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竞争力研究

2019-10-20 01:03万宇轩郑春芳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国竞争力大豆

万宇轩 郑春芳

[摘要]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与定性定量分析法,对美国大豆在我国进口市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计算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分析影响美国大豆在我国进口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并与巴西、阿根廷大豆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美国大豆在我国进口市场仍然拥有较高的竞争力,但不如巴西;美国大豆在生产、国内需求、政府补贴上具有优势,但市场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对我国大豆产业而言,应适当借鉴美国与巴西在大豆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加大政府扶持,发挥非转基因大豆优势。对我国大豆贸易政策而言,我国应该适当限制大豆进口,鼓励油粕替代品的进口,同时优化大豆进口来源结构,减少对个别国家的进口依赖。

[关键词]美国;大豆;进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708

1  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竞争力现状

1.1  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进口量及份额变化

2010-2017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在中国市场进口份额及增长率见表1。

据表1可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这3个国家的大豆出口之和常年达到世界总出口量的90%左右,同时,这3个国家出口到我国的大豆也占到了我国大豆总进口量的90%以上。2010-2017年美国大豆在我国进口市场中份额逐年降低;阿根廷大豆的份额变化虽然波动较大,但也处于下降趋势中。近年来阿根廷大豆在我国大豆进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与另外两个竞争对手差距较大。同时,巴西大豆在我国进口市场中的所占份额快速增长,美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与巴西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美国大豆无论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份额方面,还是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均被巴西超越。巴西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第一大进口市场,是我国大豆进口的最重要贸易伙伴。

1.2  美国大豆竞争力指标

本文选用主要进口国市场占有率(本文中即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进行国际间比较,分析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1.2.1  中国市场占有率

主要进口国市场占有率是指某国的某一特定产品出口到其主要进口市场国的出口额占该主要进口市场国中该特定产品的总进口额比重。该指标可以反映某国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强弱,比例越高代表该国该类产品在其主要进口市场国的竞争力越强,反之意味着竞争力减弱。在本文中所讨论的主要进口国市场就是中国,即为中国市场占有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MSij=[XijYij]×100% (1)

式中:IMSij表示i国j产品的中国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出口中国的出口额,Yj表示中国关于j产品的总进口额。

2000-2017年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大豆中国市场占有率见图1。

据图1可知,美国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变化波动较大且处于下降趋势,2010年时美国的中国市场占有率为45.15%,2017年时下降到35.17%。巴西的中国市场竞争力变化则属于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年巴西的中国市场占有率上升到52.77%,同比2010年上升了62%,涨幅巨大。同时,巴西在2013年后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阿根廷的中國市场占有率处于下降趋势,2017年下降到6.77%。综合3国的中国市场占有率来看,巴西大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最高,且处于上升趋势;美国与阿根廷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处于下降趋势。

1.2.2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针对某一产品,一个国家的净出口额占该国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可以反映出一国某产品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以及该产品的净出口或净进口规模,可以用来衡量该国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1]。用公式表示:

TC=[X-MX+M],TC∈(-1,1) (2)

式中:TC表示该国某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表示该国该产品的出口额,M表示该国该产品的进口额,该指数的数值在-1与1之间波动。TC值越接近1,则表示其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则其竞争力越弱;当TC值为0时其竞争力处于国际平均水平。

2000-2017年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大豆贸易竞争指数见图2。

据图2可知,美国大豆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处于0.90以上,有着极高的生产效率,并且国际竞争力极强;巴西的贸易竞争指数从2006年开始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趋势,有着极强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阿根廷自2015年起出现明显的下降。综合三国的贸易竞争指数来看,美国和巴西一直有着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巴西更为领先和稳定,阿根廷近年来竞争力不如另外两国。

2  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1  生产因素

2.1.1  土地供给因素

美国、巴西与阿根廷地处美洲,其大豆主产区都基本具有适合大豆生产的自然条件;同时,这3个国家都是农业大国,有广阔的耕地面积。2010-2017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收获面积对比见表2。

据表2可知,2017年时美国的大豆收获面积为3 623万hm2,相比2010年增长了16.87%;巴西在2017年的大豆收获面积为3 394万hm2,相比2010年增长了45.48%,涨幅巨大;阿根廷大豆收获面积在2017年为1 734万hm2,相比2010年稍有下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在土地供给上相对于巴西的优势被逐渐缩小。随着巴西农业的发展进步,其大豆收获面积飞速增长。美国大豆近年的产业竞争力被巴西追赶至接近甚至超过,在土地供给方面优势的减少有了很大的体现。

2.1.2  生产力因素

美国的大豆单产一直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2017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单产量见图3。

据图3可知,2010年,美国的大豆每公顷产量为2.92 t,与巴西的2.95 t和阿根廷的2.91 t非常接近。此后,美国的大豆每公顷产量处于增加趋势,但在2017年,美国大豆的每hm2产量为3.30 t,虽然高于阿根廷的3.17 t,但低于巴西的3.38 t。美国一直是高度机械化的农业强国,其世界领先科技水平使其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但近年来巴西与阿根廷在大豆生产上进步飞速,与美国在单产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巴西在2017年甚至超越了美国。

2.2  需求因素

美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大豆消费量一直仅次于中国,位于世界第2。2010-2016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消费量比较见表3所示。

据表3可知,2017年美国大豆消费量为6 000万t,相比2010年增长了22.5%;巴西2017年大豆消费量为4 500万t,相比2000年增长了12.5%;阿根廷由于近年来压榨业的飞速发展,大豆需求量增幅较大,2017年大豆消费量为5 100万t,相比2000年增长了30.8%。

大豆消费量的增加会促进一国大豆的进口或生产,对于大豆主要生产国及净出口国来说,大豆需求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大豆生产效率的提升与产量的增加,会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美国大豆发展至今仍然有着可观的大豆消费量增长,这促进美国大豆产业和压榨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保障了美国大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3  价格因素

2010-2017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在中国市场平均价格比较见表4。

据表4可知,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平均价格常年略高于世界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平均价格,相比巴西与阿根廷来说不具备价格优势。2010年,美国大豆的平均市场价格为480美元每t,高于中国进口大豆的平均价格,巴西与阿根廷则低于平均价格。2017年美国的大豆平均市场价格为424美元/t,比中国进口大豆平均价格高出2.27%;巴西和阿根廷分别低于世界的1.01%和1.72%。从在中国市场的平均市场价格比较来看,美国大豆相比于世界大豆在中国市场价格上不具备优势。

美国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生產的人工成本必然高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准,但美国科技发达采用机械化大规模农业生产,节省了一定的成本。而且美国种植的大豆中转基因大豆占据了绝大部分,价格相比非转基因大豆较为便宜,这些原因使得美国大豆在市场价格上没有高出巴西及世界水平太多[2-4]。

2.4  相关支持性产业

2.4.1  育种产业

1996年,美国培育出了转基因大豆,此后,转基因大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2017年,世界上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8.12%。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其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份额都排名世界首位,有着高达94%的转基因渗透率。阿根廷和巴西相继跟随美国步伐开始普及转基因技术,大豆产业发展迅速。转基因大豆在种植时可以节约成本并且收成率高,使得它们相比非转基因大豆有着相对低廉的价格,有着更高的竞争力[5-6]。

2.4.2  农业科技产业

美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在农业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上也相当之多。美国拥有众多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级人才,在农业科技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于世界。近些年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业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巴西农科院推出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三位一体科技农业模式,并积极投入农牧业研发及技术推广。阿根廷自1994年开始生产技术革新后,其农业科技水平也逐步上升。巴西与阿根廷近年来大豆产量与生产率的上升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7]。

2.5  政策因素

美国政府农业补贴力度一直较大。在大豆方面,美国一直将大豆列入“黄箱”政策中,为大豆产业提供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通过营销援助贷款、农作物保险等方式为大豆种植者提供帮助。巴西与阿根廷政府也在大豆产业投入巨大,自从引入大豆进行种植后,两国政府就为其生产提供技术研发投入与支持,包括引进美国大豆品种,增强与美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等。同时两国政府还积极发展建设国内基础设施,使大豆产业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均得到升级,再加上农业税负的松绑,极大地促进了两国大豆产业的发展[8-9]。

2.6  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导致中美两国在贸易上互加关税,我国在2018年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这会导致美国大豆价格的升高。2017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平均价格高于中国进口大豆的平均价格,也高于中国进口巴西、阿根廷大豆的平均价格(见表4),此次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在价格上的劣势会更大。因此,此次中美贸易战将会对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竞争力带来消极的影响[10]。

3  对我国大豆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大豆产量。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提升大豆单产水平从而提升产量是我国大豆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优质高产的品种,同时改良耕作播种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美国、巴西等大豆强国的发展经验,提升我国大豆产量。

(2)建立完整自主的大豆产业链,促进产业积极发展。我国的大豆生产多为小农模式,与大豆企业缺少紧密的联系,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我国大豆生产与经营造成了严重制约。我国应把大豆区域化布局和大豆企业建设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大豆生产布局情况建立大豆生产、销售、加工等网络,从而节约运输成本,提高大豆企业竞争力[11]。

(3)加大政府扶持,提升农户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户对大豆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区域也较为分散。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扶植力度,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节省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生产效益。我国也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对大豆生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支持,保障大豆种植者的利益,并提高其积极性。

(4)发挥非转基因优势,树立国产品牌。我国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但近些年人们对于转基因大豆对健康的影响日益担忧,这对我国目前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是良好的机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国,我国应进一步宣传和普及非转基因大豆的特点,形成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的错位发展优势。

3.2  針对我国大豆贸易的政策建议

(1)优化大豆进口来源结构。大豆进口是我国满足大豆需求的最主要方式。但是中国目前对于巴西、美国大豆的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在大豆贸易上容易处于被动局面。我国应有意识地减少从这两个国家进口大豆,避免受制于这两个国家同时加强与阿根廷,甚至是俄罗斯、加拿大等大豆产业新兴国家的合作,尽量分散平均大豆的进口来源,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竞争关系,保障我国企业在大豆进口上的利益[12]。

(2)鼓励增加油粕替代品进口,减轻大豆需求负担。我国大豆消费大部分用来压榨,可通过增加豆油和豆粕进口来减轻大豆的进口负担。油粕商品替代品多,且国际市场拥有充足的供给,我国可加大对植物油、菜籽、棉籽、花生籽等油粕类替代品的进口力度,减少大豆压榨需求,从而减少大豆进口。

(3)适当限制大豆进口,刺激国内大豆产业发展。我国由于大豆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同时美国、巴西等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低廉,因此我国越来越依赖大豆进口,对于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也不利。我国应该在贸易政策上适当限制国外大豆进入中国,如增加关税,提高检验检疫标准等来刺激国内大豆生产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翼,姚屹浓.世界大豆贸易格局及国际竞争力研究[J].世界农业,2015(7):114-117+208.

[2]谷强平.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5.

[3]林大燕,温珺,朱晶.世界大豆出口格局变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10):115-127.

[4]石慧,王思明.相对优势地位的转变:中美大豆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农史,2018(5):56-62.

[5]王娟,韩玉军,鲁海玥.中国与巴西大豆贸易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11):15-17.

[6]徐斯.中美大豆贸易情况分析[J].发展研究,2018(7):62-65.

[7]许昭.阿根廷农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农村科技,2016(8):76-79.

[8]袁洁薇,张婷.中美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10):30-33.

[9]张振,徐雪高,张璟,等.贸易新形势下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取向[J].农业展望,2018(10):94-102.

[10]周曙东,钱悦.美国、巴西大豆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2):113-118.

[11]王雪琴,王锐.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3):24-28.

[12]张丽君.转基因大豆进口对中国资源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可能风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4-5.

猜你喜欢
美国竞争力大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大豆农场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