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文科
摘 要: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而这其中的数学教育又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离开家庭的庇护,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所以在小学教育的这一阶段老师应该以引发兴趣为主,所以进行教学时,注意兴趣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便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行了相关策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探讨
我们都说兴趣是人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在这一阶段老师还是应以兴趣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很多老师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感到束手无策,面对这这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多方联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时,老师要及时的进行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为接下来的数学知识教学提供便利,也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技巧,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五年级《5的倍数特征》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告知学生:现在人经常在过生日的时候,说几十大寿,古代也很看重半整数,大家知道半整数是多少吗?学生:以五结尾的数字。老师:我们之前学习了2的倍数,今天我们开始学习5的倍数。通过讲解使学生知晓,5的倍数特征是数字个位是5或者0的数字,同时老师还可以进行拓展,讲述3的倍数特征,通过相应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加大网络利用,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大部分的数学知识比较笼统,知识之间又缺乏必要的联系,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来讲,这无疑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老师可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为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五年级《图形的面积(二)》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课件,将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師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实体教学,比较相应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寻相应例题,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接下来的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三、进行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应该知晓,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较弱,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思考相关的数学知识运用,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魅力,不仅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一举多得。
例如老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和购物》的内容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场景,比如老师可以设置一个购物商场,里面的货物打折,结合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讲述相应的折扣,使学生知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想到在商场购物中,包装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讲解,使学生知晓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四、进行课堂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难免会有一些疑问,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降低老师的教学难度。
例如老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五年级《长方体(一)》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采用课堂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相关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指出身边的长方体,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平面图形有面积,长方体的面积叫表面积,大家知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各个面的面积之和,即侧面,正面,上面三面之和,再乘二。老师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有许多,这首先需要,老师适当改变教学理念,多与生活结合;其次还需要老师结合网络力量,使知识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设置合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老师应该多多注意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昌禄.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62.
[2]崔景涛. 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