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德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的高发疾病, 患者发病后会有剧烈的疼痛症状, 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不理想[1-3]。针灸治疗历史悠久, 在现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有很大的优势, 三叉神经痛是暂时性的阵痛,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出现, 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均存在于此区域, 疼痛发作时, 患者的痛苦比较强烈, 停止时和普通人没有差别。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 在50 岁后发病率增加,70 岁后很少发病[4]。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区域有电击、刀割、撕裂等疼痛感为主要特征。患者的疼痛以三叉神经第二、三支为主, 以单侧为主。发作时, 患者的面颊、上颌、下颌和舌部的感觉最突出, 发作前患者没有明显的征兆,发作后, 会有闪电式的跳跃感, 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但不会超过2 min, 初期疼痛时间短, 数月后或可缓解, 有些病程较长, 但发作后频率增加, 缓解期短暂, 一般不会不治而愈[5]。目前临床中还没有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特效药。三叉神经发作部位是面颊和额部, 该区域是阳明经和大肠经循环的部位, 合谷等穴位可以宣气行血, 疏风散邪。作者选取2016 年8 月~2017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2017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7 例, 平均年龄(42.6±5.7)岁;对照组男22 例、女28 例, 平均年龄(43.1±5.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治疗, 200 mg/次。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中医针灸治疗, 主穴选择印堂、人中、神庭、完骨、天柱、风池、合谷、外关等。根据穴位选择合理的毫针进行针刺治疗, 针刺后留针30 min, 间隔行针2 次,1 次/d, 连续治疗30 次为1 个疗程, 连续治疗1 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3. 1 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的症状均消失, 半年内无复发;有效: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 疼痛缓解, 发作减少;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疼痛评分 采用VAS 评分进行评估, 总分1~10 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7]。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3 例、有效24 例、无效3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7 例、有效19 例、无效14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0%(36/50)。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2. 2 两组V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2.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1.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在临床中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也没有根治方式, 主要是使用卡马西平来缓解症状。根据长期临床效果来看, 卡马西平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不能根治, 且长期使用会导致头晕和乏力症状[2]。所以, 临床中需要更加有效、安全可靠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
中医针灸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式, 可以疏经通络、调气理血, 采用针灸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时, 选择的穴位有针对性, 可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辨病选择穴位[8-11], 所以, 针灸是根据患者的病源部位进行治疗的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 疏经通络, 对患者的疼痛三叉神经进行针刺治疗, 可以阻断患者的疼痛, 阻断异常放电传导, 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 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3]。
在此次研究中,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3 例、有效24 例、无效3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7 例、有效19 例、无效14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0%(36/50)。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2.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1.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收稿日期: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