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文
【摘要】:先秦道家思想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思想,充满了与世无争、谦虚谨慎的豁达智慧,对我们如今的生活仍有积极意义。但先秦道家人生观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研究先秦道家人生观思想仍对解决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道家 人生观 当代价值
一、先秦道家人生观的内容
(一)关于生死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经过程,与生相连接,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在古代人寻仙问道,追求长生之时,道家已经对死亡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见解。
人们对死亡是畏惧的,因为死亡是神秘的,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一个什么样的感知状态,不知道人死了去哪里、干什么等。《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谈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以自然为准则,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当然也不例外。《庄子》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着为死。” 其中“气”是道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构成理念,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生,不过是“气”的汇集,死,也不过是回归万物最基本的形态。把生死不在拘泥于个人,而上升到自然的高度。既然如此,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一个聚散过程,不过是“气”的形态不同变化而已。这消除了死亡的神秘感,让人们从另一种观念来理解死亡,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在道家那里,生死就像是日夜交替一般的正常,既然生死是连续交替的,万物也是一气相成的。那我又何必贪生怕死呢?把生死置之度外,超越生死,这才是大道。
《庄子·养生主》中谈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意思是柴火上的油烧完了,柴火也烧完了,但火种却可以传续下去,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虽然走到尽头,但是人的思想是永不磨灭的。这就是庄子对于生死的感悟,对死亡是一种旷达的状态。他的重点相比于柴火,更看重的是火光,生有尽时,但思想信念却可以永传。
(二)顺其自然,淡泊名利
古代儒家最高的追求是争分夺秒抢出来有限的时光去建立伟大的功业。而道家则是以一个高士的姿态来享受生命,乐于生命中的有限时间。因此,相比于儒家的功利性来说道家的人生就显得淡泊。
庄子曾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又在《逍遥游》中谈到:“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这就是道家眼中的真人,看淡了生死,无拘无束来,无拘无束去,不会忘记自己从哪来,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有事欣然接受,忘记生死,归于自然。他不会因为心智的追求而损毁天道,也不会去可以辅助天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会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也是道家处世的态度,因此,道家不会和儒家一样去追求建立功业,对周边一切事物的发生看的豁然开达。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
“古之人,外化而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在这里庄子的意思是:人必然随着外界而产生变化的,只要你的内心对某种事物有所坚持,就能做到不为世俗所累。运用在当今社会就可以理解为,无论功名利禄,你可以通达应和,但其内心应该保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随波逐流。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随遇而安,但一定要有所坚持。这就要我们把心中杂念先排除,才能让内心的依据有所秉承。而在与外界事物相处时,要坚定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精神的宁静,不受世俗的干扰,最终实现精神自由。这在老子的思想里也有所体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主张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带给人的一切诱惑,以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感悟自然。
(三)“水”与“柔”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利”“不争”“处下”这是水的三个特性,这是道家最为推崇的核心精神。自然万物没了水的滋润就不能生长,而水却处于最低处,处于所有人厌恶的低洼之地,这是最接近于“道”的。水无常行,能根据外物而改变自身形态,做人就像水一样在不同环境做到“随圆而方”。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 圣人虽然方正无私,但也能于世推移,做到通融而不圆滑。现在还有這样一种说法:“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中善”就是火,火在黑夜照亮黑暗,并且公平无私地温暖每个人。而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源泉,可是水滋养万物却不居高,而是顺势默默而下,最后汇入大海。这也是道家所提倡的“上善。”
古人对于人际交往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也是深受道家“水”的思想。在当下这样浮躁的现实世界,与朋友交往更应如此。君子之交与当今世俗物质没有太多关系,纯粹得就像水一样。非钱权之交,而是志同道合,纯洁无污。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家认为水是天下最柔的东西,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金裂石,所以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挡的力量。同时老子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柔弱并非懦弱的表现,懦弱是缺乏内在的斗志,而“柔”是自信者的策略。万事万物都有弱与强,守强是拥有它走向衰朽的过程,而守弱,是你将拥有它由弱变强的过程。
老子曾对人说,牙齿落完了,而舌头依然在。这就是说柔弱的生命力之强远非硬物能比,这也是古人常说的以柔克刚。因此,他觉得“柔”是一种更接近于“道”的在世方式。柔弱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要以柔弱的方法达到真正的坚强。就像婴儿,是世界上最柔软脆弱的,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且会一天比一天强大。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辩证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传统拳术,以刚柔并济为主要特征,是道家“以柔克刚”的产物。在与他人交手时,对方纵然力大无穷,招数千变万化,但我方始终随曲就伸,借力打力。刚劲有限,而柔弱之力往往忽隐忽现,若有若无,见之有形,按之无力,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道家领会“柔”的道理后,形成了无为而有为,守柔以克刚的自立艺术。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追求一辈子都一无所为,而是终有所为。道家主张“至柔”,也不是主张懦弱,而是以柔克刚。反对违背事物性情的强为之,主张因物之性,在顺事物自然性情的情景中,使自己的动机,意向,努力,作为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对象之中,自然而地到达目的。
(四)“无为”的生存之道
道家讲道法自然的原则,对于“道”也有较为详细的解释:“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应该顺从自己的本性,要使本性自由发展而不是成为人的阻碍。
首先,老子提倡过一种淡泊名利,淳朴无饰的生活方式,其次,他主张“守弱”的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持人的淳朴天性。最后,老子主张“无智无为。”人有了智慧就有了虚伪,因此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他主张无作无为。综上所述,古代道家的人生观中,处处显得超凡脱俗。对于生死看到淡然,因此也自然而然的不会计较物质上的得失。人在生活中要保持时刻的清醒,对于世间万物也要保持不逢迎不拒绝的态度,坦然接受周围的事物,不为世俗所累,过淳朴的生活。
二、先秦道家人生观的当代参考价值
(一)先秦道家人生观的局限性
由于先秦道家人生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具有深刻的片面性。老子和庄子在对待自然时,是万分崇尚的。但对于一切的人类文明都是否定的,甚至于对于一切知识与技术也是否定的。在人的价值上,虽强调个人价值,对儒家的人的价值论有所补充。但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忽略了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同样有失偏颇,且对于当今社会并不适用。其次,道家的自由观也是片面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指世间万物不为外物所主宰的、自然而然的生长状态。先秦道家的自由观是超越现实、超越一切的自由。这与当下的社会是相悖的,现在的自由都是指有条件的自由,无条件的、超越现实的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王泽应教授认为先秦道家“因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崇尚虚无,因批判社会弊端而愤世嫉俗,走向悲观,因强调意志自由而忽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必要,因蔑视文明的异化而否定科学文化的价值” ,所以,在我们对待先秦道家传统的人生观时,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把握。一方面,对于其精华的部分,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为现代生活提供精神养分。另一方面,对于其中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予以舍弃。
(二)先秦道家人生观的当代价值
先秦道家人生观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如何把握自己的本心,启发人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名利等等。
自从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世界银行提供的GDP为例,一九七八年中国的GDP约为0.1495万亿美元,全球排名十几名。而到了二零一七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12.24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四十年时间中国经济总额增长了超过八十倍。同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同过去相比提高了很多,但是物质财富的进一步丰富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名利、财权这些身外之物而非生命本身。比如许多贪官因为利用自己的职权,收受贿赂,大肆敛财,最终逃不过人民的法眼、法律的制裁。这样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江泽民同志曾这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末,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的头脑比较清醒的政治家,对于人们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纵欲无度,导致社会越来越腐败,已经公开表示忧虑,担心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能把自己的国家引入绝境,陷入不可解脫的危机。但是,我们有些人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失去鉴别和抵制能力,自己中了毒害,至今还执迷不悟,我看是应该向他们大喝一声的时候了。” 特别是各大党员干部,应更加仔细对待这个问题。对于这一点,道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老子曾这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就是提醒我们对于钱财等身外之物要学会知足,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以获得更加充实的人生。我们要重视精神追求,当物质享受的快乐达到极致,其副作用会超过积极作用,人会陷入痛苦之中。正如老子所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精神追求不重视物质追求,而是既要重视精神追求,也要重视物质追求,不能过于重视物质追求,才能拥有健康而充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红丽.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M].求实,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