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飞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几点策略,分别是设计阅读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精讲多练,切入文章脉络。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信息技术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对塑造良好的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阅读教学摆脱以往千篇一律的模式,实现有效阅读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任小学语文教师多年,对阅读教学的开展多有研究,现归纳几点有效阅读的策略。
一、设计阅读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小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语文知识,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变色龙》这一课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地球上的生物繁多,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都进化出了自己独有的本领,用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或者是更好的进行捕猎。像马能够站着睡觉、蝙蝠有超强的免疫力,并且有雷达一样的感知器官,这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而今天我们要认知的一种生物,是一个天生的伪装者。它能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这种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一动不动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再比如,教学《雾凇》这一课的时候,笔者用这样一段话导入了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自然景观丰富。在南端有热带的雨林,在东端有漫长的海岸线,和秀丽的群岛,在西端有巍峨的高山;而在北端,则有辽阔的大草原。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去领略只有北方地区才有的雾凇。”这段话通过笔者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与此同时,学生也有了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如此,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到语文课堂中来,这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挖掘其学习潜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多以口述形式实施教学,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奋感,便会觉得语文课程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动力,而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严重降低,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于是,笔者便在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用声音、图片、视频等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感官,使其将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一向都是枯燥无趣的,短短的诗篇读起来干涩难懂,食之无味,经常会让小学生们出現厌学的反应。鉴于此,笔者就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了古诗文的教学中。比如笔者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就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这首诗进行了讲解。很明显,根据诗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地面——黄鹤楼,和一个人名——孟浩然。在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中国画,画得正是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登高望远,依依惜别的场景。笔者在学生们聚精会神看图的同时,播放音频,使其感受诗中韵味。最后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诗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做出了讲解,学生们在本课接近尾声时朗读全诗并对全诗做出默写。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在整堂课上都保持着高度注意力,课堂氛围良好,笔者教学效果也获得提高。
三、精讲多练,切入文章脉络
庖丁解牛,大家耳熟能详。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学生如果不能像庖丁对牛一样对文章了如指掌,那么要对文章进行解读无异于盲人摸象。因此,当面临长文时,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一番剖析、梳理,了解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及内部的结构层次。学生了解了各个环节的内容和内部结构,那么对长文精讲多练的目的也必能达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的篇幅还是比较长的,而且所包含了内容也比较丰富——星座、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等等。本文属于科普性质的散文,不向讲故事的文章那样可以用诸多情节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学生往往读了一遍,或者几遍,但仍然没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一段——……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都在讲述“透过大自然中的事物的特征所蕴含的其他信息”,现在就在文章寻找作者所说的“大自然的文字”,并记录下来。如此一来,通过一个中心点将文章串联了起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记录,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要加大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有趣有效有用——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贾晓林.新课程(上).2016(06).
[2]曾盈.试论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趣味阅读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