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涵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自闭症和孤独性障碍在医学界的临床上总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本章节主要对实际意义上的孤独症,发病的原因以及发病的机制问题,通过对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与人交际、话语组织等方面的障碍进行概述。从音乐治疗的角度出发,阐述音乐在治疗孤独症儿童过程中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1.孤独症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
孤独症多起于婴幼儿时期、高发于孩童时期,是一种最普遍的较为严重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发育障碍,就目前的研究表明,受生物因素异常的影响,儿童孤独症多为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其表现称为Kanner三联症,是一种存在于社交、语言与行为上的障碍。国内外有公认的三套鉴定和诊断孤独症的工具,它们分别是:第三版(CCMD-3)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十版(ICD-10)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第四版(DSM-Ⅳ)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根据现今的研究结果,重点因素是生物引发的不正常情况且无法明确查出病因是孤独症儿童发病的主要原因,不例外有遗传的可能,或神经生化,也可能与其他外在原因的影响有关。
2.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行为能力等几个方面与正常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同。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智力、感知觉和情绪,一般患儿在1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被诊断出来,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智力缺乏。
(1)社交障碍。孤独症儿童的最核心特征就是社交上的障碍。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期时会出现躲避他人的情况,与人交流时不用眼睛。(2)语言阻碍。表现为只有肢体方面的表现行为,不能通过语言与人沟通与交流,大部分情况下会使用模仿性语言或没有任何意义的言语,音调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不存在什么节奏感和重音等;经常毫无原因的进行大喊大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3)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行为怪异刻板,不具有特点。患儿的动作、爱好和运动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墨守成规甚至反复重复某一个动作。就像他们会经常作吮吸手指、排列某些物品等行为。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他们还对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说某些物品必须摆放在他们规定的指定位置,一旦不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就会变得异常暴躁不安。
3.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与教育原则
(1)教育与训练。系统治疗的孤独症儿童的年龄是治愈的关键。多进行后天学习和接受环境带来的刺激也会对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这就表明,特定的刺激训练会有效的塑造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功能。训练方法主要有结构化、听觉统合、感觉统合上的训练,以及应用行为上的分析治疗和关系发展的干预治疗。
(2)药物治疗。鉴于还没有研制出效果不错的药物,主要根据孤独症儿童出现的相应病症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通过对神经的营养和支持的治疗几个方法对病情进行控制。在医疗尚不发达的过去,我们大多是在使用像氟呱吮醇、呱迷清、氯丙嗦这类的抗精神病的药物,这很容易会出现过度镇静和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降低5-HT、类啡肤,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药物会对孤独症产生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可应用各类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来促进神经代谢、生长药物等。
(3)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原则。第一,结构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需要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环境提前布置好,遵循目标方向严格落实教学任务,不得擅自更改。但可以结合自身状况调整具体教学任务。第二,社会化原则。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大都很差,这也是影响他们行为障碍的一个核心特征。
1.音乐对人的影响
(1)满足交流需要。音乐多是由物理结构组成,大都在当下出现。但可以通过倾听、感觉和测量的方法表达,还可采用图形和符号来记录表达。因为人类需要不断适应所处的环境,并根据此来反映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而音乐受其自身非语言性和现实存在的交流方式的影响,可以作为与患儿良好沟通的传媒。
(2)转变情绪。音乐可以实现情绪的调节,将积极的一面充分调动出来,并将消极的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并且,音乐还可以构建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现实或非现实的意象,只有沉迷在里面时,才能慢慢走出自己以前所生活的环境,得到另一种升华。
2.音乐治疗的定义及实施方法
音乐的治疗是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手段,使患病者由不健康转换到健康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干预、生理干预等。高天在《音乐治疗导论》提出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也为我国所用,并且一直在使用,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接收式音乐治疗,它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一种感受,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则多用于欧美等国家,也较多采用像鼓、三角铁、木琴、钢片琴、钢琴、吉他等这样不需要再进行学习就可以独立演奏的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乐器。以此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行为和情绪,从而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证明音乐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具有明显的帮助。对此随机抽取八名患儿进行实验。通过接收法、再创造法和即兴演奏三种方法的干预对患儿的反应进行分析。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得出,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正常治疗中加以音乐的干预,会使患儿在动作、语言方面等产生积极作用。
通过以下的案例分析,我们将随机选取八个患儿,平均分开自成两队,按1:1分为音乐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大致在2-4之间,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为达成实验目的,只给治疗组的孩子听音乐,除此之外的其他条件均保证一致。采用普遍使用的心理教育估量表中的评定标准对两组儿童进行语言测试。参照结果,依次分为通过、通过示范或者是辅助方法可以通过和未通过三个登记。参照着相应年龄段对孤独症儿童的得分进行分析,对比其发展年龄与对应的生理年龄,就可以得出一个值称为发育商,其得分越高,就证明孩子的语言能力越强。
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分为接收法、再创造法和即兴演奏法三种。使得孤独症儿童被迫接受音乐治疗的方法称为接收法。由于患儿缺乏集中精力的能力,我们就可以用接收法来刺激他们的感受器,而在此过程中,部分患儿就会对其中的某些乐器或者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会让患儿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所以会影响他们积极主动甚至是期盼医生的治疗,并会积极做出响应。而此时医生要做的就是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变化,将音乐的节奏感一步一步提高,从中记录孤独症儿童的反应及情绪特点的变化。再创造法,先是让患儿开始说话,然后再加以引导和激发,这就会让他们在心里做出回应,从而开启了语言的能力,也使音乐干预治疗在发展初期就可以看到疗效。即兴的演奏会是治疗过程中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及时反映患儿的情况,并可以更快的为患儿接受。这种以再创造为核心的治疗方案就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因为这个时候就可以启发出患儿的“动”和“听”,并将这两个方面巧妙的联合起来,让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欣赏,感受其中的韵律,其听、触、视以及运动感觉都会被最大程度的调动出来,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其康复治疗也会更为有效。
为期三个月的音乐治疗结束后,又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发育商进行了统计,与标准之间对比后得出结论。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发育商比较
由表1的数据我们得知,两组患儿在语言理解上与同组的语言能力和发育商存在差异(p<0.01);而参与音乐治疗的患儿,其语言能力和语言理解及发育商都明显比对照组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组数据体现了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发展价值。通过资料的记载和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正常治疗中加以音乐的成分,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交流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病因及行为特征的概述,结合实验结果。总结了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的两个关键对策:一是使孤独症儿童与音乐教育者建立信任与沟通。二是通过音乐治疗建立孤独症儿童的爱心与安全感。从而让更多的患儿接受音乐治疗。根据研究结果,不难得出在使用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时有两个关键对策。
与正常的儿童相比较而言,正常儿童对事物具有的较快反应,孤独症儿童反应就较为缓慢,有时对你的响应置之不理,或者通过他们独有的动作和表达方式来回应你对他产生的刺激。所以,如果想通过音乐的影响来干预他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彼此之间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这样才会让患儿有安全感,从而不会产生很强的对立和抵抗情绪。所以说,医生的态度与视角很大程度上会对治疗起到影响。建立好医患关系之后,还要维持其均衡,以此为后续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治疗效果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通过音乐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际能力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开发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心理和行为都属于音乐干预治疗的范畴,而患儿主要在交流方面存在障碍,这就要求医生和家人使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这也要求我们在治疗时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判断,不墨守成规不局限于原有的模式。在构建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医生应注意将所要用到的与音乐有关的器材当作桥梁,因为孤独症患儿在接触到一些新事物的时候,会被环境中的新事物——乐器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自动自发的摸索使用这些乐器。此时,就需要医生做一个简单一些的伴奏,而患儿因为受到惊吓会捂住耳朵大声尖叫,只要伴唱不再继续,患儿也就会变得安静。此时医生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探索,不要局限他的行为与动作,使他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自己的方式来摆弄它。利用这样的不断重复,这些患儿就会对新的环境产生莫大的兴趣,从而喜爱上他的主治医生,由此以来,一个优良的医患关系就很好的建立出来了。
孤独症儿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在这期间只靠音乐干预和医生的辅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父母与音乐治疗者和医生进行配合。在孤独症儿童进行演奏时,家长应该学会接受这种情感的抒发、音乐的表达,相信这种治疗方法会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改善,认可他们的演奏,使他们情感得到释放,这样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让孩子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得到成长,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