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舞台艺术表现力是尤其重要的,二者密不可分,有张力、有呼吸的舞台表现会带动声音更有穿透力、感染力;而扎实的声乐基本功会让舞台表现更加的自然。其中少不了的就是拥有十足的自信心,才会在舞台上能够完美的发挥实力、展现魅力。
关键词:歌曲演唱;舞台艺术表现
一、歌曲演唱需要手眼身法步的搭配
一首歌在舞台表演时,亮相时都是靠无数次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从出场时步伐不能过大,也不能畏缩,力求自然,深吸一口气,两手自然下垂摆臂,面带微笑,大方出场,走到钢琴前舞台中央时站定停顿一两秒敬礼,向后退背后时是一气呵成的,借着惯性,与艺术指导老师示意可以开始。音乐起,要开始人人讲的“起范”,在舞台上一定要做到所谓的“作”或者“夸张”,转向舞台时要稳,合着音乐,步子不宜过多,用两步面向舞台,和着呼吸,停顿一两拍,面向观众走到最佳位置,在音乐里继续保持呼吸,并且可以伴随着半张口保持微笑这样更自然;间奏同样,许多歌曲间奏比较长,在表演时必须沉浸音乐,在音乐中呼吸,融入情感。
二、《梦圆》的舞台艺术表现设计
实践课上被指导的第三首歌是《梦圆》,在声乐老师对这首歌的处理下,以及在舞台实践老师对表现力的指导下,笔者收获颇多,感觉自己的艺术修养日渐提升。起初自己在课下面对镜子,设计了动作,但认识还是比较短浅,和《江城子》登出现的问题一样,动作过多过乱,而且都是同一个动作,一只手划过来又再划过去,单一且眼晕,杜老师讲这首歌曲可以两句一个动作,也就是一个乐句一个动作,出手不要过快过高,再继续时就可以一只手放下另一只拿起来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表现力日渐步入“正轨”,后来,自己课下认真研究,形成了一套不太“漂亮”的动作,上舞台敬礼后,在前奏的第三小节开始上半身带动脸颊、眼神、整个身体、步伐转向观众,停顿两拍走向前站定,呼吸,目光慢慢转向左边再转回来,气息也随着动作的回位而放下来,再呼吸好准备演唱,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又见袅袅炊烟”左手向左侧徐徐提起,不用太开,大概齐腰,眼睛望出去且要有神,要有画面感,要真正看到人家、房屋以及炊烟,在演唱时不宜语气过重,要加一点气息推出来,像读诗一样唱;“又见群群飞燕”,手收一点点重新打开,眼神不变,“你播撒一路春风”左手向前打开,舒展开送出去,“只为百姓梦圆”手收回胸前,这两句要唱出诉说的感觉,要朴素、自然;“又见如虹长堤,又见如黛青山……只为百姓梦圆”,动作反方向重复第一句的动作,在出右手的同时收左手,要连贯,这前后几句要在语气上唱出对比;后面在推进高潮“谁说流水无意……落花无情……往事如烟”,可以没有动作尽情放出声音,但流露真情实感;“请听山的诉说”,作词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请”字,在内敛中又追求的意味,由于旋律平缓,音调较低,笔者设计的动作只是向左侧出手,表达出诚挚的倾听,但在下一句“请听海的呼唤”,这时旋律起伏较大,音较高,并且词作者用了“呼唤”一词,表达了内心强烈的诉求,这时可以加上脚上的动作,身体像右倾斜,出右脚探出去,表达出无尽地想要了解海的诉求;“真情感天动地啊”提左腳还原丁字步,双手抱在胸前感受真情,“真爱在人间”,方下双手接间奏。间奏中可以加动作,但是不加的情况下必须有呼吸,这样在观众眼里才可以做到不出戏,眼中也要带光,由左看向中间再向右,最后回来,要面带微笑,眼睛动的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快或者过慢,接第二段应当再有更强烈的抒发感情,在最后“真爱在人间”都是高音的时候,要把呼吸稍微做大,不能过于收敛,动作同理,要大气, 换气时收手在放出去。最后一个字“间”,这个字,张嘴唱时要保持“jia”,在钢琴与声音同时收时再收到“an”上。
无论是《江城子》,还是《梦圆》,还是其他的歌曲,在气息,咬字吐字的运用上都有着很的讲究,不按照框架下演唱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学期舞台艺术实践课下来,无论是看到老师指导同学后,听到的声音,还是笔者被指导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肢体语言能够带动声音的流动以及穿透,可以使声音更加的有弹力,更加放松,声音会有质的突破,其中最终要的还是源于脸上自信的笑容,那是发自心底的喜悦与胸有成竹,这是假装不了的,而自信心可能源于对自己不够优秀的心有不甘,源于师长一次又一次的指导与鼓励、同学们的肯定,更来源于踏出第一步的勇气;而要做到这种自信,是需要站在舞台上首先用平常心来对待,再用心沉浸其中,融入音乐力,眼里要有内容,有画面,才可以用更自然的动作表露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王燕.论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地位[J].北方音乐,2019,39(16):163+167.
[2]王雅萍.浅谈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9(15):254-255.
[3]秦小芹.试探究民族声乐硕士新型舞台艺术实践课程——以《枉凝眉》的吟诵、演唱为例[J].黄河之声,2019(12):58.
[4]朱昱陶.论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地位[J].中国民族博览,2019(4):126-128+219.
作者简介:赵玉溪,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