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历久弥新

2019-10-20 09:27石长宝
中华儿女 2019年18期
关键词:钻井队王进喜大庆油田

石长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

时光倒回至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标志着大油田的发现,为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厚礼。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这个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由此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石油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产物,是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石油英模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在广大员工中扩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是中央几代领导人精心培育的结果。

革命加拼命,把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据文献记录,石油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发现;两汉时期,被用做照明和车轴润滑剂;宋朝年间制成燃料武器,开始被大批生产。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但到了近代,国家民族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石油工业早就被西方国家甩在了身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原油产量少得可怜。

石油,作为国家建设的血液,时刻牵动着新中国领导人的心。1953年,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征询李四光对石油资源的看法;1956年,毛主席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时又语重心长地说,“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勘探,把石油勘探布局向东部转移。

1959年,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石油大军奔赴冰天雪地的松嫩平原,参加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庆石油大会战。

会战条件非常恶劣,气温最低时零下40度。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在家里猫冬,叫“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石油工人们还要在野外作业,一天也不能停,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铠甲,走路前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

当时,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已经难以解决。最严重的时候“五两保三餐”,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当时有的职工饿得难受,就跑到冰天雪地里捡秋收后的白菜帮子、甜菜叶子、冻土豆来吃。有的职工饿的实在不行了,就喝点盐水,喝口酱油汤。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到1961年初已有4000多人得了浮肿病,占会战职工人数的十分之一。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想把贫油的帽子早早地甩掉!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孕育、形成,并激励着会战大军战胜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这支会战大军中,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有一个最杰出的代表,那就是铁人——王进喜。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队员赶到大庆萨尔图火车站,下车后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会战指挥部领导感慨:“这就是主人翁的姿態,战士做派。有这样的好队长哪有不打胜仗的呢。”

等到钻机运到后,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非常少,怎么办?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带领队友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硬是靠双手和双肩把这60多吨的钻井设备卸了下来,装上汽车,搬运到井场。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

正当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摩拳擦掌准备开钻时,他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打井离不开水,正常情况,打一口井大约用水50多吨。但当时水管线没有接通,等罐车送水大约要三天。

为争取早日开钻,王进喜把队员集合在一起,他说:“还是那句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端水也要打井!”有人怀疑说:“这简直是瞎胡闹,看过哪个国家是端水打井的?”王进喜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我们国家,才敢于这样干!我们就是用脸盆端水也要打井。”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冰取水战役打响了。

王进喜带领全队职工到距井场一公里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开一个大窟窿,盆端、桶提,连铝盔、灭火器外壳也用来装水运水。指挥部的机关干部和附近的老乡也都闻讯赶来,组成了100多人的运水长龙。零下20多度,水溅在衣服上,顷刻成了冰铠甲,手也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可大家心中像装着一团火,不顾寒冷、一刻不停,一盆盆、一桶桶把水运往井场。天渐渐黑了,运水的人们点亮马灯,挑灯夜战。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端足了打井用的50多吨水,井场上一片欢腾。

当时,王进喜被安排住在房东赵大娘家,可他为了早日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领着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在井场上拼命大干。赵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心疼地对工人们说:“这人是铁、饭是钢,整天不吃不睡怎么行?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赵大娘称王进喜为“铁人”的事儿汇报到余秋里部长那里,余秋里高兴地说:“大娘叫得好,我看大会战第一个英雄就树王进喜,名号就叫‘王铁人。”铁人的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舍生忘死,冲锋在前。1960年4月29日天刚亮,王进喜在指挥工人放井架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不小心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了右腿。当天,他带伤参加了会战誓师大会,面对万人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

1205钻井队打的第二口井地处高压区,钻进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井喷,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井毁人亡。

紧急关头,王进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果断决定用水泥压井。人们迅即行动,搬起水泥往泥浆池里倒,有的则用铁锹、用手往里扒黄土。水泥和黄土倒进去了,新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大量的水泥倒到泥浆池里一时散不开,泥浆融合不好,现场没有搅拌机,连个泥浆枪也没有……

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铁人王进喜忘了自己的腿伤,不顾泥浆烧人,扔掉拐杖,跳进齐胸深的泥浆池中,手抡脚蹬用身体搅拌泥浆。见队长跳下去了,紧跟着,司钻戴祝文等6人也跳了下去。经过三个小时的搏斗,终于制服了井喷,保住了钻井设备和油井。

四天后,第二口井顺利完工,还创造了日进尺535米的当时全战区的最高纪录。

在大庆石油会战过程中,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使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成绩,夺得大会战的胜利,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质量拿下了大油田。他们所表现出的革命加拼命的英雄主义气概,集中展现了石油职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自主创新,建设世界水平的大油田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作为石油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王启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国家开采出更多的石油。

1960年,当时的王启民还只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但他被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所打动,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重返大庆油田,投身石油大会战当中。

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由于中苏矛盾激化,苏联专家全部离,研究开发注水的任务落到大庆人自己的肩上。

“那个时候,外国人根本不相信我们能把大庆油田‘拿下来,会战大军靠的一个是拼命的闯劲,一个是科学的态度。”王启民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样行!王启民下决心要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为了解决注水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白天揣着窝窝头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晚上就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画油水变化线,对解决方案进行理论验证。粮食不够吃,就随便煮两片白菜叶子,困得很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儿。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上风湿病,疼得走路都直不起腰来。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

根据大量调查研究,王启民提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匀,应当采取“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一理论对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王启民在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上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这口井日产量迅速回升,从原来的30吨猛增到60多吨,含水量也下降許多。

“高效注水开采”方法开始在全油田推广,培养出300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油井。王启民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为油田培养了一批高产井,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为年产5000万吨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1985年,大庆油国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日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王启民受命与同志们一起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囊括了大庆油田“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要求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超出的500万吨指标从何而来?

王启民决定向国内外公认的难硬骨头——表外储层要油。

由于大庆油田地质成因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地下油层多、层间变化大、0.5米以下的表外储层十分发育。这些单独看起来很“瘦”,加起来又很“肥”的油层,被王启民认为是新的资源宝藏。

1986年初,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和同事们制定详细计划,成立了试验小组,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质解剖、分析、研究,以及对4个试验区45口井采取试油、试采和注水开发等措施,把理论研究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认识,从而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开发领域,也实现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一个新的突破。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按目前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降低。王启民再次扛起攻坚克难的大旗,他与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作者一道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技术,这就是作为确保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

“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而且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这一凝结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心血的成果,标志着大庆又攀上了世界油田开发的新高峰。

以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以“宁肯把血汗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精神,传承了铁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勇气概,同时又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们通过科技创新,确保油田持续稳产高产,刷新世界同类油田记录;为祖国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保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序进行。

走出国门,大庆石油人踏上海外寻油之路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就是最大的困难”,大庆石油人一直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远大理想,当祖国建设面临缺油的困难时,大庆油田再次站了出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大庆石油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踏上了海外寻油的征途。

在“走出去”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者。“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就是这一时期的先进代表。

2003年3月28日,李新民接过铁人队队旗,成为第十八任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全队钻井进尺在全国钻井队中率先突破250万米,连续15年人均每年向国家交一口井。

2005年,大庆油田决定选派队伍出征苏丹。李新民觉得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老队长的一个愿望,经过充分准备,2006年春节刚过,李新民便率队出发了,目的地是多年战乱、被称作“世界火炉”的苏丹。

李新民一到蘇丹,就问:“这里清关最快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正式开钻?”李新民这一问让队员们不禁想起当年刚到大庆的老队长,当年铁人一下火车不问吃不问住,就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打井最快的纪录是多少?”

李新民心里想的就是要让1205钻井队的井架快一点立起来,早日实现老队长将井打到国外的夙愿。

然而,设备运抵后,难题就出来了。其他项目组参与清关的都是十几个人,最快也要十几天,海外清关最长的时间是一个月。GW1205钻井队项目部只有6个人参与清关。苏丹天气异常炎热,地表温度经常高达60摄氏度,别说干活儿,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也受不了。李新民不管,他带领5名队友顶酷暑、伴星辰,紧张清点,合理组织搬运。

最终,6个人只用了6天时间就清关完毕。清关完成了,新问题又出来了。由于海运遇到了大风暴,三台柴油发电机中的两台被海水严重腐蚀,彻底趴了窝。发电机是井队的动力核心,必须两台同时运转才能打井。甲方知道设备严重受损,认为绝对不可能如期开钻,发来指令:马上要进入雨季,必须赶紧撤离,修好设备再说!这意味着,有可能一口井还没打,CW1205钻井队就要卷铺盖走人。

李新民跑遍了这个区块所有的中国钻井队,终于找到了一台正准备大修的柴油发电机,牌子一样,型号和功率不同,得进行改装。接下来的几天,李新民一手拿图纸,一手拿电话,让国内专家遥控指导改设备。

苏丹常年四、五十摄氏度,每天喝进去十七、八瓶水,不用上厕所,都变成汗排掉了。晚上开了灯,周围黑压压都是蚊虫,在身上一爬就是一溜血印子,又疼又痒。李新民和他的队友们24小时连轴转,那段时间没人哪天能睡到三个小时。终于,海外第一口井如期开钻了。

完钻这天,望着“钢铁钻井队”的旗帜郑重地挂在苏丹井架上,十几个大男人抱成一团,泪流满面。他们冲着祖国的方向大声喊:“老队长,1205队出国打井的梦,我们圆了!”

站住了脚,不等于站稳了脚跟。

2007年年初,苏丹的甲方推广水平井。李新民再次主动请战。经过几番软磨硬泡,甲方终于将水平井任务交给他,同时也警告他,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得离开苏丹。打水平井就像在几千米以下的地层里“穿针引线”,技术要求高,是当今钻井队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加上苏丹地层复杂,几家国际一流的钻井公司都没打成。面对困难,李新民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他迅速联系国内专家,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详细研究每道工序,制定预案,梳理出20多条操作要领。

开钻后,李新民24小时“蹲”在井上,盯着每一米进尺,把住每一个环节。“关键时刻决不离开井场”,这是李新民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凭着这股劲儿,李新民仅用了26天,便率领GW1205钻并队拿下了这口具有重大意义的水平井。井打得很成功,投产后每天采油6000~8000桶,是其他井的两三倍,成为了中国石油海外市场的“功勋井”。

此后,李新民带领GW1205钻井队乘胜追击,连续打了37口水平井,口口全优,创出23项纪录,两次捧回苏丹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钻井杯”。

2010年,李新民离开苏丹,带队征战伊拉克市场。在李新民的带领下,1205钻井队这支不是最早进入哈法亚的队伍,却成为在哈法亚拥有最多钻井订单的队伍。他们把中国石油深深扎根在了竞争激烈的伊拉克。

在李新民身上,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的精神,看到了他“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更看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继承弘扬。

60年来,从王进喜、王启民到李新民,以这三代“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用热血、忠诚乃至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生动诠释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时代内涵,凝聚起推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牢记总书记嘱托,扎实推进油田振兴发展

2016年,大庆油田开局起步并不理想,陷入历史上第一次整体性亏损,唱衰大庆的声音给油田上下带来了很深的伤痛。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听到大庆油田同志的汇报,明确指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从来都是在压力和挑战中前进的,也一定会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

这份嘱托和期待,让每一个身处发展“寒冬”的大庆石油人都倍感振奋,大庆油田牢记总书记嘱托,结合集团公司党组意见,制定了《大庆油田振兴发展纲要》,开启了“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全新征程……

《纲要》出台的第二年年中生产经营指标全线飘红,第三年年底经营收入、利润总额、税费创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一份满意答卷背后是广大干部员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担当责任使命、锐意开拓进取、持续苦干实干的奋斗历程。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50多年的传承中不走样,正是因为大庆人把这种精神、这种信仰变成了文化自觉,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诠释着“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使命担当,以当好标杆旗帜为根本遵循,稳油增气、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努力争当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自觉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钻井队王进喜大庆油田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CHINESE IDOL
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要解决四个根本性问题
钻井队企业文化建设要点分析
新时期油田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庆转型正途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大庆油田27 985例女工生殖健康体检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