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杏
30 年前,一个叫栗田穰崇的日本年轻人给女友发短信时经常被误解,他突发奇想,何不创造一些表情符号来表达感情呢?于是,他设计了近200个表情符号嵌入手机系统使用,emoji表情符号就此诞生,并由此风靡全球。如果你对emoji这个词不熟,想想聊天工具里的“笑哭脸”表情包就对了。一个笑哭表情胜过千言万语,再长的句子不如那张圆圆的小黄脸。
近年来,这些表情符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进入英美国家法庭中,成为“呈堂证供”。不过由于没有法条先例可循,再加上人们对表情符号的理解不同,法官们在判案时左右为难。
17岁的美国少年奥西里斯·阿里斯就曾“因图获罪”。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表情符号:一个“警察”后面接着三把“枪”。之后他因涉嫌恐怖主义威胁被纽约警察逮捕。
这并不是孤例,表情符号作为证据进入法庭的还有很多。在匹兹堡,一名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因谋杀妻子被判终身监禁。证据之一就是带有笑脸表情的一则信息,建议妻子喝一点他偷偷加了氰化物的肌酸来缓解头痛。
在肯塔基,一名女子因使儿子钠元素超标中毒而受审,她的辩护律师为了将她塑造为一个慈母形象,找出了她以前在社交平台上发的一条信息为证,那条信息是“我的宝贝在医院”,信息后面还加了个悲伤含泪的表情符号。
在这些案件中,表情符号并不是决定性的,很少能成为左右判案的关键证据。但随着它的广泛使用,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法官对其如何解读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旧金山的一起性交易案件中,被告人手机里的私信被作为关键证据提出,其中就有“皇冠、高跟鞋、钱袋”的表情符号。检方认为这暗示了被告皮条客的身份,但该男子坚称只是在调情。最后,法官并未采纳双方对表情符号的任何解释。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表情符号还是能被当做案件的核心证据。
2017年,以色列的一对夫妇想要租房,他们和一名急着出租公寓的房东商谈后,向房东发送了“香槟、笑脸、舞者”的表情符号,相当热情洋溢。但一转身,这对夫妇很快消失踪影,和房东失去联系,并迅速租住了另一套公寓。房东将他们告上法庭,法院判定这对夫妇是恶意行为,用极具引导性的表情符号拖延原告,使其错过了租房的期限,赔偿房东2200美元的损失。
自2004年第一个笑脸表情出现在美国的庭审中,涉及表情符号的案件数量就逐年增长。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法学教授埃里克·戈德曼在一篇研究中指出,2004年至2019年间,共有171起案件证据中出现了表情符号,其中2016年25起、2017年33起、2018年53起,上升趋势明显。从案件类型来看,也从开始的性侵案件扩展到就业歧视、违约、凶杀、抢劫等各种类型的案件。
在普通法官眼里,一条短信中带有枫叶的小图案似乎无伤大雅,但对于一些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这个图案看起来形似大麻,被用来暗指毒品,两者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包括我们常用的笑着带泪的表情符号,有的人使用时想要传达的是哭笑不得的感情,但也有人理解为喜悦的泪水。还有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大部分人理解为祈祷或是恳求,而它的原意是表示抱歉或者感激。这类表情符号传达的信息模棱两可,往往备受争议。
表情符号的丰富性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就连它的发明者栗田穰崇也感叹:“我很想知道它们的使用程度和地域上的细微差别。可能有一些东西只有日本人才理解,或者只有美国人才会懂。”
为了更好地理解表情符号的含义,英国一家翻译公司甚至招聘了一名emoji表情翻译官,基思·布朗尼就成为全球首个表情翻译官。在布朗尼看来,造成人们对同一个表情符号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之一是文化背景不同。这就需要了解在不同文化中表情使用的一些隐含义,表情的跨文化理解和解读是在不断变动的。
比如竖大拇指这个表情,在中国或者大部分国家,都表示好、赞同的意思,但是在中东,这个手势是非常无理和粗俗的,是一种挑衅行为,和西方国家常用的竖中指差不多。在大多数人眼里表示可以的“OK”符号,在巴西却代表鄙视或厌恶一个人。
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还能有意识地避免,但因技术性问题造成的理解偏差就没法避免了。比如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的样子可能就不同,用户的理解自然不一样。
同样是一个咧嘴笑的表情符号,苹果系统的用户理解为准备开战,谷歌用户倾向于解读为感到由衷快乐。2016年,苹果系统率先用水枪取代了表情符号里的真枪,但当苹果用户给安卓用户发该图像时,系统会自动转变为左轮手枪,攻击味更浓。
还有一个趋势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开始建立自己独有的表情体系,如果苹果、安卓、谷歌、脸书、推特、windows系统等都推出自己的表情符号,全世界的表情库聚集起来将非常庞大和复杂,解读表情符号的难度就更大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表情符号浪潮,西方司法系统显然还未做好准备。从动物图像到情绪象征,涵盖各种事物的小小表情符号让庭审各方抓耳挠腮,因为这些图案不太好“读”出来。
西方司法系统中有陪审团制度,文字证据需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告知陪审团。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表情符号怎么“读”呢?即使用语言描述出来了,还有原来的韵味和意思吗?
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关闭了一个毒品交易网站。在该案的庭审过程中,辩方律师要求陪审团阅读书面的聊天记录,因为里面的表情符号的意味不能被准确地念出来,这会影响陪审团的判断,法官没同意。但控方在引用该部分证据资料时补充说:“句子后面还有一个表情符号”。不知道陪审团听后作何感想。即使陪审团看了书面材料,但不是所有成员都熟悉怎么用表情符号,他们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因此,在美国有很多律师认为不应该把表情符号当做证据。
不过,表情符号的火爆程度已经不允许你不把它当回事儿了:不少人在网上聊天已经舍弃文字只用表情符号;泰国有家餐厅直接用表情符号当菜单;好莱坞还专门为表情符号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表情奇幻冒险》;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也已经允许在车牌上增加一个表情符号;甚至连每年的7月17日都已成为世界表情符号日,人们在这一天身着各种表情的衣服狂欢……如此趋势下,表情符号被当做“呈堂证供”这事儿就很难被阻止了。
问题是如何更好地理解表情符号。有语言学家认为,对法官和陪审团来说,影响判决的并不是表情符号本身,而是通过符号准确理解涉案者的心理动机等。消除歧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单独看表情符号,而是结合上下语境来理解。其次,司法界人士也在呼吁出台一套表情符号的解释汇编,来帮助解读这些令人困惑的“象形符号”。
乐观派人士则抱着“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的态度,认为随着人们对法庭案件里出现的表情符号越来越熟悉,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正如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技术一样,经过调整期后,一切就都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