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隐关系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的表达

2019-10-20 05:21陈小松宋云云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屋顶美学形式

陈小松 宋云云

摘 要: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传统建筑存在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之“秀(显)”,探求了中国传统建筑“隐”之内在真谛,从而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显隐关系

一、显与隐的基本释义——刘勰“隐秀说”与海德格尔“显隐说”

当诗歌脱离音乐、舞蹈,自成体系发展后,面临的最迫切之要务,便是解决以有限、精炼之辞藻表达无限隽永之意境。承袭先秦老庄哲学“有无”之思辨、“言”之局限,“言—象—意”之思辨,成为晋代玄学的基本论题之一。至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之《隐秀篇》,成功指出了一条以间接方式消解诗歌创作情感(无限)与语言(有限)矛盾的有效途径。1

《隐秀篇》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

“显隐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显现与隐蔽两个范畴的简称;即为 在场与不在场、出场与不出场(Presence and absence)、显现与隐蔽等同构的范 畴,隐蔽的东西是显现于在场的东西的本源,两者同时发生和不可分离。2

隐秀说与显隐说,一中一西,而内涵相通。用以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解读,或能避开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方理论对东方文化现象水土不服的陷阱。尤其在建筑领域,因“建筑”之概念本是西方独有,而在近现代通过日本转入中国,导致一同引入的建筑美学原则无法或错误地解读中国传统建筑。

显与隐,体现在建筑美学上,一方面是有限以形式、空间要素营造极为丰富、多义的诗意场所,一方面也可理解为“形式—内容”互为表里的建筑美学逻辑。

二、显隐关系在平面中的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的营建,以结构单元“榀”——空间单元“间”——建筑单元“房”——生活单元“院”。以极有限之元素(词句),表达无限之意匠(意境)。

(一)开间与“材分制”

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观念最直接的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3。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开间一般限定为有限的几种奇数布置,如三间、五间、七间、九间,极少情况下算上副阶周匝为十一开间。开间数目越多,意味着建筑等级越高。这种数字崇拜是中国人“崇尚居中”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组合是中轴对称,所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是正中间进门,奇数开间正好从中间的明间开门。从远古时期的偶数开间逢中为“柱”到奇数开间的逢中为“空”,是从实体崇拜的局限上升到抽象虚空崇拜的升华。

开间的变化,背后暗藏的是体量、尺度的变化,“材分制”,不仅使大材小材各得其用,而且使建筑之体量、尺度,在相应等级上,得以规范。

(二)房间布局是“显”,尊卑有序是“隐”

从单体房屋到群体院落,功能的安排不是自由创造的结果,而是一套完善的长幼尊卑儒家模式。

房屋单体的构成基本单元为两榀屋架所限定之“间”,正中为“明间”,以此向两侧分别为“次间”、“稍间”、“尽间”,形成以中轴明间统筹的并列级空间,在尚左观念下,左右平行并列的空间单元也有高低之分。

四合院的布局,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面围合,围绕中心庭院形成口字形。功能安排上,一家之主住正房,长子、次子分住东厢和西厢,倒座房供佣人住,女眷住后院,尊卑有序。

在整个空间计划中,可以说儒家之君臣父子就是功能泡泡图,而道家之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则是具体的空间操作。

三、显隐关系在台基中的表达

北宋《木经》中记载“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即房屋的立面是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台基是支承建筑物的重要组成。

(一)台基大小是“显”,身份地位、结构受力是“隐”

台基就是单座房屋的基座。台基的大小最初以阶级地位为标准,宋代将建筑模数化、标准化”以后,台基的大小按院子的进深加以规定,用以维持视觉在权衡上同一的观感,同时保证房屋不会产生不均匀的下沉。

(二)台基形式是“显”,文化内涵、社会背景是“隐”

臺基,主要是从防潮防水的功能性部位,逐步演变为视觉上烘托主体建筑的审美重要形式内容。早期台阶形式简单,六朝之后由于佛教传入,带来了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台阶形式,经本土化后,须弥座式样的台基大量用于重要建筑物。从而使得台基有着重要的形式审美作用。无怪乎梁思成等老前辈也能将西方古典之三段式美学标准移植到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台基的西风东渐,很早就开始了。

四、显隐关系在屋身中的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构图中,台基和屋顶的变化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屋身变化较少,多是建筑构造或者功能需求的表现。

(一)屋身立面是“显”,结构构造要求是“隐”

古建中立面较为简单,特别是墙身部位,只有简单的立柱门窗,当有阳光照射时消失在大屋顶之下。

表面上看,屋身立面极富装饰趣味,雀替、额枋以及精雕细刻的门窗隔扇图案具有丰富的美学形状,同时,它们也是结构或构造上的必要构件4。它们来自合理的力学上的形状,支柱、额枋都属于“大木作”范围之内,即结构构架;门窗隔扇的图案看起来是丰富的装饰,但实际上是来解决内外分隔和采光的问题。同时,立面存在生起和侧脚,这也是力学问题的反应。

(二)檐柱是“显”,檐廊灰空间是“隐”

檐柱位于建筑主体的外围,从立面来看,檐廊丰富了屋身层次,产生了奇妙的光影空间。这部分灰空间使人工建筑之内、与自然环境之外过渡柔和。人处在这个空间中,既能感受到自然空间的联系,又不完全与室内空间割裂,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连通性,使室内外空间产生和谐的互动。5是天人合一的链接。

五、显隐关系在屋顶中的表达

屋身的部分由于木结构特定的力学性能以及木材的尺寸限定,不存在太多形式可能性。屋顶处于最高的位置,很容易成为视线的焦点,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屋顶的设计,因为可以合理的取得加强和增大建筑物体量的手段。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屋顶出檐深远、屋顶装饰多、屋面反曲。

(一)屋顶形式是“显”,身份表达、地域特色是“隐”

屋顶形式主要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攒尖,同时根据需要又可做单檐或重檐。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相应的等级序列。同颜色等级(黄、蓝、绿、灰)、开间等级等、台阶等级等等共同构成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图谱。

屋顶形式的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区域特点。如中国北方建筑之开阔平实,同北方地域气候特征相合,同北方“诗经”汉文化之实用理性相称;而南方建筑之纤绣华丽,则与南方之地域气候特征相应,同南方“离骚”楚文化之浪漫多彩有关。

(二)屋面曲线及装饰是“显”,力学、构造要求是“隐”

由于屋面反曲,屋顶产生了漂亮的屋脊、翼角、檐部曲线,中国古代建筑的斜屋面产生的这种特有反曲是很多建筑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营造法式》对屋顶“举折”和“柱生起”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因此,屋面曲线、檐口曲线其实是严格的构造上规定的产物,它不仅限于是一种功能形状,同时也是由材料和力学、构造方法而来的形式。

屋面装饰如螭吻,仙人走兽等,很大程度上是防水防潮等构造要求的体现。因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交汇的部位,雨水很容易从交汇的缝隙渗入,而吻兽就是用来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此处作为防水处理的重点,日久而逐渐成为装饰形式的重点。木材之易变形特性,使得建筑的横平竖直无法得到保障,而以曲面为之,则变形后肉眼无法辨别,实为工匠长期探索之结果。自然之曲线,亦应中国人天人合一之民族特性。

六、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外在的造型成为表達其内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抛砖引玉,很多观点较为肤浅,也不无谬误之处。显与隐的内涵,也不是简单的功能和形式、所以然和之所以然的对应关系,而更多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整体审美的美学内涵问题。以中国的美学思索评判中国的传统建筑,从而为未来中国的建筑发展奠定理论基石,怕是需要更多优秀建筑理论家与实践者的参与方能完成的宏大事业。

参考文献:

[1]杨铸.超越语言的局限——从哲学上的“言意之辨”到诗论中的“隐秀”说[J].北京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1991,6

[2]杨继勇,杨献捷.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屋顶美学形式
印花派对
风筝连着屋顶的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Read for fun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