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斌
外地同学和文友来南京栖霞,我总会带着他们去闻名遐迩的栖霞寺朝拜,以尽“地主之谊”。其中的千佛岩这处人文景观则是必选景点。可是不知怎么,每次来到栖霞山千佛岩旁,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这次也不例外。这并不是因为已经过了“秋棲霞”的旅游旺季,游人稀少,略显萧条的缘故,而是面对这个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产物,顿生些许感叹和思索。
据史料记载,历代能工巧匠曾经多次在千佛岩钧刻佛像,修补佛龛。其中较大一次修缮是1925年栖霞寺住持若舜耗费两年时间,用水泥涂抹修补佛像,文物价值大减暂且不论,仅其保护前人文化遗产的初衷,足以令人钦佩。
岂止是千年的文物遗存,在数十年轰轰烈烈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少传统古村落被拆、被毁,如何有效保护,在留存古风古貌基础上重新焕发活力,重构乡村文明,成为当下的难题。
忽然,一阵山风吹过,仿佛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