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鉴藏活动研究

2019-10-20 14:21张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张驰

摘 要:宋荦生于明末,长于清初,集世家、才子、显宦、诗人于一身,从清代起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藏书等领域,美术史领域关于其收藏家身份的研究很少。文章通过对宋荦收藏和过目的作品梳理,分析其鉴藏活动的特点,探索他在清初画史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南北宗论;院画;宋元册页;鉴藏

在文学领域,宋荦的诗名可与王士祯比肩;在艺术史书画鉴藏领域,他是继孙承泽、梁清标之后清初鉴赏界被时人赞许较多的收藏家之一。关于宋荦书画鉴赏的故事流传较多,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在《筠廊偶笔》中记载的一事:“合肥许太史孙荃家藏画鹑一轴,陈章侯(洪绶)曰:此北宋人笔也,不知出谁氏之手。余览之,定为崔白画。座间有窃笑者,以余姑妄言之耳。少顷,持画向日中曝之,于背面一角映出图章,文曰:子西。子西即白(崔白)号。余始叹服。后此事传至黄州司理王俟斋,犹未深信。一日,宴客听事,悬一画。余从门外舆上辨为林良画。迨下舆视之,果然耶!俟斋亦为心折。”[1]此事让宋荦的鉴定水准在当时名声大噪,好友朱彝尊也曾夸赞道:“中丞鉴赏妙天下,暗中摩挲缣楮能别伪真,余尝问其故,中丞笑而不语。”宋荦对自己的鉴赏水平很是自信,他曾“于薄书堆案之日,作论画绝句诗,才二十六首,而古今画家雅俗工拙、高下之殊、流派之别,尽括其要”[2]。在《论画绝句》一开头他就称“真赝何须苦辨之,邢夫人至尹能知,夜无灯火分明在,此语虽誇理未奇(余尝云,黑夜以书画至摩挲而嗅之,可别真赝)”[3]。

宋荦的鉴藏活动从何时开始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漫堂年谱》中记载他在22岁江南之游时,就“购秘书名迹甚富”[4]。纵观其一生,从事鉴藏活动先后近60年光景,经他手、过他目的书画不计其数,所以对他鉴藏活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1 宋荦藏品的来源及影响其鉴藏的因素

宋荦藏品的第一来源应是家藏。他生于卿相之家,父亲宋权官至国史院大学士,经常获得朝廷赏赐。宋荦记载:“顺治三年七月二日,上出大内历代珍藏书画赐廷臣,先文康以大学士蒙赐。”[5]这里的“先文康”就是指其父文康公宋权,范宽的《雪山萧寺图轴》上的题跋“顺治三年七月初二日钦赐廷臣大学士臣权恭纪”也印证了这一点。除了皇家赏赐,宋权个人也雅好书画。宋荦在《文康公十友图跋》中回忆:“童子时于渔阳官舍见公醉后泼墨,题为《十友图》。”[6]和一般文人官宦一样,宋权“乘兴点染,灿然天真”[7],但是他有自己的偏好,“生平心折陈淳、徐渭二人”[8]。除此之外,宋权与画家交往也较多,如王铎就曾于京师别墅为文康公“画兰为长卷”。受这样的家庭熏陶,宋荦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书画鉴藏有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大量的书画积累。宋荦也多次获得皇上的赏赐,康熙帝三次南巡皆由宋荦迎恭。据记载,“康熙己卯,上幸江南,御书:‘仁惠诚民四字,又‘怀抱清朗四字以赐,又御书诗扇,又临米芾书,董其昌书天马赋,渊鉴斋法帖及耕织图以赐”[9]。康熙曾赐给宋荦“手指螺纹画渡水牛图,意态生动,虽戴嵩莫过焉”[10]。

除了家藏与皇上钦赐外,友人的赠送也是来源之一。宋荦一生在多地为官,结交了大量文人以及官宦朋友,书画往来赠送的行为也较普遍。例如,高士奇曾舟过吴阊,将董其昌的《江山秋霁图》赠送给宋荦,宋荦有诗纪之。另在其62岁寿诞时,庐州太守张见阳也以倪瓒的《秋亭嘉树图》见贻,宋荦亦走笔答之。再则,宋荦也会购买一些藏品,如前文所说年轻时购买名迹,还有他在《跋李希古长夏江寺卷》称“南宋李希古长夏江寺,余见凡三卷,其一为迁安刘总宪鲁一所藏,余曩曾购得”[11]。

与清初大收藏家们的交游对宋荦鉴藏活动影响较深。24岁时他在北京结识了孙承泽、周亮工等前辈,并“为文酒之会”[12],从梁清标与宋荦的通信中可发现宋荦向梁清标学习的轨迹:“宋荦寻得古书画,便寄给梁清标看,梁氏对每幅都品评一二,有时决定出手,便请宋荦代为派人讲价。”[13]与周亮工则经常一起看景、赋诗、观画,在康熙十一年(1672)周亮工逝世时,宋荦作诗挽怀,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宋荦出仕之后通过汪琬、高珩认识了梁清标,康熙二十一年(1682)宋荦称:“余雅好书法名画,曩从孙退谷、周栎园两先生得闻绪论,自官郎署以来,更奉教梁棠村先生,博考详辨,摩挲金题玉躞,颇得其中三昧,撰《翰墨缘》若干卷。”又有《题张青父清河画舫此书从竹垞处借得》诗:“旧谱宣和余有续,输君先结古人缘。”后自注:“余方辑《翰墨缘》一书。”宋荦撰此书一则是深受孙承泽、周亮工、梁清标三位大收藏前辈的影响,有所感悟而作;再则是力求追续《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遗憾的是此书今已不见传本。之后宋荦又与高士奇、卞永誉两位大收藏家成为莫逆之交,前面提到高士奇舟过吴阊曾邀宋荦一同观赏自己的藏画,并将董其昌画赠予宋荦。朱彝尊也在题画中将宋荦与卞永誉并列称:“妙鉴谁能別苗发,一时难得两中丞。”这对两人的鉴赏水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宋荦也曾为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作序以示二人关系密切:“不倿与公窃有同嗜,顾生平所阅不足当公十一,而品题鉴赏自谒逊公远甚。移吴以来濡首簿书,兹事几束高阁,公顾不鄙予,缄书二千里属予序,殆犹以为故吾也。序公之书予能无爽然自失也夫?”[14]

宋荦在这样的交游氛围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岁暮,著《论画绝句》二十六首评价这些与其相交游的收藏家好友,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退谷先生(孙侍郎承泽)许数过,高斋三雅共摩挲,偶披五石瓠中目,始恨当年未见多。”[15]“棠村(真定梁相国)座上见闻新,好古应知自有真,一语殷勤忘不得,别来长叹巷无人(真定札中语)。”[16]“中丞撰述寄吴门(卞中丞永誉著书画考),书画源流费讨论,今日快披消夏録,一时雅尚又江村(高詹事士奇)。”[17]

2 鉴赏活动的特点及审美取向

有关宋荦鉴藏活动的记录并不详细,很难厘清哪些是他收藏过的藏品,哪些是他过目但并未收藏的作品,包括很多未留下题跋或印章但有文字提及的藏品等。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本文以刘金库整理的目录为底本,但将其中有误或不可查的几条做了修正,如刘金库将宋荦收藏的仇英作品《赵孟頫写经换茶图》错写为赵孟頫《写经换茶图》等。另陆蓓容撰文认为《授研斋鉴藏录》一书中记录的一些画作是宋荦旧藏,本文也采纳了其观点,将相关作品汇编进来,初步形成宋荦鉴藏作品目录。基于此份目录进行研究分析,以企将宋荦鉴藏活动的大致面貌呈现出来。

2.1 对画史主线画家的精准把握

宋荦并非专门的绘画史著述家,他对绘画史的理解和把握来自所阅书籍,以及经他收藏和过目的作品(表1)。这些见解分散在他的书画题跋及论画诗中,虽没有系统的画史著作,但宋荦对绘画作品的鉴定和品评都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分析之上,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价值,而非纯粹地抒发主观感受。而这些经他收藏或过眼的作品也将成为一种图像证据和资料,让我们对他的绘画思想和鉴定水准有更深刻的认识。

表1 宋荦收藏和过目的画史主线画家作品

作品 画家 朝代

《钟馗小妹图》 吴道子 唐

《孔子弟子像圖卷》 阎立本 唐

《山水》(《历朝名绘册》) 李思训 唐

《伏生授经图》《捕鱼图》 王维 唐

《五牛图》 韩滉 唐

《马性图》《圉人呈马图》《放马图》 韩幹 唐

《宫人调鹦鹉图卷》 周昉 唐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万木奇峰图》 董源 五代

《溪山林薮图轴》 巨然 五代

《古柏图》《山水》(《历朝名画册》) 李成 五代

《雪山萧寺图》《溪山渔艇图》 范宽 五代

《江干雪霁图》《青溪钓翁图卷》《溪风图》 燕文贵 北宋

《江山雪霁图》 郭熙 北宋

《墨竹图》(不知具体画名) 文同、苏轼各一幅 北宋

《烟江叠嶂图》渔村小雪图卷》 王詵 北宋

《五马图》《临韩幹狮子骢图卷》《九歌图》《罗汉图》 李公麟 北宋

《四禽图》《五色鹦鹉图》《竹禽图》 宋徽宗 北宋

《开泰图轴》《九孝图轴》 苏汉臣 北宋

《江山小景图》《濠濮图卷》《长夏江寺图卷》 李唐 南宋

《醉仙图》 刘松年 南宋

《江山深秀图卷》《虚榭闲吟图》《列子御风图》 马远 南宋

《溪山清远图》《松江放棹图》《山水》 夏圭 南宋

《枯木竹石图》 李衎 南宋

《陈风图卷》 马和之 南宋

《牡丹图卷》《三蔬图卷》《得喜图轴》《鼹鼠图》《桐冈鹤唳图》《牡丹图》 钱选 元

《鹊华秋色图》《二羊图卷》《摹卢楞伽罗汉像卷》《瓮牖图卷》《窠木竹石图》《墨梅图》《五马图》 赵孟頫 元

《九峰雪霁图》《陡壑密林图》 黄公望 元

《墨竹图谱》 吴镇 元

《杨竹西小像》《秋亭嘉树图》《幽涧寒松图》 倪瓒 元

《听雨楼图》《花溪渔隐图》 王蒙 元

《瓜鼠图卷》《戏猿图轴》 朱瞻基 明

《江山积雪图》 商喜 明

《真赏斋图卷》《湖山新霁图》《鱼梁红叶图》《真率亭图》 文徵明 明

《西山雨观图》《秋江渔隐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溪山深秀图》《仿小米海岳庵图》《溪山行乐图》 沈周 明

《杏花图轴》《烧药图卷》《春风酒盏图》《溪山渔隐图》《怡闲图卷》 唐寅 明

《仿赵伯驹炼丹图轴》《临宋元六景册》《赵孟頫写经换茶图》《沧溪图卷》 仇英 明

《江山秋霁图》《仿高尚书云山图》《仿米芾洞庭空阔图卷》《仙岩图》 董其昌 明

《江山卧游图》 程正揆 清

《临古山水四段图卷》《万木奇峰图》(临董源)《西陂六景图》《溪山清远图》《仿营丘笔意小景》 王翚 清

《国门送别图》《得子图》《竹枝芍药图》 禹之鼎 清

《秋江览胜图》 吴历 清

《牡丹》《梅花》 恽寿平 清

由上表可知,宋荦的鉴藏活动基本涵盖了整个绘画史主线画家的作品,从李思训、王维到荆关董巨、李成范宽、李公麟、南宋四家、钱选、赵孟頫、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还包括清初著名画家,这些藏品清晰地呈现出宋荦较为客观、完整的绘画史观。

2.2 山水画收藏不限于南宗

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宋荦绘画思想影响较多,但纵观宋荦的鉴赏作品目录,发现他虽钟爱山水画,但不局限于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山水”——水墨山水画,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北宗”一脉画家作品的喜爱,如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宋荦收藏他们的作品各三幅,其中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更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画风格,画面构图虚实相间,用劲利之笔勾画山石轮廓,粗劲的大斧劈皴使画面块面分明,危岩耸石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整个画面呈现磅礴淋漓的气势。二是对除“南北宗”之外、“自成一家”的山水画家的欣赏,如北宋的燕文贵。《图绘宝鉴》中称“其作山水,不专师法,自成一家,细碎清润可爱”[18],形成了独特的“燕家景致”。燕文贵作为宫廷画家,在笔法上继承了李成的风格,但用笔更加浑厚,画风也更接近宫廷绘画的精致优雅;在构图上布置精密灵巧,将北方雄强浑厚的山水与南方清润秀美的山水相结合,或将山水画和界画融合在一起,故其画中的楼观殿宇房屋都较为工整精细。宋荦收藏了他三幅作品,并在《跋燕叔高青溪钓翁图卷》中称《溪风图》“布景幽峭,笔墨精致”[19],《青溪钓翁图卷》则“朴淡寓古秀”[20],可见他对燕文贵的作品赞赏有加。三是对青绿山水画的青睐。青绿山水可分为大青绿和小青绿,大青绿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金碧山水,或加以泥金手法;小青绿则以“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为代表——在水墨或浅绛的基础上罩石青、石绿。宋荦收藏的作品中青绿山水占山水画总量的近一半,其中三幅南宋李唐的山水画,均为青绿设色画:《江山小景图》中山石轮廓用墨线勾勒,再用青绿和赭石薄罩一层,斧劈皴刻画石面,局部还有泥金点苔的痕迹,这是典型的李思训一派;《濠濮图》中树叶用淡赭设色,大石用线勾勒,加以斧劈皴,整个用青绿罩染;《长夏江寺图》则被宋荦评为“雄峭幽邃,写出江山之胜,以泥金点苔,尤为奇创”[21]。这些都体现了宋荦对此类绘画的青睐。

2.3 对宋元册页收藏的热衷

明清收藏家都热衷于收藏册页,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述到:“书画家收藏不可太杂,大者悬挂斋壁,小者则为卷册,置几案间。”[22]又明人詹景凤在《詹氏小辩》中提到:“吾族世蓄古书画……又尚册而不尚卷,尚成堂四轴,而不尚单轴。”[23]宋荦鉴藏的作品中,册页多达13部,其中又以宋元册页为主。这些册页都在《石渠宝笈》中有记载,内容如表2所示。

除表2列举有文献记载的册页集外,宋荦还收藏有宋人《翎毛二十幅》《宋元名人真跡》,这些册页的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这与当时“四王”提倡摹古之风有直接关系。王原祁云:“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24]“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人之趣一分不出,毫厘千里之辨在此。”[25]“四王”的摹古主要受董其昌的影响,即推崇宋元绘画,尤其是是对笔墨的体会,主张出宋入元,如王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26]。故明末清初掀起了对宋元真迹的搜集和推崇,宋荦正是受此影响,注重对宋元册页的鉴藏。

通过这些册页可以对宋荦的个人偏好窥探一二,表中列举的6种册页,共94幅画,其中山水约占40%,其余为人物画、花鸟画及界画。另水墨画约占全部的20%,多是设色画。根据《石渠宝笈》中的记载,以及画史对所提及画家的风格描述,可大概判断这些册页中工笔写实数量大于水墨写意。这几点都说明宋荦对待宋元传统绘画有自己的喜好,尤其偏爱“院画”。比如朱锐,原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后南渡入绍兴画院;萧照,南宋画院为待诏,师李唐,夏文彦《图绘宝鉴》评价其“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凉古野,惜用墨太多”;林椿,亦为南宋画院待诏,师法赵昌,工画花鸟,时人赞其“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起”。最为有名的应是“南宋四家”的马远、夏圭,董其昌将其归于“不可学”的南宗一派,而宋荦对其则较为青睐,不仅收藏了他们的山水作品,还涉及其他人物故事画和花鸟画。

从这些收藏的册页中,我们不难发现宋荦的鉴藏标准和审美取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艺术活动都是他绘画思想的侧面反映。从题材来说,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兼收,有史料记载他常常画竹、兰小景自娱,所以他搜藏大量的花鸟竹禽图。除此之外,对界画的收藏,也体现了他观念的多样性,而非轻视某一画种。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水墨写意和工笔设色在数量上不相上下,可见宋荦的收藏视野相当开阔。最后从风格角度来看,宋荦对董其昌“南北宗论”中所提倡的“南宗”一脉的绘画作品表示出同样的喜好,如他对倪瓒、王蒙等文人画的推崇喜爱,最重要的是对于“北宗”一派的画家作品也倍加欣赏,如收藏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南宋马远、夏圭等这些画院画家的大量作品。从这些可总结出宋荦鉴藏的标准即偏爱詹景凤所提出的以“利”兼“行”,“兼逸而作之妙者”。他赞同董其昌的理论和提倡,对董巨、二米及元四家等文人画推崇,同时也对“正统派”的作品表示肯定,不局囿于某家某派,具有客观、独特、自主的绘画思想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五册:卷四十三[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32.

[2][3]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二册:卷十三[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647.

[4][12]宋荦.漫堂年谱:卷一[M].

[5]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二册:卷十三[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6.

[6][7][8]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六册:卷九[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57.

[9][10]刘德昌.商丘县志:卷十六[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石印本,1968.

[11][21]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三册:卷二十八[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1290.

[13]陆蓓容.艺术史上的宋荦形象[J].南京艺术学校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5):56.

[14](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台北:正中书局,民国四十七年(1958)影印版.

[15][16][17]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二册:卷十三[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647.

[18](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9][20]宋荦.西陂类稿:影印本精装三册:卷二十八[M].清康熙五十年商邱宋氏刊本(1711):1292.

[22](明)文震亨.图版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74.

[23](明)詹景凤.詹氏小辨[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574.

[24][25](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M]//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6]沈子承.历代论画名著录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