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雨馨
摘要:比起诗歌和书法,绘画成为文人的艺术相对较晚。在此后持续的浪潮中。如同中国其他的艺术,早期的形式和主题被精英集团提炼,最终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因此,狂介之士、道士、僧人的泼墨画变得形式化了,并注入了道德含义,最终使得拥有文化自负的人都来画这种画。中国文人画的独特方面反映在它的理论里。文人画最早是一个精英集团的艺术。总的来说,文人绘画的不同发展阶段多少会反映到艺术理论上。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宋代绘画;文化发展;传承
一、元代文化概述
元代在中国文化史上和其他朝代相比很明显是一个较为薄弱的朝代,少数民族第一次完全占领中原,而中原文化的传承和记录似乎一下子从泱泱大海干涸到了涓涓细流。很多史学家研究汉唐宋明这些执政者为汉人的朝代,往往因为这些朝代的执政者有意无意都会自觉地传承改造中原文化,方式不尽统一,汉代的独尊儒术,唐代的古文运动,宋代的宣和画院,明代的陆王心学。哪怕是清代虽也是少数民族统治,至少也有朴学可究。唯有元代,总体来说朝代时间短,不重视文化建设,政治又无法为文化艺术创造良好环境,文化界成一盘散沙并不奇怪。但是就是在这个奇奇怪怪的朝代,可以说是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隔开了宋元和明清的境界,元代后直至现今,中国画的某些绘画观念发生了变化。无法否认的是后人哪怕是“四王”也无法企及元代文人画这样的高度。
二、文人画的定义与理解
“文人画”的概念是明代董其昌最先提出,在此之前,与文人画概念相近的是苏轼提出的“士夫画”。董其昌指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如何理解文人画是最为关键的,理解的偏差就会导致时代画论的转变。
理解文人画,首先要理解文人,文人通俗易懂讲就是文化人、读书人。中国美术史家滕固为文人画下了较为宽泛也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他列出了三点:第一,艺术家是士大夫,与画工有不同;第二,艺术被看作士人闲暇时的一种表现方式;第三,文人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院体艺术家不同。
三、元代文人画达到高峰的历史原因
文人画虽然开始于汉朝,但是在宋元达到最高峰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这其实一部分要归功于元代废除了科举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其实形成了一个庞大稳定互相制衡的势力集团,这个“集团”使文化政治的权利集中在社会各级文人的手中。很明显当科举制存在时,极大部分士人为仕途前赴后继,只有极少数的“异类”或者“失意者”在艺术文化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我们学习元代绘画史时常常会只关注所谓“历史名人”,这就会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只关注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这些元代文人画的标杆人物,却往往不会思考为什么文人年年有,朝朝有,文人画却唯独在一个没有科举制的朝代里达到巅峰?恰恰是元代废除科举导致历代相对稳定的“学而优则仕”的道德文化体系发生了改变,沉重打击了中原地区的文人集团,这种心理打击就像曾经是社会地位大厦中的高位精英突然变成了平民阶层。文人集团在宋代与权力机制达到了一个高度融合的程度,而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人集团和权力机制出现短暂对峙。元代的文人们开始寻找除仕途之外的能传承文脉的形式,于是画画、戏曲等一些曾经作为兴趣爱好的闲适之物成了他们新的“宠儿”。
四、宋、元两代文人画的发展
要具体论述元代文人画的时代意义及高度,就要先说元代文人画从宋代文化艺术理论传承了什么。文人画艺术理论出现于北宋。因为宋代文人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精英作用,文人集团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开始提倡绘画、书法与诗歌的联系,强调士人与画工是不同的。11世纪晚期的宋代,一群由著名学者、作家、诗人组成的达官显贵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如诗坛领袖苏轼、黄庭坚;著名书法家米芾等等。这个以苏轼为中心的集体还有著名画家文同、李公麟等人的加入。单就绘画而言,苏轼可能比不上米芾、李公麟、文同等人的造诣,但是苏轼在品评绘画诗歌书法的文人心中,他就是核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苏轼凭借他超然的声望和令人钦佩的品格使得文人艺术被其他人迅速接受,并让文人画深入人心。而元代文人画的绘画观念和宋代苏轼这些人所提出的文人画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挞、皮裘、槽栃、刍秼,无一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
苏轼认为看士夫画需要像九方皋相马一样,这和赵孟頫在绘画上主张“古意”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苏轼认为士人画和画工画不同,前者注重“意气”,后者只取“皮裘”。因而,士人画不应在于“形似”,而在于写其愤慨,传其神态。而到了南宋的绘画恰恰犯了只求“形似”的错误。南宋大部分的院画家、画工开始慢慢排斥学习曾经北宋院体绚丽细腻的绘画风格,开始流行“复古”思潮,他们学习唐代院体山水的奠基人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唐代青绿山水成了南宋院体画派普遍接受的绘画形式。甚至包括南宋诗坛也出现了崇尚晚唐诗风的江湖诗派。而南宋的文人画派中一大批人为了要和院体画工们形成对比,开始与北宋时特定的主题和风格挂钩,如墨梅、墨竹等,而刻意避开山水题材。这就造成了文人为了画文人画而画文人画,后来慢慢变成只要是画松竹梅这个风格的都是文人画,都是表达自我情绪。从而脱离了文人画要在遵循自然万物本质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当下心态的根本精神。可以说不论是南宋的院体画派还是文人画派都只学了“皮”,而忘了“骨”。从绘画历史进程上来看,南宋的绘画的确陷入了僵局,而这个僵局恰恰是被元代赵孟頫等人所发现了。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放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赵孟頫
很明显可以看出赵孟頫所提出的“古意”并不是“复古”,因为南宋的画家就做了“复古”,只是他们照抄了形式却没有学到古人观察事物的态度方法和本质精神。赵孟頫他所追求的“古意”,既是指要去学魏晋人观察认识生活格物致知的方法,也是指作画要气韵生动、明理合道。而不是单纯地学古人风格作画,也不是全部否定前朝写实的风格。元代画家开始把“道”、自我和绘画联系起来,不再刻意地避开山水画或者只追求“形式”上的“松竹梅”,這一理论让元代一些天才画家拥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如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这些有着自然天授的元代画家的的确确在元代这个主流渠道无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时,担起了传承文脉的重要职责。
五、文人画在元代以后的发展概况
明清两代文人集团重新回到政坛,推使文人画和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水乳相融,文人画也成了中国画的主流,甚至出现了中国画就是文人画的错误理解。再后来到了晚清和民国,作为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主体道德体系逐渐崩坏,文人又失去了政治权利,整个文化界和艺术界都敞开怀抱迎接西方艺术思想。社会慢慢失去了文人集团存在的社会环境,文人画的人才储备不断变少。但是从历史大角度来说,文人画已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只要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文人画就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等的仅仅就是具有天赋自然天授的极少数艺术天才出现而已,每个时代都会有。
参考文献:
[1]卜寿珊,皮佳佳.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陈文璟.元代绘画十讲[M].中信出版集团,2017.
[3][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又跋汉杰画山》转引自《古代画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