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梦中乡村重逢(两则)

2019-10-20 09:26王霞
青春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愁文化

王霞

初访桦墅

记不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中国乡村生活方式是世界最美的风景线。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所描写的乡村风景,是世代读书人的心灵家园。尽管时光流逝千年,这种恋乡情怀却一直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古朴的村落、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的乡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俨然是如今忙碌喧嚣的现代都市中人们对安宁平和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乡村情怀与乡愁情结。

而我就曾在不经意间,在繁华的南京城中,与这样的一方天地劈面相遇。那就是最美乡村——桦墅。

初次惊艳,是在清明烟雨中。

那天,二人一车,由宽阔的有些空旷的仙林大道一直向东,直到导航仪指示右拐。我抬头看了一眼路牌:鸿雁南路。

路左是青青原野,小路阡陌;路右闪过大片的野花草地,再远些是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须臾,村口呈现。一棵大树下,一辆大型古老的拖拉机满载一捆捆的草垫子,随意停在路旁,前面是一大片二月兰。路口有隔离墩,车子不得过,只遥遥看到进村不远有一棵大树。

导航提示,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

前面是一处高地:周冲水库管理站。登上草坪护坡、沥青漫路的长堤,风顿时大起来,携来春寒三分,隐约的花香几缕。右手的水面辽阔,风过却不起横波,静如未磨之镜。向左,大堤之外,一排疏疏朗朗的水杉林,遮映着一个娇小的池塘,周遭田畴广阔,一块新绿,一方鹅黄地交错着,煞是养眼。再远些,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农舍次第叠起,形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安静地停卧在远山环抱中。

我突然有些恍惚:我还在南京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就是这样的桃源之感。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沿台阶走下堤坝,沿一条碎石小径走向村子。

雨息风止。路旁的田地里,高处树头新叶正碧,齐腰高的菜花灿烂得妩媚,脚踝处是蚕豆花,田埂两侧,二月兰、蒲公英,你不让她,她不让你地争妍。这些色彩在新绿的底子上,显得是那样纯粹而洁净。这使得阴沉的天空也明亮了起来。偶尔有三两身影,使得这寂静似油画般的田园有了活泼的生气,特别是那些红衣,点缀其间,更添生趣。

村边也卧有一弯碧水,池边则有高高低低的桃树,桃花盛期已过,一些固守枝头,多数飘零树下,在青草的托衬下,不染纤尘,有种粉嘟嘟的娇柔。池水绕村曲流,不宽,对岸就是那些素雅的房舍,临水有曲栏,有不高丛生的芦苇掩映,直让人生发出隐居此处的念头。

走过水上曲桥,就到了村口。一方平阔,方砖漫地。靠水处是围栏的观景台。扶栏凝眸,栈桥右边,一片杨树林临水照影,边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一些紫蓝的鸢尾也开了,使得这片田园多了几分典雅的气质。

旷地中间就是那棵葳蕤的老树。主干粗壮,从一人多高处就开始丛生出众多的枝干,斜斜地向上生长,伸得远远的,形成巨大的树冠。树下有方正的围栏,几位年老的村民坐在那里,一边聊天,一边笑眯眯地打量着举着相机的我。

沿着那条洁净的青砖小路进村,路旁的民舍都是白壁黛瓦马头墙,一派徽风。一些路口,尤其空阔点的地方,都有石木搭成的小景。那一廊一几都吸引着你去停歇。

我走的应该是村子里的主干道,两旁常有更窄些的小路。不辨方向地走着,那些房舍格局不同,大小不一,风格却是一致,显得十分协调。每一户都有大大小小的院落,矮矮的木栅栏。大门都四开,颇有路不拾遗的古风。

拣喜欢的院落走进去。门口有老树一两株,里面是长廊,紫藤攀爬其上,廊下茶桌小椅。农家大娘、嫂子,倚门微笑着看我,或者招呼一声,那份淳朴让人心生温暖。

午餐选了路口的一家农家乐。我喜欢店招上的名字:妯娌饭庄。如今社会,人心浮躁,为逐名利常常兄弟阋墙,令人扼腕。所以这妯娌合作的小小饭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珍贵。它是一个和睦友爱大家庭的缩影。如今这种家庭,已经罕见了。

饭蔬简单,一个鱼头豆腐汤、一盘炒螺蛳、一碟蒜蓉苋菜。但是食材十分新鲜,汤里的豆腐,特别香醇。还有米饭,米香浓郁,口感软而不烂。送菜的大嫂说:“豆腐是自家豆子在豆腐坊加工的,那苋菜也是自家种的,米是家中的南粳米。”

饭毕,在小村子里流连:看父亲在池边带孩子钓鱼;跟洗衣回来的大妈打个招呼;亲手压几下机井……然后我知道这个小小的村子叫周冲,是桦墅的一个自然村,堤上的是周冲水库,平静的水面细细的涟漪漾出一派静谧。

回到村口,沿栈道返回。走到堤下那片围起的庄园外,沿竹篱笆走进去。路上发现,篱笆下已经有了地灯。想象一下,没有灯光污染的黑夜背景下,这些光点会营造出怎样的绚烂?可是,我真心希望,这些灯不要开,最起码不要每天开。这里的夜,应该是漆黑的天,闪闪的星,蛙鸣换作蝉声,鸡鸣犬吠敲碎了黎明……

又有雨雾如丝。一阵风过,吹起了我的衣袂。扑面寒凉中有着春天的花香气息,让人沉醉其中复又清醒。

再访桦墅

再访桦墅已是孟夏。久雨初晴,三两部车,四五个人,又一次踏上这片一直不能忘怀的土地。这一次,是《栖霞山》杂志编委们一起来寻访这都市里的最美乡村。

在文人笔下,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而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来说,乡愁其实是一种对于过去文化的依恋,对于过去生活的向往,乡村文化寄托着我们此种情怀。只有很好地涵养乡村文化,才能夠让乡愁完成诗意的栖居。因为,乡愁的精神内涵在于文化之上,没有文化的庇佑,乡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对待乡村的态度上,曾经常常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急速地毁去或者抛弃旧有的家园,去建造全新的城镇,把全部的乡村文化体系抛在废墟中。

聪明的桦墅人却是融入文化创意、多业态整合、三产叠加的“休闲乡村”。

“桦墅双行”在设计师们的巧手打造下,焕然新生。

依傍着村口水塘的大片杨树林,在桦墅存留了几百年。现在树下种植了紫色鸢尾花,还设计了栈道。如此,穿过杨树林,便能凌于水面远眺青山与水库。吹着湖风,树下散步的生活场景被还原。

保留还是舍弃,从来没有严格的标准,收集了散落各处的瓦缸、石槽、青石磙,无需雕琢和再造,一个个关于村庄的故事就呈现在人们眼前。城市与乡村文化,碰撞出了如今的“桦墅双行”,这是一次美丽乡村的行动。在这样一种大的山水资源、田园环境、村落聚集里针对环境进行景观设计与创造。逐渐去还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提升生活品质,让其与城市进行双行互动。城市人也能够去了解现有村落的文化与特质,最后呈现出一种既有自发资源,又有统筹规划全新意义上的景观。

这片土地令桦墅人引以为傲的,还有那大片稻田。桦墅双行的稻子是鼎鼎有名的,被誉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桦墅地区独产的“南粳46号”。江苏省稻米市场上公认的外观与食味品质俱佳的优质米品种,其煮出的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

耕耘勞作,稻种从庄稼变成了米饭,需要跨越时间与空间,是农民心里的踏实与感动,也是城市的人们难以体会的。

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世界,传统意义里的乡村传达的就是一种场所精神,村民以家族为单位,建家庙和祠堂,作为农民的精神文化空间,更是乡村日常的生活空间。

道路口的游客服务中心选用竹子打造竹棚遮荫,种植开花地被,原有的三株法国梧桐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城市游人与当地村民小聚于梧桐树荫底,沏一壶雨花茶,彼此交流,畅所欲言。

多少年来,中国的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年轻人离去,因为不喜欢;而一旦人离开,乡魂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在桦墅,山水秀丽与历史文脉温柔交织,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交相辉映,金陵建筑与现代设计碰撞交融,城市与乡村已经开启了双行模式。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三鸟仓艺术空间就是桦墅这棵梧桐高枝上的一只金凤。

走近三鸟仓建在山坡上的工作室。延伸出一条小路,路旁是各种花草,种植在你所有能想象到的器皿中:一段树根、火锅店的小煤气包、石头马槽,竟然还有旧的抽水马桶!那些破旧的机器零部件,被巧妙地组成各种姿态的机器人。连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也成了墙上的装饰品。那些老屋旧墙,被彩绘成艺术气息浓郁的壁画。

听说,去年这里不慎失了火,一把大火把几年的劳动毁之一炬。可是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没有放弃,他们凭着积累的经验和付出的精神,在短短时间内,重建新的创业园犹如涅槃的凤凰,再次傲立于桦墅这块高地上。

我们走进阔大的工作室。偌大的厂房被各种意想不到的隔断,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在这里留有踪迹。几个年轻人在忙碌着,他们身上充满了朝气和阳光,和工作室浓郁的艺术氛围相融合,使这乡村平添了生气和文化。

上古神话中,有个力大无穷的壮士叫后羿,为了挽救苍生,他弯弓搭箭,金乌十落九。他脚下的那座山叫射乌山。

现在,这座山就在车轮下。

西南麓的高地,车子转过一个急弯停了下来。一阵悠扬的梵音佛唱随风飘来。道路尽头是一片兀立的山崖,下部有三个并列的石窟。近看,每个洞窟都有一人高,里面都有一座结跏趺坐的精美石佛,个个宝相庄严。看其样式,和栖霞山千佛岩的南朝石刻如出一辙。洞窟里拾掇得洁净,香案上有花果贡品,还有线香和打火机,是免费提供给香客的。

中洞门外有一方依山凿刻的碑文,依稀可见“大明永乐元年二月吉旦兴造,开山第一代白云禅师”。这就是佛窟的开凿年代及其建造者了。

门左还有一方简陋的水泥标牌:桦墅石佛庵石刻。石佛庵,是南京地区唯一一个藏传密宗佛教石窟了,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石壁右边有一条狭窄的梯道,过去一看,山体侧面还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洞窟,每个里面都有一尊佛像,基本保存完好。岁月,似乎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在桦墅,还有许多历史痕迹,隐在时光流年中。再次登临高处,极目四周,满目苍翠在孟夏薄薄的山岚中,宁静祥和得让人微醉。

在乡村六月的暖阳中,历史的烟尘渐渐散去,远处的房舍田陌在舒展着曼妙的身姿。

猜你喜欢
乡愁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谁远谁近?
乡愁凭寄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