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是以新出土的秦地简书为研究对象进而展开分析的。首先对新出土资料的秦地简书进行概述,重点探讨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里耶秦简牍等书法,从书写者、材料用具与工具、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秦地简书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出土资料;秦地简书;演变原因
一、新出土资料概述
近年来,由于文物越来越多的秦文化的挖掘,秦朝书法的材料很丰富,并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1970年以后,书法新发现的秦简显示了秦代书法的真实面目。
到现在为止发现的秦简牍书是:青川郝家坪秦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里耶秦简牍等。
(一)青川郝家坪秦木牍
1980年,青川郝家坪秦木牍在青川县郝家坪被发掘出来。青川木牍被分为正面和反面,正面分为三条书写线,是由秦王颁布的命书。文本内容是“为田律”涉及到了国家的开辟和修整田地的律令。在木简背后,分为文字的以下三列:上中下三栏。对比其它秦牍,青川木牍的长度多出一倍以上。到目前为止,青川秦牍为最早的秦系墨迹。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除了纺织品、纸张,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云梦睡虎地秦简》在湖北出土,篆隶相掺,保留有许多的母体痕迹。秦隶的节奏鲜明、笔画粗细相见、虚实相伴,有明显的隶化的特征,体现质朴的书风。不同形态的点画已经在简中出现,其中一些有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较,这个简更好的展現了毛笔丰富的运动状态。《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利于研究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三)湖南里耶秦简牍
2002年,里耶秦简在湖南省里耶镇被发掘出来,与此前相比,这次的数量之多。
木牍的正面平整、端正,而它的背面字迹潦草。里耶秦简中的一部分文字并非同时抄写,里耶木牍中的一部分为文档性质,但它的誊写却是及时性的,意思也就是,需要在文档进行处理之后或者在送走之前迅速的抄写在副本牍上。从书写的字迹来看,每件牍并非都出于同一人。
二、秦地简书演变原因分析
造成书法变化演变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例如书写者契刻者的水平、书写的方法、书写材料与工具使用、时代地域、用途等。本篇文章将从书写者、书写材料与工具、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书写者因素
秦国对于书写法律文书的文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书刻,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官方书体的笔画太过于繁琐,与这种要求不能适应,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逐渐转变为了“快写的篆书”。具有文学修养、世代传承的“史”吏,用传播这种“快写的篆书”,不仅方便了书写,而且又保证了秦系书法发展的稳定性。
新出土的简牍书,大多是书刻而成的。“史”吏经过综合的素质教育,专业的书法教育,在毕业后便能够成为书写官吏。因为秦国时期的官方书法是最正规的书法写作范本,所以“史”吏笔下的手写体现了正规性。
(二)书写材料与工具因素
1.简牍书的书写
从春秋战国到秦代时期,简牍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书写材料。在这个时期中,竹木产量很多且物价很低,同时非常容易制作方便书写的材料。在书写时从上往下写,为方便使用、节省材料,把字形大小压扁,使得单片材料容纳下大量的内容,促进简牍书字形变扁。秦国时期官方文书十分重视美化装饰,增加了许多垂引的线条,字势呈纵向。但是在实用的手写体中,因为想要节省材料,方便进行书写,从而越弱了线条的美化程度,文字趋于偏方形。
楚简和草写简牍书中都有放射状的笔画,因此便可以得出,秦简尽管写在不足一厘米的竹片上,但线条仍苍劲有力,用笔谨慎。“蝇头小字”在秦人的书写下显得更加老练、沉实厚重。
2.毛笔
仔细观察新出土的秦笔,如果毛笔的笔杆纤细,笔毛为兔毫、鼠毫,那么毛笔的弹性很好、硬度很强,且有挺健的笔锋,适合书写在简牍竹木上。假若要书写在宽度较窄的木简木牍上,便要用笔锋尖细且笔杆较细的毛笔。要想在竹简上体现书写的灵活性,并且便于转锋调峰,必须使用细尖健的笔毫。另一个特点是,秦简和里耶秦简整体的气息连贯,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毛藏在笔杆中,只有一部分笔锋外露,用长毫来做短锋,蓄墨量多,并且便于连续书写。
3.书写方式
先秦时期的书写者运用单钩执笔法,即左手拿着简书、右手执笔、右臂悬空。如果使用这种方式去书写,提按顿挫等复杂的动作便无法体现了,只有笔尖可以书写。因此书写的线条变化一致,粗细均匀,但是即使这样,在行笔过程中的搅裹调转的动作仍然显而易见,十分惊叹运笔动作可以在细小的笔画内如此灵活。
(三)社会文化背景
1.秦人重视“法”
从大量的出土资料来看,律令文书占了绝大部分。例如《秦律十八种》中一共有201简,内容丰富多样,摘录了秦律令共十八种,包含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方面,大部分的简文都是法律律令所规定的。由此可见秦人十分重视律令,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赢秦对法律治国的重视程度。云梦睡虎地秦简《效律》中有相关的官吏制度,严格规定军用物质和度量衡的使用,足以可见秦国法律的森严。对法律律令极度重视,这让秦人的艺术显现出磅礴庄严的理性色彩,突出秦人严谨、理性的特点。
2.审美思想
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的思想对秦国有重要影响。秦国的书法作品整体精致整洁、磅礴大气,这种审美观念越来越体现出实用主义色彩。《里耶秦简》的正面简中,给我们呈现出严谨的风格,即使是在书写快捷的手写作品中。秦国时期的《石鼓文》、刻石等作品,笔画细致精到、形体宏大宽博。
3.地域文化
从地理位置这方面分析来看,秦国建立在周王朝曾经的位置,平王东迁后,秦文化随即获得的便是宗周文化的传承,因此秦国文字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西周王朝以前使用的传统文字。直到战国后期,地理位置的偏僻,当各国文字发生了变化时,几乎未受到影响,始终在文字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保持自我。秦系书法的演变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地域文化有很大关系。一种书法风格的形成会受到政治政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发展等的影响,与风俗习惯、时代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根据新出土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青川木牍的线条不流利纯熟,至里耶秦简,线条流畅,用笔挺健,大小错落有致,长线条的美化程度大大增加。
秦系书法的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变革,吸收各国的创新型理念,继承西周大篆浑厚古拙的风貌,向工整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风格典雅端庄的格局。对于文字的推广与应用,秦国非常重视,遍及于整个大江南北。同时秦系书法中不断融入了各国文字原有的写法,丰富了整个文字库,因此引起了秦系书法的革新。从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可看到,里耶秦简中的出锋和弧度长的笔画并不放纵,当然也不像楚简那样张狂。秦国运用调锋、裹锋、护毫等用笔方法形成浑厚的重笔。由此可见,秦人在面对其他各系书法时,并不是一味地去索取化为己有,而是取其精华,融会贯通。
纵观整体来看,新出土的秦系资料逐步展现出秦系书法的发展及演变路程。绚丽多彩的秦系书法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在书法的演进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秦系书法发展和演变一直都稳步向前,这与秦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书史制度、书写者的素质、书写材料与工具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李学勤.《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J].文物,1982(10)
[3] 湖北省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掘简报》 [J].《文物》,1976(6)
作者简介:王婉楠(1996-),女,汉族,山西晋中,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信息: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