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备的重要品德。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现象,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養大学生诚信理念,继承和创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完善诚信教育环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诚信的重要性及大学生目前现状
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道德品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石。讲求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德行,更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进步。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备的重要品德。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并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但难免受到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消极影响,失信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诚信意识淡漠、学术诚信缺失、求职诚信缺失、人际交往不诚信等方面。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反思。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信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诚信作为一种优良品德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基础,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赋于诚信这一优良品德以丰富的内涵,深遂的见解,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诚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生动教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而且为研究和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君子把诚实守信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喻为“立身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第一,诚信是立国之道。《论语》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子贡问政。当子贡问孔子如何治国时,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军队和粮食都没有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重要。孟子也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人和的核心也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第二,诚信是做人之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有浓厚的乡土情谊,一村之中彼此都很熟悉,谁要不讲诚信,将会被孤立起来,无法在当地生活,因此,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
第三,诚信是修德之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评价历来注重道德和才能两个方面。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经精辟的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代大学生走上社会,安身立命,也必须注重道德的修养和才智的训练,做到以才为资,以德为帅。《中庸》也把诚作为至善的美德:“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只要做到诚, 则一切德行具备,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为所欲为而不逾规”的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融入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思想进行完美融合是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选择。
(1)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让大学生自觉地吸收和消化。一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人若无诚信则寸步难行;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理念,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非常必要;三是“朋友有信”的交往理念,大学生应当继承儒家传统诚信思想,建立言而有信,以诚相待的人际关系。
(2)继承和创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一是内心自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借鉴内省的教育方法,大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反省,真正理解诚信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自觉做到诚信;二是慎独自律,“慎独”强调的是依靠自身信念和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之事。诚信意识的确立,除了需要他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律来实现,需要通过外在约束转化为自觉行为,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大学生诚信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3)完善诚信教育环境。加强高校诚信体系建设,高校应当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不仅加强诚信教育的理论教学,而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可以借助各种校内外活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如:可以奖励诚信院系、诚信班级、诚信党支部、诚信团支部等;制定诚信制度和开展各种诚信表彰活动,使学生因诚信行为而深感自豪,同时这种诚信环境感染更多的大学生,引导大学生们将诚信 作为行为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可以设立校园诚信之星,树立诚信榜样。
注重大学生的诚信践履自觉性。首先,诚信、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良好的影响。其次,教师带头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并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此外,学校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的内涵和精神,由内到外、知行合一,使大学生内在自觉性的诚信践履,最终做到诚信自律。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崇爱,欧志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3]周爱云.论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价值[J].文史博览,2006,(8).
[4]郭晓勇.论传统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作者简介:朱长彦(1980-),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