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体验过程 提升能力

2019-10-19 03:08车国玉
考试周刊 2019年71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车国玉

摘 要:每年高考结束后,参与者都不免有一番感叹。讨论试题的难易、复习的得失、学生发挥的能力等等。最遗憾的、最懊悔的是明明知道的东西却没有写在卷子上。学生懊悔、老师叹息。你单独问这个答案他能倒背如流,可谓滚瓜烂熟。但是放在材料下变个设问角度却不知所措。更别说那些课本上没有展现,老师没有讲过,所谓的探究题目了……这些现象在让人扼腕的同时,充分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即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也就是不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政治;核心素养

只知道课本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瓶颈?提升高考成绩呢?

细究起来,问题还是出在课堂上,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找不到突破口,这一现象还会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身上重演。

突破口在哪里?要找到它,就得找到它产生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知道却写不出来,因为他们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当结果展现出来时他们惊呼,当结果没有出来时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为什么不会做探究性题目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老虎吃天——没有边际,找不到切入口,也就是他们没掌握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方法,是这里出了问题,那我们就在教学中给学生过程,给学生方法。有这种想法的時候我们又错了,老师只能给学生一次过程,一种具体方法,能穷尽所有吗?显然不能。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下一个新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解决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明确这层关系后,我们就知道高考的具体要求是分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显然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猜题押宝也是荒唐的。留给我们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去践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践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去培养高考的能力,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一、 创设情景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会把老师教的东西当作礼物来接受。学生的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从何而来?有学生的天分,当然也有老师的培养。我们要将学生牢牢地抓在自己的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跟随我们去探究的欲望。变我们一再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我要学习、我想知道结果、我想明白为什么。

这就要求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性。如在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设置一个农民跟鸡蛋市场变化扩缩养鸡数目的漫画,蛋市价格上扬时乐,价格下跌时恼,上扬时多养鸡,下跌时追着杀鸡,搞笑的漫画让学生乐的同时及时引发问题,这是为什么?生活中有无类似情况,能否分析、再补充系列问题。为什么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天的不同时段价格不一样,学生当然有他自己的判断,那是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将它引到课本中来对知识点进行突破,这就是很生活化的过程。不断的剖析、设问中,学生的兴趣就渐渐地浓起来了。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步展开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再逐步上升为理性思考也就是“理性精神”的培养的培养。

二、 兴趣拓深生成知识体验过程

有兴趣只是个开始,持续的兴趣,就要更深层次的知识来满足。仅停留在一乐的表面上是永远都深不下去。寓教于乐,在乐中要教,而不是一乐了事。兴趣点燃了、突破口找到了、知识就呼之欲出了。如在《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的教学中,通过情景歌曲《为了谁》引入教学,分析新旧中国在灾难面前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体会真正的国家主人,这时再讲当家做主就不是空话,而是理直气壮的事情了。“政治认同”不是我们特意要大声地去说教、要求,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感情的自然流露。

拓深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对比来体现,也可以是引申、归纳等反映出来。不管何种形式的拓深,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知识,并且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三、 注重方法关注学生提升能力

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政治课不像理化生等有实验的学科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看,也不像数学那样推导步骤让学生体会,这是学科的特殊性,要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来传授知识,当然要避免那种直接灌输的填鸭式的讲授。要讲究方法,如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讲一个故事——打捞石兽,被水卷走的石兽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众说纷纭,让学生猜测在哪儿?学生也七嘴八舌,谁说的对,谁来验证——实践,看似最不可能的结果却是正确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设问的角度要多、要变,更要让学生畅开来说,越是坚持己见,对这一知识影响就越深。“公共参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教会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更主要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而这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法治意识”的表现。

注重方法的途径很多,可以是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的角度,也可以是打破思维定式的一题千变。多问、多解、多理,可以是总结归纳的集中性思维,也可以是演绎列举的发散性思维,但不管何种思维方式的运用,都不能忽视这一思维的主体——学生。成绩最终是要通过学生考出来的,所以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认知水平、从学生具体等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强化、内化到成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分析对企业而言“挣钱比省钱更重要”的哲学依据时,告诉学生两种方法,从概念入手、从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分析提炼出一般认识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对待网络的利与弊问题”的哲学依据,学生就会推而广之、举一反三、不仅训练了思维方法,还不断提升了解题能力。

四、 点滴积累整体把握决胜高考

高考复习一般都是一年的时间来进行的。这一年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就是所谓的“三轮复习法”这三轮是有侧重点的,一轮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对具体的知识点的掌握;二轮一定要从整体上建立学科体系,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都要表现出来。要把一轮散的点穿起来,就是知识树、知识网;三轮的时候就用综合练习的方法来检测这张网是否有用、是否需要加固、补充,也就是查漏补缺的意思。

这三轮复习的完成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应试问题。即有具体知识的量的积累,又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再辅以必要的应试技巧。完成高考的要求应该是可以了。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没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大概是三轮复习并没有落实到位,大多时候都是一轮慌慌张张赶进度、二轮炒剩饭、三轮乱发题。该落实的没有落实,该掌握的也没有掌握。越是匆忙,越是慌张,越容易出问题。如果用核心素养的观念统领高考复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三轮复习,虽然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但统一于核心素养这一整体,这样就会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其实,高考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规律。就像农民种地:选种、耕种、施肥、田间管理、及时收割。每件事都要做到时节上,前后、快慢、节奏都有讲究。不能违背规律。“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张忠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16(19):49-51.

[2]安斯科.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选择与应用[J].才智,2017(8):73.

[3]曹娜.浅析思想政治学科与核心素养的结合[J].才智,2017(6):196.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