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分配到广西省来宾市各地基层岗位的62名2019届广西西部计划志愿者全部到岗。他们将在来宾开展为期1至3年的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和基层社会管理等专项志愿服务工作。
“我带着探索学习的心态来到这里,作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西部计划不仅能锻炼自己,也能为社会作贡献。”来自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吴安利说,她一直热衷公益事业,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百色靖西支教,9个月的支教生活让她明白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学到新知识后露出的笑容让她感到开心和满足。
吴安利结束支教生活回到学校,恰逢广西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即将毕业的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吴安利告诉记者,在未来的一年里,她将在北更中心小学担任数学老师,为当地的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的确,他们没有稳定的编制,没有丰厚的报酬,甚至没有完备的教学工具,但是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他们不辞辛劳地前往边远地区播撒知识的种子,并甘之如饴。就是这样一群支教青年,在茫茫人海中平凡着,却又那么不平凡地闪亮着。
在奋斗的路上,他们以无畏推动着当地的发展前行,他们用行动彰显的是志愿者精神,是拓荒精神,还有爱……正如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剑光说的那样,“我一直觉得‘支教老师这四个字,就决定了这群人身上总会有些发光的东西可以照亮一小片地方。我们来到大山里,身上所携带的除了风尘,还有微不足道的希望。只是希望再小那也是希望,我或许照不亮这片山林,但至少可以点亮几根蜡烛;粉笔头再小,但可以化做更多的知识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16年前,也就是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就业创业。
西部计划按照服务内容分为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7个专项。西部计划2018年实施规模为18300人,其中包括2100多名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西部计划实施15年来,已累计选派2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综合成效明显。作为实践育人工程,引导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青年人,通过火热的西部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作为就业促进工程,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搭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的通道和平台;作为人才流动工程,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生活,促进优秀人才的区域流动;作为助力扶贫工程,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载体推动校地共建,引导高校资源参与到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西部计划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的子项目,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5个专项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西部计划志愿者,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批示或给志愿者回信,肯定志愿者们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勉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志愿者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你这个肾结石不小,建议你尽快入院手术。”“医生,我是一名支教老师,还有一个月就要回内地了,如果住院我学生的课就全耽误了,你先给我多开些药。”在新疆和田地区医院里,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罗磊这样央求医生。他想站好最后一班岗,在沙暴肆虐的和田恪守岗位,一如既往做好最后的支教服务。
2018年8月抵达服务地和田县三小,罗磊承担起三、四年级7个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思想教育不能出岔子,他们就是新疆的下一代,我得培养好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与法治意识,这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重大意义。”在教学中,罗磊从不拘泥于形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着教学内容,孩子们总能被他的课堂风格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到底有多喜欢上他的课?每次课前,都有两个班上的课代表一蹦一跳地跑到办公室把他“领”到班上,生怕他们的罗老师走丢。
“学校要按新要求打造科学实验室,还引进了一批新仪器,但是我不会操作,还有这下册的科学课内容我搞不懂啊,罗老师你能不能帮帮我?”学校教师阿米娜把罗磊拉到一旁着急地问。他一口就应下来,表示没问题,一切都包在他身上!从此,在七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之外,罗磊又成为了六年级三个班的科学老师,还成了半个实验室管理员。
工作再苦再累,羅磊的教学质量从不含糊。在和田县三小年度教师公开课大赛上,他革新教学思路,受到全校老师一致好评,斩获大赛第一名,被学校选派到巴格其镇参加“说课下乡”示范实验课堂,还被推选参加和田县教育系统说课大赛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研支团成员选拔中,罗磊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并担任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他不仅要统筹联系做好新疆和田、四川天全两地的支教工作,还须对接从团中央到服务地各级团委、项目办的工作部署。身处西部边疆,很多困难和工作他都默默记在心里。“一年的时间太短了,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多做些事,留下川农的印记。”他带领着这个团队,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此行的初衷。
罗磊是团队的建设员。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队员们学习;地震、消防和防恐演练、综治值班、护学站岗、制定应急预案甚至校园绿化建设等等,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闪烁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罗磊是团队的宣传员。在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十五周年等座谈会上,他发出川农大研支团声音;支教期间他踊跃执笔,在中国青年网等媒体上发表各类报道二十余篇。
罗磊是活动的组织员。在国防教育日,他讲述红色故事;在合唱比赛里,他带队排练;在沙漠植树中,他挥锄洒汗;在图书捐赠中,他多方奔走;在演讲比赛里,他动情诉说;在体艺活动里,他热情洋溢……有一天班上的孩子提问:“罗老师,奖学金是什么?”为了激励孩子们,他积极联系校团委,在和田建立了第一个小学生的奖学金——“川农大奖学金”。努尔兰·巴图尔激动地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奖学金,我今后还要好好学习拿更多的奖学金,我要考上川农大!”就这样,罗磊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大学”的种子。
当罗磊从上一届研支团成员柴宜君口中获悉和田有很多福利院严重缺乏老师辅导后,他带领着队友踏遍和田的福利机构,最终在供养百余名维吾尔族孩子的和田市儿童福利院建立起第一个研支团帮扶点,周末在此开展公益课堂。刚开始福利院的孩子们还显得胆怯和羞涩,相熟后都与他打成一片。他在孩子们需要辅导时讲授功课,在孩子们需要关爱时默默陪伴,在孩子们需要读书写字时捐赠图书和文具……“有时候也会很累到想休息,但一想到孩子们期盼的小眼睛就会舍不得。”就是这样一份舍不得,他已经在福利院陪孩子们度过了一整个秋冬春夏!至今,这支团队已在福利院开课30余次,辅导人次过千,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
不久前,三年级二班的阿丽米热和伙伴们听说支教老师要走了,哭着鼻子急急忙忙跑到办公室同罗磊依依作别,弄得他哭笑不得,罗磊急忙安慰道:“老师要等你们放假了才会走,而且以后还会回来看你们的,放心吧,老师答应你们的事情什么时候没有做到啊?”孩子们方才悻悻作罢。
在即将分别之际,罗磊对孩子们有着浓浓的不舍,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田玉石没能带回去,不过肾里带了颗石头回去。人生就像是不会停歇的列车,希望能在最后的服务期里多做些事吧!”罗磊笑着说道。
这是陈麒任支教的第三年,按照“为中国而教”的规定,只需要到边远或贫困地区支教两年。“但是当我要离开的时候,许多孩子和家长给我发了挽留信息,本来我就不舍得,就主动申请又留了一年。”陈麒任说道。
陈麒任现在任教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筒车坪九校,学校建在山坡上。全校大概有三十七八位老师,280多个学生。但是在校老师的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所以在初中科目的教授上,还是比较缺老师。
要说支教生活让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能就是他对于老师和贫穷认知的变化。
其实陈麒任一直想当老师,这是他的理想。但陈麒任不是学霸出身,“我也做过‘差生”。也因为这样,陈麒任支教的时候,总是格外关注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帮他们补习。
但一开始,陈麒任也是“唯成绩主义者”。一个学期过去了,陈麒任开始有了挫败感。被他格外关注的学生并没有因为他的更多辅导而取得进步。这让他越来越急躁。而当时恰逢陈麒任有亲人过世,他便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期。
那时候的陈麒任,因为身处农村,自己曾开垦了一小块土地用来种青菜。于是,他空闲的时候就会坐到田垄上看青菜的悄然生长。“一开始,每天都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子。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菜苗在不断地长高。”
就像豁然开朗一般,陈麒任反问自己,一个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呢?很快地,他把注意力从学生的成绩转移到了其他方面,他发现,成绩没有提高,但是学生也取得了其他进步,比如:比起以前回答问题更积极了等。
除了学生的进步,陈麒任感触很深的还有学校这几年的变化。因为国家和政府的持续关注,陈麒任所在学校的操场以前是黄土地,现在却变成了悬浮式操场;教室里的旧黑板也变成了电子白板;学校的伙食因为国家补贴也越来越丰盛了……
但是有亲身体会的陈麒任也提出了其他想法:其实物资匮乏并不是真正的贫穷,山区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面很窄,对于人生也没有过多的理想和想法,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视野才是我们老师要帮他们做的。
陈麒任任教的班级上,有2/3都是留守儿童,家里的父母不是外出务工就是离异了,有的孩子甚至会轻描淡写地说:“学习不好,我还可以出去打工。”
说到这些,陈麒任觉得自己的力量还是太小了,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他想了想后又变得很坚定:“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如果什么都不做,这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无力改变人生。”
或许正是因为陈麒任对于学生们的高度责任感,陈麒任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最近,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秋天的到来,让山区里的温度又低了几分,不过多注重外在的陈麒任却总是穿着同一双凉鞋上课。结果有一天,陈麒任班上的一个孩子突然拿了一双新鞋送给陈麒任,陈麒任感到很惊讶。
“哪里来的?”陈麒任问道。“我买的。我看见你每天都穿凉鞋,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孩子拿着鞋说。
陈麒任接过鞋子,简单地试了一下,发现并不合脚。送鞋的孩子见状,二话不说就抱着鞋子跑出了教室,又換了一双新鞋回来。这场景,让陈麒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陈麒任每天都穿着这双鞋子,虽然只有二十多块钱,但他却觉得很欣慰和自豪。“这不是钱的问题……来这里支教,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天刚下过雨,通往向阳小学的土路被雨水浇得有些泥泞。侯长亮,是这学期到这里支教的两位老师之一,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会比平常更早起床。
向阳小学位于云南彝良县海子镇新场村,因为此处尚未通公路,侯长亮便每天步行从住所到学校。在侯长亮眼中,这里“非常偏僻,我们外出,必须走山路”,但这并不影响侯长亮支教的决心。因为为了获取知识,还有很多孩子们每天往返于这样难走的土路上。
受制于交通等因素,向阳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150多个孩子,4个班级,只有3个代课老师,这学期才来了我们两个支教老师。”侯长亮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前述两位支教老师,侯长亮多年来始终没有加入任何公益组织,他一直以个人名义前往各个偏远山区进行支教工作,而且一干就是7年。“有人质疑,有人不解,这中间的巨大压力,只有我自己知道。”
并非没有动摇过。那是2013年的夏天,在家人的催促和经济压力下,侯长亮做出了一个选择:先去城市工作几年,再回山区继续支教。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侯长亮始料未及。
“轰隆隆……”侯长亮乘坐的长途客车发动了。虽然刚才已经在车下和孩子们进行了短暂的告别,但是侯长亮还是放心不下。“亮亮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们一遍遍的追问让感性的他难以割舍。当他回头望向车窗外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刚才和他依依惜别的孩子们,正在追逐客车,拼了命似地向前奔跑,嘴里还不停哭喊着“亮亮老师”。孩子们的脸上落满了因客车发动而扬起的尘土,所以有泪水滑过脸庞,也看得更加真切了。刹那间,侯长亮再也无法压抑别离的悲伤,眼泪夺眶而出。“那是我支教以后,第一次哭。”
结果到深圳短暂工作了3个月之后,侯长亮就又回到了山区,而且再也没有动过离开大山的念头。或许是因为害怕别離,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连告别也没了勇气。
山区的孩子总是给侯长亮太多的感动。因为部分山区教师匮乏,侯长亮时常身兼数职,又当主课老师,又做兴趣辅导,一人包办一个班。在生活中,他还会和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农活儿,孩子们爱这个“亮亮老师”。侯长亮很爱读书,有时候在班上读书入了迷,孩子们就把他读书的样子画在黑板上。过年过节,他也总是会收到孩子们送的各种小礼物:一个杯子,一张画儿,一封信,一首歌……
孩子们淳朴的语言和心灵,让侯长亮越发留恋山区。他从广西、贵州又到云南,不断变换的是支教地点,但不变的是梦想和坚持。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著名思想家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侯长亮最喜欢的话,也是他的梦想所在。
“做一颗‘萤火,站在偏远山区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为山区孩子亮一点光;更希望吸引更多的‘萤火来为山区孩子发一分热,亮一点光。”他多次在支教日志中写道。
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侯长亮坚持了一年又一年,虽然多年的支教生活让他的日子过得“很将就,没有收获到金钱、名誉或者爱情”,但是他觉得精神很富足。
回忆过往种种,他目睹过支教学校焕然一新的样子,也看到过因为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各种补贴和温暖不断涌入山区的场景,他体会过边远地区的生活不易,也感受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质朴。
“这些年,偏远山区的教育改变了很多,教育硬件提高了很多。”侯长亮深有体会地说,“可是教育软件仍然落后,还很缺老师。如果没有老师,不管是希望小学还是教学点,学校修得再漂亮,也只能是一栋石头房子。山村真正需要的是站在讲台前面的人。”尽管侯长亮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他却动容地表示:“支教,我还想再继续几年……”
(本文资料来源于人民网、中青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