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雷德里克·怀斯曼作为当代纪录片大师、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在五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他拍摄了四十余部聚焦社会机构、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纪实性美学特征,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他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直接电影;美学风格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是当代纪录片大师、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聚焦于各种社会机构,通过“旁观”的拍摄方法表现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提提卡失序记事》记录了马萨诸塞州一个精神病院里病人备受折磨与偏见生活状态以及人种歧视的情况、《芭蕾》讲述了巴黎歌剧舞剧院的演员及幕后管理者和相关艺术家从排练到演出的过程,展现了当时芭蕾舞演员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缘:纽约公立图书馆》通过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结,表现出纽约公立图书馆超越了读书功能,成为市民交流与社区建设中心。
五十年来,怀斯曼已经拍摄了四十余部作品,展现了各种社会组织机构,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各类社会问题,流露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他的作品在选题、拍摄、剪辑等方面的风格都独树一帜,他“用镜头分析展示了当时美国各种机构与人的关系,展示了美国当时常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本人也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一、纪实的美学特征
纪实性是怀斯曼纪录电影中最大的美学特征,作为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趴在墙上的苍蝇”般纪实的手法,是怀斯曼的显著拍摄风格。怀斯曼在拍摄过程中不介入、不干预,通过观察忠实地记录现场原生状态,不影响事物自身的发展,反对刻意安排画面和声音,不进行采访,拒绝非现场音效的加入,且后期不使用解说词、提示性字幕等。比如《提提卡失序记事》中被摄对象偶尔直视镜头,不掩盖调整焦距的过程等画面,都是怀斯曼影片纪实性的体现。
在未知的拍摄过程中,怀斯曼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总能发现有意义的场景:《法律与秩序》中,他真实地拍到了警察用脚踹开木门,并用胳膊压制妓女并使得该妓女呼吸困难的镜头,也拍到了在街道上一名警察把一名醉汉拉倒在地的场景。这些场景展现了警察在执法时的暴力手段和其对人权的蔑视,传达导演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怀斯曼的影片中,观众几乎感觉不到摄像机的存在,现场发生的一切都真实自然,贴近生活,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芭蕾》中不同舞剧的排练场景相互交替,其中也穿插着管理人员打电话筹措资金、幕后人员为演员设计服装、理疗师为受伤演员进行康复训练等镜头,在体现芭蕾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芭蕾演员当时较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舞剧演出后演员们在游乐场玩乐、和指导老师一起聚会、斗舞的场景也展现出脱去演出服后芭蕾演员们的真实生活。所有场景下人物行为都非常自然放松,该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都和没有摄像机存在一样。剧目演出的画面依旧采用手持摄影机摄像,更是现场感十足。
二、主观的创作风格
虽然怀斯曼的作品有强烈的直接电影风格,但他本人认为自己的电影是主观的。怀斯曼的主观就体现在他的剪辑中、拍摄时,他客观冷静地记录事实,剪辑时则重新发现素材中的联系,把自己的主观思考放在对素材的剪辑和组合中,表现出导演的观点,并让观众从这些场景中得到自己的理解。如《提提卡失序记事》中,他采用非线性的剪辑,不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电影段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只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和逻辑赋予影片结构和意义,让观众在观察中获得思考。《书缘:纽约公立图书馆》里,怀斯曼选取的素材也没有按照线性剪辑,而是在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中来回跳跃,他并不想让这部纪录片变成参观图书馆的宣传片,而是需要观众自己寻找线索、寻找关联。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只能在创造意象和尊重现实之间寻找平衡,这正是纪录电影的魅力源泉之一。纪录片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从镜头的选择,到剪辑的结构、主题的展现都有人为因素在内。纪录片非虚构的,也不是对真实现实的完全再现,而是从导演独特的视角展现现实,引发思考。
怀斯曼的纪录电影中体现着纪实的美学,“旁观”的态度,从客观的角度记录现实生活,关注芸芸众生,再通过剪辑给影像注入新的意义,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思考角度和方式。巴赞说过,纪实电影应当记录和描述现实。怀斯曼的纪录电影在客观、冷静的影响背后,隐藏着他对社会、生命的思考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作为在世最伟大的纪录片导演,怀斯曼至今依旧保持制作纪录电影的活力,用直接电影的方式关注人性,关注社会。
参考文献:
[1]吕心雨.记录中国.当代中国新记录运动[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孙翔.怀斯曼纪录片研究[M].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5.
[3]比尔·尼科爾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2017.
作者简介:吴天易,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