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前日本建筑师的世界聚落研究

2019-10-19 20:21玉凯元
建筑与装饰 2019年15期

玉凯元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际反对现代建筑的潮流和日本建筑师对本民族建筑的探索中,以桢文彦、原广司等多位建筑师为代表,开展了对世界聚落的研究。本文以人物为线索,根据几位主要建筑师的聚落调查经历和理论思想,整理分析日本建筑师在1990年以前对世界聚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世界聚落;日本建筑师;探访调查;理论思想

1背景介绍

藤井明在他的著作《聚落探访》中说道:“当时代的发展停滞不前时,就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回顾传统的实物。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设计实地调查,不同于以往的民居调查,它不是以历史的观点,而是更多地带有建筑策划尤其是强烈的设计意向[1]。”随着一批活跃的建筑师到海外考察,这种调查更多地表现为跨民族跨地域的,具有国际性质的世界聚落的调查研究。

2不同建筑师的聚落研究成果

2.1 桢文彦的世界聚落研究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人物。1958年夏季,桢文彦在与凡艾克一同调研非洲马里一个小部落多根的建筑文化时,获得了格雷厄姆基金会的奖金,并且在那之后进行两年的独立聚落研究之旅,行程中包括英国,法国,印度,奥地利,伊朗,叙利亚、土耳其、泰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香港、荷兰、黎巴嫩等地区[2]。

在对聚落形态的研究中,桢文彦更侧重去思考聚落中各个单体建筑简的联系。根据对早年聚落调查的分析,他提出了“群造型”理论,以此指导自己对建筑群的设计,并于1964年将此项研究结论写成专著:《集合造型研究》。桢文彦的集群形态理论是把聚落形态的内在规律应用在了城市设计和建筑群空间组合中,填补了当时日本城市设计的理论空缺。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正是在这种集群理论指导下的代表作品,它由是11栋建筑组成,建设前后经历了六期,长达25年之久[3]。

2.2 原广司的世界聚落研究

原广司,1936年出生于日本川崎,是世界聚落研究的开创性奠基人。1970年,原广司和Atelier Phi合作成立Hara Hiroshi+Atelier Phi哲学工作室,以研究所的名义从事建筑创作,并于1973年以超越地域、民族的国际主义立足点出发,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对聚落的探访调查。这项集中性的调查一直持续到1997 年,横跨44个国家,总行程六万五千余公里。以“地中海”为首,围绕中南美、东欧中东、印度尼泊尔、西非进行的村落之旅,一共进行了五次,成果汇总在行文记《聚落之旅》中,《住宅集合论 1-5》则作为调查报告被整理出版[4]。值得一提的是,原广司广泛发起了包括山本理显、藤井明、隈研吾、和小岛一浩等人在内的大量建筑师参与,并对这些建筑师早期的建筑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原广司从宏观的文化比较角度对民居集落进行了广泛考察,提出文化“边缘”向文化“中心”冲击的观点,特别是“多层结构论”的理论[5]。根据对世界聚落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在之后原广司撰写了《集落の教え100》一书,其中总结了聚落100各不同层面的规则。原广司的建筑实践同他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思考是密切相关的,20 世纪 70 年代原广司设计的一系列称之为“反射性住居”的作品,标志着他设计活动的成熟。

2.3 藤井明的世界聚落研究

藤井明,1948 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72 年在东京大学读硕士期间,跟随当时的老师原广司开展了世界聚落的调研工作,并参与《住宅集合论1-5》的资料整理与编著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藤井明工作室发起的世界聚落调研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目标区涵盖了地中海地区,拉丁美洲,东欧和中东,印度和尼泊尔地区,西非,东亚,东南亚,蔓延到南太平洋地区,包括世界上几乎50个国家的主要地区,村庄的数量超过了500个。

根据对世界聚落的调研和资料整理,藤井明在后期编著了《聚落探访》一书,从选址位置、聚落形态和居住形态三个角度分析了聚落的差异性表现,并总结出聚落空间形成的布局理论、配置理论和形态特征理论。藤井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世界聚落的调研上,积累收集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并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方法将其符号化、抽象画,根据其基于聚落的定量分析,开发了“世界聚落关系模式数据库系统”,所示,可以对各个调查过的村落进行数据输入、搜索和比较。

2.4 山本理显的世界聚落研究

山本理显,1945年生于北京。1971年,他从日本大学大学院毕业后在原广司研究室当研修生,并于1973年开始同原广司一起参与了对世界聚落的调查。山本理显在原广司的五次探访中一共去了三次,但这段经历对其设计师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坦言:“关于思考方式从原先生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聚落的探访中,他对阿拉伯聚落的织物状的空间结构格外着迷。在聚落的研究中,他找到了某种反抗权威性的、非线性的、带有过程性的可能,并通过挖掘了聚落建筑组织结构上的基本原理,尝试用系统化的网格表达聚落空间的几何形式提出了细胞城市理论。在山本理显的一系列住宅设计中他展现了对生活、家庭、制度等与建筑的关系的探索,这可以解釋为对当时建筑师普遍关注象征性空间状态的一种反抗。例如其在1977年设计的山川住宅可以说是山本理显将对聚落建筑认识转化为现代建筑的最初的原型。

3结束语

日本建筑师在世界聚落的调研考察中,参与人数多,调查范围广,在对聚落内涵与现代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即使在具有相同聚落学习或调研经历的情况下,他们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根据自身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建筑思考,提出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聚落建筑相关理论和形态设计手法,并在他们之后的实践和建筑创作中相互交织。这种务实的基础调研工作和创造性的再思考,为当代中国聚落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藤井明,宁译.聚落探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2] 沈莹颖.传统聚落空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3]谭源.从桢文彦到山本理显[J].南方建筑,2006,(02):60-61.

[4] 陈伟杰,侯勇军.从未停止构想与求证的实践家原广司——从“聚落现实”到“宇宙构想”[J].城市环境设计,2015,(04):214-219.

[5] 黄未名.原广司空间构想的经纬——来自集落的启迪[J].世界建筑,1988,(02):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