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研究

2019-10-20 15:11解峰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戏曲戏剧文化

摘 要: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民精神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地方戏剧已经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逐渐进步与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戏曲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中。本文以江苏省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讨了地方戏曲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相关解决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地方戏曲;传承;保护;淮海戏

一、前言

淮海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是江苏苏北人民智慧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在两百多年的传承历史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载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生存危机已然显现[1]。因此,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戏曲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分析了江苏地方戏曲淮海戏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针对其中的问题试图给出应对之策,以促进地方戏曲的长远发展。

二、江苏地方戏曲发展的现实困难

(一)各界重视程度不够

淮海戏虽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基础,但是群众基础不够广泛,也就是说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不够了解,更别提对其进行学习和传承了。比如《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这些经典作品,除了一些年长的戏迷,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没有听说过,这足以说明淮海戏的群众基础薄弱,宣传力度欠佳,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淮海戏这类地方戏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地方戏曲自身艺术制约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社会文化受到现代媒介文化的的文化的冲击如电视、流行音乐、电影藝术等等,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地方戏曲的影响力逐渐削弱。大多数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戏剧不感兴趣,他们对这些地方戏曲并不了解,也无法理解地方戏曲的的审美哲学,这样,地方戏曲的受众圈层逐渐缩小。随着观众数量的减少,很多地方的的戏曲剧团已严重入不敷出,陷入生存窘境。

地方戏剧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在编的专业剧团,另一种就是私人民间组织,俗称“草班子”。通常来讲,后者的组织形式较为不稳定,且主要活跃在乡村地带。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音像产业的发展,许多戏剧团变得难以生存,地方戏剧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在了淮海戏的发展和传承上。

(三)观众审美需求变化

地方戏剧的发展已经远落后于时代了,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有特定的受众。与上世纪的人们相比,当地人们的审美显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美的渴求和追寻也明显区别于以前。淮海戏中多有一些反封建与反传统的严肃主题,这类喜剧很难吸引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一些简单的家庭伦理类的戏剧过去枯燥乏味,也较难引起年轻人的注意。

淮海戏的传承发展的困境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从外部原因上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21世纪娱乐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空前繁盛,人们的娱乐需求在各种影视作品、游戏产品、文学作品中找到了归宿,不再把地方戏剧作为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选择。再者,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说,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来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使得外来文化慢慢渗入进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我们更加熟悉好莱坞的影视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音乐文化,但是年轻人很少去关注为国内的戏剧文化,基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发展对策,以促进以淮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承与保护地方戏曲的对策

(一)加强对地方戏曲的改造与创新,拓宽传播渠道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一味的给予政策与物质支持是不够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这些地方戏曲坚持改造和创新,立足当下的文化环境,抓住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创作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戏曲作品,而不是一味的因循守旧,永远演出那些已经过时的作品。地方戏曲的改造与创新可以大胆引用其他戏剧类型,不断完善自我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也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财政扶持,例如,可以加强与电视台、电台的合作,还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加强宣传力度。

(二)增强青少年戏曲常识,保护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需要找到对应的受众人群,更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但是以淮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找不到吸引年轻人的特色。基于此,笔者认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还是要抓住青年人的口味需求,至少要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一些基础的戏曲知识,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做出努力,在中小学日常教学课程中安排与戏曲知识有关的课程,让学生对这些地方戏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融入地区教育体系,传播戏曲的基本常识,提高青少年对于地方戏曲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依赖经济的繁荣,想要促进地方戏曲的发展,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必须得跟上。以淮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很很多都是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戏曲没能够像京剧、豫剧、黄梅戏等那样有广为人知传唱曲目,群众基础本就一般,再加上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导致这些戏曲纷纷陷入生存窘境。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发展地区经济才能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给予充足的物质支持。我们必须正视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吗,至少让传承人守得住技艺,否则地方戏曲的发展也只是一句空话。

结  论

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想要守住地方戏曲这块净土并不容易,尽管很多的地方戏曲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中,但是这虚化的头衔远不如实在的群众熟悉度与接受度来得重要。对于地方戏曲来说,仅仅靠一句口号式的声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找出适合地方戏曲发展的路径,无论是政府扶持也好,还是教学渗透也罢,这都是外因的助力,从根本上上来说,地方戏曲需要自己找到出路,在千变万化的娱乐世界中,瞄准受众群,建立自己的传播圈层,再一步步突围。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笔者拙拙笔墨难以述说详尽,只期望能给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点微薄的学术参考。

参考文献

[1]石建平.加强福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J].政协天地,2018(Z1):41-43.

[2]谢宗军.“戏曲进校园”面面观[J].广西教育,2017(40):30-31.

[3]民建中央.重视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N].江淮时报,2016-03-11(006).

作者简介:

解峰(1977.10-),男,籍贯:江苏省沭阳县,职称:助理级,研究方向:戏曲(淮海戏)

(作者单位:沭阳县淮海剧团)

猜你喜欢
戏曲戏剧文化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戏曲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谁远谁近?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