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越
摘要:文章从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的艺术层面里提炼出意境在古代意识形态的相关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题材与表现已走向成熟。文章从现有中国山水画的构成体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画中意境的主观表达对于艺术形态内涵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解读,从美术理论和相关作品的角度上来探求中国山水画意境表达的新启示。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形态内涵;意境表达;艺术情感;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04-0168-03
Abstract:The article extracts 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ideology from the artistic level of Chinese ancient landscape painting.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eme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have matur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system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art form. Throug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ory and related works, we explore the new enlightenment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Key words: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morphological connotation; artistic expression; artistic emotion; aesthetic
引言
中国山水画讲究物体的“形”与画面的“意”,“形意”间彼此交融促成了丰富华丽的画面效果,在宋代初期,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理论已经发展成熟。山水画的艺术形态由过去的尤为注重外形、营造空间氛围,逐步过渡到了讲究山水画的气韵上,气韵在画面上不仅仅表达的是笔墨的湿度大小以及用笔的轻重缓急所产生出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还原了作画者对于创作的对象的强烈主观感受。气韵是一种精神,代表着作画者的人生信条,也展现出了表达对象的生命力,通过作画者主观的情感态度从而决定了画面的形式美与节奏感。中国的山水画在不同的时代里,互相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形式的表达上。意境的观念最早发源于道家学派,庄子注重体验微妙而真实的存在,如“庄周梦蝶”般沉浸的人生境界,但意境作为一种虚幻缥缈的存在而需要被人的精神态度所引领,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为了充分表達主体内心的波澜与世间万物之“道”,从而广泛的运用了中国画中独有的意境艺术,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经历了由“虚无”、“空之境界”,以最终获得人的心灵所接受认同的共鸣感。在画面中“象”的存在也是重要的形态体现,南朝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万趣融其神思”和“澄怀味象”的观点,“象”是一种宽广而模糊的概念,而在“意”与“象”的结合过程中也拓展了中国山水画艺术审美层面上的精神内涵。
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诗文里,而一般在画面上所提及的意境则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在艺术审美的角度上看,山水画的意境从道家哲学中被提取,经由“意”与“象”的凝练,逐渐扩展到诗词中去,最终在审美的追求上找到了归宿。而在追求极致意境的山水画家之中普遍认同山水诗在山水画境中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图1),元代画家黄公望擅长将画境与诗境相配合,共同参与画面的平面构成,从中折射出意境的写意趣味,而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认为“境生于象外”,这也恰好说明了意境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中国画中采用水墨的方式来进行山水形态的构成,为意境整体内涵的丰富表达打下了基础,释放了空间。水与墨的结合创作过程,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意向式的艺术造型语言,随后便流传至日本。水墨的形态给人以悠远飘逸的感受,而山水之景作为一个广阔的元素集合,被作画者赋予成为一个能充分营造美感的梦幻舞台来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怀。山水元素所形成的意象,容纳了来自世间万物的生机,沉浸在人所渴望体验到的太平盛世里。随着山水画的构成形态经历了由水墨“营景”到水墨“达意”的变迁,意境的精神特征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注重主体的个性表达、感受细微事物的动态情境、增强水墨画的抽象感知等,由画面到意境以追求造化之真。
意境在水墨写意的范畴内,是由工具作为人的情感载体,将意境所衍生出的形态美融入至世人所憧憬的人生态度中,而近代的一些美学家认为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水准和高度的评判,需要由意境的形态表达作为尺度。美学大师宗白华将艺术境界归纳为“写实之境”、“传神之境”、“妙悟之境”,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形态的内涵在一个系统内进行了若干的分化,而最初艺术美学精神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绝对性的目的表达,而逐渐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减弱目的性的转变。因此意境是一种能够被不断细化的形态,实际上意境所描绘出的情节与韵意是同属一类的美学范畴,而对于境界能否从意境中提取,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直至今日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即使境界与意境有了不同方向的演变,也不会根本性的引发彼此的对立。
意境的审美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映射,在本质上事物之间彼此具有无法割舍的联系性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而丰富的绘画形式语言对自然观进行了深刻解读,也对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进行了诠释。在西方国家,绘画者所热衷的绘画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他们强调在画面中需要对客观物象,包括对质感、光源、空间、周围环境等进行精准摹写,这是一种极其理性的绘画方向。而中国山水画讲求的意境体验是由中国哲学的意识形态所主导,在人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对山林、花鸟、人物等基本物质形态进行抽取凝练,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优越性在于它首先并不认同西方绘画思想中对自然、生活的直接照搬与模仿,尤其注重场景还原的真实性。其次,中国山水画作品还赋予了人们对于空间场景与环境的体感认知,使得山水画仿佛具有灵性一般,引起人们对于画中所想要传达的意向来进行思考。此外,中国山水画起源于自然,遵循道家哲学的发展理念,即万物运行的模式是处于一个不断进行更替的状态,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而山水画所承载的美学精神也是如此,华夏民族上千年来对于艺术的审美观念一直在寻求突破与创新,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累积,因此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拥有一条玄妙而独特的绘画演变发展脉络(如图二)。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六朝画家顾恺之一生推崇其“以形写神”的审美观,这在山水画的风格体系内尤为适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言除了从描绘物象之景致,涵盖了人的情感进行叙事以外,还具有调节社会风气、提升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本身就具备传播文化思想的功能。
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情感来源在本质上是由儒学与道学相兼容的文化底蕴所共同呈现的,山水画的形态解构、组织构成、和象征内涵虽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环境中,在彼此的层面上释放出无穷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但其内在的美学精神是相对统一的。而现代山水画在进行儒道结合所展现出的情怀与认知观念,是继承并发展了过去中国画所倡导的审美观,这一过程让山水画具有了文化底蕴与内在动力,并能够在画面中进一步的展现出时代的雄厚气韵。
参考文献: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0-118.
[2]阮璞.中国画史论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47-149.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9-104.
[4]祝青.剑南文学:经典阅读[M].2014年
[5]徐志兴.老年教育(书画艺术)[M].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