台绞车可提供制动力,在三者同时作用下,将管段沉放在设计位置。这一浮运方案施工时间短,工序简单,对比上述浮运设计方案有着明显优勢。
另外,沉放施工技术的选择和管道结构、抗浮系数以及管段受力情况等有着紧密联系,主要设计了以下沉放方案。首先是双驳船吊挂的沉放方式,在施工中将驳船安装在管段两侧,两艘驳船之间设置大型钢梁为承力梁;其次采用自台式沉放方式,利用管段顶部平台延伸出的悬臂梁为承力梁,该方案操作简单、受力明确;最后,可采用起重船沉放方法。运用原理为将方驳作为起重船固定的根基,将起重船双沟和管段连接在一起,可进行沉放施工。该方法工序简单、成本低,但要求配备性能良好的起重设备。对比上述沉放方案,前两种大多运用在水流速度大、水深的施工地点中,第二种方案实施时管段浮运过程中会受到干舷值影响,只适用于管段较长的浮运沉放施工中。而最后一种方案在水速不大、水深浅的地区体现出较好适用性。从经济层面看,利用起重船的沉放方式,工程施工成本如下:沉放设备购置费占总成本的15%;浮运沉放作业费用占比65%;技术改造费用占比15%,由此可知该方法在设备投资上费用运用较少,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因此,根据隧道施工地点的水上交通情况、管段尺寸、管段结构和水文条件等,可优先选择起重船沉放方法,具体选择500吨起重船和2000吨方驳船进行沉放作业,能保证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计划的有序落实,最终达到预期的隧道施工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海底沉管隧道是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在工程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管段浮运和沉放施工作业。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明确施工方法、施工时间,加大对施工流程的控制。本文重点研究了海上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手段的运用,总结先进的隧道修建技术,促进国内沉管隧道工程的良好发展,为我国海上交通领域的不断拓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磊磊.海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和对接技术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8,16(06):50-53.
[2]刘言峰,宋吉荣,廖惠,陈美灵.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技术研究[J].路基工程,2017(06):160-164.
[3]李英,汉斯·德维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技术难点和创新[J].南方能源建设,2017,4(02):1-16.
[4]刘言峰. 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邓建林.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15,35(09):914-919.
[6]王朝辉.内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2,41(18):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