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他们长大的时光是宝贵的。身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温柔的雨露,还是刺骨的寒风?该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2019年,本刊将在每一期的“教育会客厅”邀请一位教育大咖来做客,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养出更健康的孩子。
采访对象: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学术代表作《家庭教育社会学》,主编《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教程》,撰写《家庭教育是什么——家长学习读本》等多部著作。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要先悟道后谋术,把握好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就孩子的问题说孩子,就家庭教育说家庭教育。父母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从而发现孩子成长中与父母、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地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了解亲子关系的全貌,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更多有效的方法。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要先悟道后谋术。
家庭教育指导不是开药方,引领家长悟道比谋术更重要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努力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秘籍”“绝招”,以致对某些“教育专家”、教子成功的“名人”、社会教育机构趋之若鹜。可是,追随或效法的结果并非尽如人意。比如,有一个妈妈听了“赏识教育”的讲座,回家后开始想方设法地夸女儿。一次女儿数学考了75分,心情很沮丧,妈妈却兴奋地说:“女儿你太棒了!还差25分,你就100分了!”这样“赏识”,孩子能被激励吗?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有些父母太注重“谋术”了,总是纠结于孩子问题的细枝末节,着力寻找、运用各种解决方法,缺乏站在更高层面认识问题的视野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更缺少现代社会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核心教育理念。
今年初,《中国教育报》发布了“2018中国家庭教育十大热点”,其中一个是“陪写作业综合征刷屏朋友圈”。里面列举了父母为孩子写作业着急导致心梗、脑栓塞、骨折,还有气得咬伤孩子的现象。甚至有父母开始在朋友圈“抛售”孩子:不要房不要车,礼金嫁妆全都送,只求“亲家”现在就来辅导孩子写作业!
在解决方法方面,有的父母热衷于寻求陪孩子写作业的“绝招”,有的父母拿起小学课本与孩子“同步学习”;还有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专门教授父母怎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些“谋术”的做法,是把家庭当作学校的“第二课堂”,把父母当作老师的助教和孩子学习的拐杖。结果是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多,偏离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就越远。
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父母想把教育孩子的劲儿使到点子上,悟道是前提。通常来说,“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本源和机理,“术”是运用道的策略和方法;道决定术、统领术,是术的灵魂;术反映道、服务于道,是道的手足;没有道,术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基于这个前提,父母首先需要明确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什么、优势在哪里;知道为人父母的角色职责、孩子是独立的权利主体,懂得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怎样发挥家庭的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互补;了解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等等。这些根本问题才是起统领作用、把握方向的,是家庭教育的“道”。
就像人的大脑支配四肢,道不明,哪怕术再多也会偏离我们要去的方向,南辕北辙反而得不偿失。只有先悟道,父母才会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发现甚至创造更多适合自己孩子的术。
拿陪孩子写作业这事举个例子,有个妈妈说:“我就没有那些家长的烦恼,抱怨学校没有用,做好自己就够了。”原来,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后,她教孩子时间管理,每周跟孩子一起制定学习、娱乐活动、做家务等安排,由孩子自己支配时间。她认为,写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磨磨蹭蹭,他就少了玩的时间,自然不会磨蹭。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父母请教或者一起寻找答案,但是她不会替孩子着急或者逼他做什么,作业出了错是他自己承担责任,爸爸妈妈只是帮他分析原因,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觉得这位妈妈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她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教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她懂得家庭教育之道,悟出了教育孩子的真谛,做了父母真正该做的事。
父母悟道的前提是要有大局觀,放开视野。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看到孩子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有了开阔的思路、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再去谋术,寻找并创造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父母,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灵活。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道”:把握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对于家庭教育的“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道,是把握好家庭教育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教孩子做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教育是把孩子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培养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就是“树人”的过程。父母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长大后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废物”或“祸害”。
有些父母认为教孩子做人是“软指标”,可有可无;督促辅导孩子学习是“硬任务”,不可怠慢。还有的父母过于看重为孩子提供物质、人脉的资源,而不注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作用。一位爸爸对我说:“我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我现在不努力奋斗,等孩子将来没钱择校、买房子、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他一定会怨恨我,他的人生也不会幸福的!”
事实上,孩子的一生是不是幸福,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他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忽视做人的教育,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培育出一批“马加爵”和“林森浩”。
做人的教育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言教、身教,还有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就是境教。家庭教育与家境贫富、是否有学区房无关。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孩子对成年人家庭角色的模仿、家人之间互动的关系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浸润、沉淀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正是在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中,渐渐造就了孩子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孩子长大之后可以不是“精英”,但不能不会生活。
“两个基本点”:一点是以孩子为本—把孩子作为一个人、一个整体来认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另一点是以父母为主体—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应当做什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引领,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孩子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倡导的和我国法律规定的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几乎包含了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全部内容。只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他的成长。
家庭教育中对儿童权利的漠视主要表现为:父母失职、行为失当—侵害孩子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比如父母遗弃、虐待和粗暴管教孩子;以父母为本—忽视孩子的发展权,比如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急功近利,只注重学习,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亲子一体化—剥夺孩子的参与权,比如父母不倾听孩子的声音,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地包办替代。
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分析,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以长者的权威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剥夺,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结果是,父母的失误使孩子失去了在童年理应得到的生命健康和童年的呵护,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也可以说,儿童权利实现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是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也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必须强化的新理念。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父母必须认真履行对孩子的角色职责和法定义务,承担起养育孩子的主体责任。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是教育素质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决定了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教育孩子的目的才不会落空。
父母教育素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在教育观念上认为孩子是属于我的;在教育方式上就会表现得很专制,你不听我的,我就骂你、打你;在教育能力上,常常是不能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必定没有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提升教育素质,这样“谋术”才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悟道与谋术是相辅相成的。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非常必要,这样才能把握大方向不偏离,做正确的事。而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做,未必有一个正确答案,关键是针对孩子的情况和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原则,寻找和探索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我认为,正确谋术有3个基本原则:
眼睛向内,从改变自身想办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断言:“如果教育者个人有很多的缺点,那么,任何的方法都是没用的。”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身上出现的所谓问题言行,往往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折射的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如果父母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自己没有成长和改变,孩子常常会“不买账”,父母甚至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
有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可是他却整天沉迷网络游戏。父母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又送孩子去做心理咨询,结果孩子却离家出走了。这是因为这对夫妻平时总是吵架,尤其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常常有分歧,孩子“在家就心烦”,他沉迷网游、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求解脱。所以,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协调夫妻关系,夫妻和睦相处,这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最有价值的投资。
系统思考,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学习、掌握其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才能用整体的、动态的、本质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只看到局部的、静止的、表面的现象。
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写几分钟就站起来玩一会儿,妈妈想纠正他的“多动症”,动手打了孩子。又一次挨打后,孩子忍不住大喊:“椅子太矮了,我坐着不舒服!”妈妈这才意识到这套桌椅还是孩子上学前买的,换了一套适合的桌椅后,孩子坐不住的问题就解决了。再比如,有的父母把孩子淘气的特点当缺点去“纠正”,把测验、考试的一两次失误当结果否定孩子等。
从尊重儿童权利的视角来认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家庭中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创设要满足孩子的不断成长需求;孩子是不成熟的人,要接纳他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孩子是独立的人,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要主观臆断。
系统思考运用于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把握几个基本点:先判断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为什么,三是学习了解怎么做,四是实施并观察效果,五是决定继续做或者调整教育行为。
反复实践,从孩子的反馈中总结方法。“三天一顿打”的狼爸,确实让孩子上了北大,但不是所有上北大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打出来的。有的父母盲目效法狼爸,结果没等孩子上大学就厌学了。
每个孩子都是獨一无二的生命体,每个父母对教育的感悟、对孩子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现在许多父母注重家庭教育知识和成功教子方法的学习,但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并不等于自身的能力。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内化了的东西。所以父母在转变观念、学习方法的同时,尤其应当注重在与孩子互动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只有父母的教育素质提升了,在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时,才能举一反三,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先悟道后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