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伟 杨利娟
摘 要:河南新安县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钱纹铜熨斗,均为墓葬发掘所得。这两件铜熨斗形制基本相同,为研究汉代的钱币、青铜铸造和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新安县博物馆;汉代;钱币纹铜熨斗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收藏有汉代“货泉”钱币纹铜熨斗和“五铢”钱币纹铜熨斗各一件,均为墓葬发掘所得,铜熨斗形制基本相同,敞口,宽平折沿,浅弧腹,大平底,腹一侧有一长柄,柄的横截面为长方形。“货泉”钱币纹铜熨斗,1984新安县南李村镇刘邦沟村汉墓出土,通长40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3厘米,高4厘米,柄长22厘米,重1.5千克(图1)。熨斗内底部中央铸有一正方形戳记,戳记内左侧是竖排铭文,为“宜子孙”三个字,箓书,阳刻。戳记内右侧为一羽人,双手上仰,作行走状。方形戳记周围的四个角分别铸有“货泉”钱币纹图案(图2)。“五铢”钱纹铜熨斗,2004年新安县洛新产业集聚区晋墓出土,通长34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1厘米,高4厘米,柄长19厘米,重1.5千克(图3)。熨斗内底部中央铸有一个“五铢”钱币纹图案(图4)。
熨斗,一是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又叫“火斗”“烫斗”“北斗”“樵斗”。熨斗最早出现在商代,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残暴的商纣王“炮烙之刑”里就有熨斗烫人的影子。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曰:“纣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熨之,使之举手辄烂,与妲己为戏笑。”西汉刘向《淮南子》里载“炮烙始于斗”。熨斗从汉代开始用于熨烫衣服。据《青铜器小词典》介绍,汉魏时期的部分熨斗上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熨斗的用途古已分明。漢代,熨斗进入寻常百姓家。熨斗除了熨烫衣服的功能,还有引申出来的顺从忠诚的深层蕴意。据《隋书·李浑传》记载,隋文帝对镇守并州(太原)的李穆不放心,李穆就让自己的儿子李浑入京,拿了熨斗作为信物献给隋文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会叛变,只对皇帝忠诚服从,隋文帝因此大悦。
熨斗的造型历代多有变化,汉魏时期为长柄、圆腹、宽口沿;宋元时期熨斗有圆形斗状和堤型,空心短柄,插入木柄,放炭火的托盆更高、更深;明清时期熨斗形状和宋元时期的大致相同,为防止火烬外落,手柄处的口沿向上昂起稍高;民国时期熨斗的形状由碗口状变成了三角状。
汉代铜熨斗鲜有出土,可见的有文献记载的《汉金文录》收录的货泉铜熨斗、《小校经阁》收录的西汉玉凤元年(前57)铜熨斗[1]和咸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带尺铜熨斗[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汉宜子孙”“长宜富贵”铜熨斗。新安县博物馆收藏的“货泉”钱币纹和“五铢”钱币纹铜熨斗,为研究汉代的钱币、青铜铸造和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徐家珍.“熨斗”和“鐎斗”“刁斗”[J].文物,1958(1).
[2]王英.咸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带尺铜熨斗[J].文物,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