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一提到粮食,一片广袤深邃的黑土地即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素有“中华大粮仓”之称的北大荒。
“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勇敢地向困难进军!……”
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名为《青年垦荒队队歌》,是当年在北大荒垦荒的队员们最爱唱上两句的歌曲。许多新中国第一批北大荒垦荒者在晚年也能完整地唱完这首老歌,让听者为之敬佩与感慨不已。
在世界的坐标上,这里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肥沃黑土带之一。在中国的版图上,其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北大荒,产生了一大批唱着这块黑土地的歌曲。这些回荡在北大荒上空的声音让每一个垦荒者都铆足了劲头、坚定了信念,励志要把新北大荒建设起来。在时间这个最有力的见证者的见证下,一代代北大荒人在渺无人烟的冻土带上、在垦荒者的歌声中旧貌换新颜,荒芜变农田,“大荒”变“大仓”,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产出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或商品粮生产基地。
北大荒不仅盛产粮食,而且还有很多特产。有人说,北大荒有“特产三寶”:人参、貂皮、鹿茸角。其实,在笔者眼里,北大荒还有3件无价之宝:神奇的黑土地、英雄的群体、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千年万年人不到,但有雁字书成行,年年来,自南方。”著名诗人聂绀弩在其创作的《北大荒歌》中描写了当年北大荒的蛮荒景象。这片“蛮荒之地”位于中国最北部,过去因寒冷荒芜而被称为“北大荒”。
泛指的“北大荒”范围很大。一般所言的“北大荒”,是在黑龙江省兴办国有农场、发展农垦事业所开发的区域,又称“黑龙江垦区”。这个区域经有关部门划定,横跨11个经度,纵贯7个纬度,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两麓和小兴安岭南北的大片荒原。
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北大荒曾是寒冷的代名词。有人对北大荒的寒冷如此形容:“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
北大荒虽然自然环境险恶,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多数土地黑土层厚达1米以上,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有“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的美誉。
北大荒因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人群在此繁衍、开发。据一些史籍零散记载:夏、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在这里曾与中原频繁往来。骠悍的女真人在这里建立起强盛的金朝,一举灭掉了辽与北宋。元、明、清时期,在这里曾有过屯垦,但为数很少。
辛亥革命以来,新军阀、官僚有些人采取到黑龙江占荒霸地的办法,企图掠夺北大荒丰富的荒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这些掠夺者,在随后的开发中,遇到重重困难,都先后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还未停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就着眼于新中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办一批“粮食工厂”,多打粮食支援前线,积累经验示范农民。1947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主持会议的陈云、李富春明确指出:东北行政委员会及各省都要在国民党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试验,以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最艰难的岁月里,一批从延安和其他老革命根据地来到东北的干部,带领许多拓荒者,踏上渺无人烟的北大荒茫茫荒原,掀开了开发北大荒新的一页。
1947年初,从延安来的老干部李在人受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派遣,带领16人于6月间在尚志县一面坡的荒原上开荒建农场,于1949年又迁到宁安县开荒建场。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时,苏联政府向我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大型谷物农场使用的全套机械设备,并派出土地规划、农艺、农机、财会等各方面专家当顾问。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友谊农场,1955年当年开荒30.5万亩,在部分土地上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当年经营有利。友谊农场按照苏联国营农场的经验开发建设,有许多办场的好经验,很快地在全国各地农场中得到推广运用。
1955年4月,团中央组织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想参照苏联共青团垦荒的经验,寻找优秀青年去边疆垦荒。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国可耕种的土地有限,在一些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还有15亿亩荒原在沉睡。在社会领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粮农产品短缺的现象不断在全国各地出现。
5月,毛泽东作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在同年7月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彼时,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递交倡议书,坚决要求到边疆垦荒:“当我们知道中国还有十几亿亩的荒地在边疆闲着睡大觉,我们要让它给我们长出粮食……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
仅10天时间,报名人数达587人。北京团市委从中挑出60名青年,由杨华任队长,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8月30日,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辞别北京,乘车北上,抵达北大荒深处的萝北荒原,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建立了萝北农场(后来被胡耀邦命名为“共青农场”)。
1993年10月8日,“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落成。这里是王震最早踏察的八五一○农场10队的土地。碑下,埋着王震的骨灰,他的遗言是:生为祖国开荒,死为人民站岗。
1954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率部来北大荒修铁路。发现土质肥沃的他,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说:“这土多肥呀!肥得都冒油花了,比南泥湾强多了!”王震心里想啊,中国有6亿人,解决粮食问题不仅对当代有利,更能造福子孙后代。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一番话更使将军心潮澎湃:“光密山一带的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呢!”
这年6月和9月,王震两次组织人员深入密山和虎林地区进行垦殖资源踏察,考察了那里无边无际的亘古荒原。一个开发北大荒的宏图在他脑海里萌发了。这位曾经开发过南泥湾的将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开创者,动员铁道兵部分复员、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提出“寓兵于农,屯垦戍边”的设想。当年10月,余友清带领由铁道兵复员、转业官兵800余人组成的先遣队到密山、虎林的荒原上勘查,选定场址。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军垦农场——八五○农场在黑龙江省虎林西岗建立。王震满怀信心地说:“这是打头阵,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
1955年,在八五○开荒建场胜利进展的基础上,王震亲自修改并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建议由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境内创办综合性半机械化农牧企业。经中央批准,铁道兵有7个师的复员转业官兵到达这里,创建了一批农场。
八五○农场成立后,铁道兵的复转官兵近两万人来到北大荒,建设了从八五一到八五九等一系列“铁”字头番号的大型农场。这些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
1956年春,八五二农场破土开荒后,王震视察了战士们的住地。当晚,他就睡在战士宿营的马架子里,笑着说:“蓝天当被,大地当床,月亮当灯,蚊子还为我们唱歌伴奏,我们倒是乐在其中哩。”说完,他就和战士们唱起了《南泥湾》。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到1957年开垦出荒地260多万亩。在一次场长工作汇报会上,王震精神振奋,说:“快过年了,我送大家一副对联:上联是: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下联是: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即席赠联,表达自己挥师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远谋宏图。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议,即《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当时已担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提出了动员十万复员、转业官兵挺进北国边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的方案。他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成都会议上,他主动请缨,准备打一场举国瞩目的垦荒史上的大战役。
于是,王震坐镇密山县——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指挥从天南海北复员、转业来的解放军官兵,抢在春耕前深入荒原腹地,开荒建点,“向地球开战”!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58年3月至5月,一列列军车从大江南北向北大荒汇集。事实上,当时交通工具根本不足以运送这支队伍。王震经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铁路到这里就是终点了,牡丹江垦区所属的10多个农场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汽车、拖拉机,连马车都用上了,集结在密山小县城的复转官兵和家属还是滞留在县里,进不了新建点。王震就决定在密山广场召开大会,动员复转官兵徒步进军荒原。
于是,无数年轻的战士徒步向北大荒进发。1958年到来的垦荒者,有一个历史赋予他们的专有名词——“十万官兵”,实际有7.2万人。
这年4月12日,身为农垦部部长的王震身穿佩戴上将军衔的军服走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面对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讲起话来。他向人们显示:自己不仅是农垦部长,更是一名指挥大战役的将军。他的讲话极具鼓动性,号召大家像打仗一样,冲锋在前,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
1968年6月18日,以“屯垦戍边”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一年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兵团战士”。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
到20世纪70年代,在北大荒上已将3000多万亩亘古荒野,开垦成肥沃的良田,安置了近200万人口在农场里安居乐业,每年上交10多万吨商品粮,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荒蛮的北大荒已经开发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北大仓”。
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30年“铁饭碗”的历史宣告结束。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优点。1983年,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继续朝着承包到组、到户、到劳的方向发展。一时间,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兴起。从1984年到1996年,北大荒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建成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正式组建。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全部到位。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制度的创新洞开了世界的窗口,将北大荒人引向了国际舞台,垦区与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今天的北大荒,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科技贡献率达70%,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北大荒已变为北大倉。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现今已经退耕还林,国家已经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三江平原的荒地。
屯垦戍边早在秦代即是秦王朝治边政策的主要内容。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在岭南和河套地区移民屯垦戍边,为维护边疆安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屯田制度最早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其规模和作用之大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屯垦戍边的历史性制度创新不仅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时没有被废弃,反过来还被保留下来,而且由新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记忆、所支持、所强化。
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创新解放区农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还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早年的南泥湾,可谓“南大荒”,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1941年到1942年,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出,要发展农业,不开荒是不行的,“我听说延安南面有个南泥湾,是片好土地,可以开垦”。为此,他命令部队去开垦南泥湾。先是中央军委直属炮团最早进入南泥湾开发,不久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入并开发南泥湾,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生力军和主力,大大改善了南泥湾,成为人们所熟知的“陕北好江南”。
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包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铸造这些宝贵的精神产品,成为鼓舞和激励北大荒人不断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今天,绝大多数知青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青生活无悔于青春,无悔于时代。因为正是在那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他们说,北大荒精神哺育了他们,没有北大荒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当年的艰苦开拓已成永不磨灭的印记,而当年的垦荒精神也被新一代北大荒人传承延续。垦荒精神永远不会老。
北大荒不单纯是生长庄稼的土地,更是好歌曲的摇篮。歌声是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因为有爱才能够产生这些动人的歌曲。蒋开儒的《喊一声北大荒》:“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纯真,能喊出坦荡,能喊出热泪两行。……”刘锡金的《北大荒人的歌》:“第一眼就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草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这一首首歌颂北大荒的歌曲飘过了黑土地。老转业军官唱着,遥想垦荒時代;知青们唱着,回忆一段往昔岁月;北大荒人唱着,更有一股力量在升起,更加热爱和珍惜家乡这块黑土地。
今天的北大荒,已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源地、北大荒精神发祥地、黑土文化繁荣地,追求现代化的脚步没有停歇,而是在加速!今天的北大荒,从现代化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跃进,“大”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探索!今天的北大荒,农业不再是“孤军奋战”,新的集约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让北大荒由做大向做强进军!今天的北大荒,在脱胎换骨,在求变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