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
城市更新作为振兴城市经济、复兴城市文化、重塑城市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已被公认为是城市优化发展格局中浓墨重彩的重要环节。与城市建设初期经历的大规模、快速化、推土机式的住宅开发和新城建设不同,城市更新更注重合理有序地对一个城市进行优化更新、人员安置、文化保护,在打造城市特性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日本把城市建设视为一个长期、科学、规范推进的过程,其高水平城市建设管理带来的优异软环境,已成为日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特别是日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规划调整、设施改善、功能优化、产业升级,有效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效果令人感叹。
尊重歷史。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城市发展的岁月见证与历史底蕴,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不仅要“留得住”它,更要“用得好”它。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古都,京都的历史遗存是日本之最,仅寺庙一项,就有1400多座,其中17处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全历史文化,京都市在历史景观和建筑保护方面制定并执行着非常细致的景观区域规划和措施。一方面,本着“宁小勿大”的规划原则,实施小范围划片划区、重点保护,既利于规划落地的精准性,也大大降低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京都基于历史上不同法规条例的叠加,调整完善各指定区域,显示出政策上的延续性。另一方面,注重城市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为了更好地呈现古都气质,京都古城范围内没有较高的建筑,历史风貌区周边游人必经的街区,街边绿植、店铺门面、基础设施等风格都与周边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古城和谐之美。
崇尚自然。得天独厚的岛国自然地理,让日本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拥有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出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这种审美心境自然而然地体现到城市设计规划之中。比如水之都大阪,利用其河道纵横、河海交汇之优势,打造了大川、道顿崛川等和城市相协调,适宜休闲居住、亲近河流水域的景观区。被业界誉为日本城市更新经典案例的东京六本木新城,通过创建多样性的绿色空间,如开发出从地面至屋顶的“立体回游”森林,最终使该地区开发后的绿地约为开发前的1.5倍,创建出约占开发面积20%以上的绿地。其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让城市立起来”,将都市的生活流动线由横向改为竖向,建设一个“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都市。
长远规划。日本经常受到暴雨、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十分重视防涝问题,其地下管网建设理念尤为超前。不仅在城市规划阶段,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增加市内绿地和砂石面积以吸收雨水,而且长期持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新维护城市排水设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东京市政机构就在市中心九段地区的干线道路下,将电力、电话、供水和煤气等管线集中铺设,形成了东京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目前,日本已有80个城市修建了总长超过20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细管理。精细与美感深植于日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施工工艺之中。日本城市街道上的旧建筑的门面虽注重改造和修饰,但绝不奢华、笨重;建筑工地均以粗砾石覆盖,建筑体则以细网围裹,告示牌上醒目地标注着批准部门、施工单位、工期要求;街面上一尘不染,没有污水和垃圾,就连下水井盖也光亮可鉴。狭窄的传统商业街,上空覆盖雨棚,既透光又遮雨。街上很难见到警察,所有道口均布设红绿灯,凭借人车分流、各行其道的管理举措确保秩序井然。
公众参与。市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理应是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日本地方政府十分注重规划引领、社会参与。通过搭建集思广益的平台,让懂专业的学者、有责任的组织、利益相关的人群,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在日本,市一级建设局都会专设未来都市推进课,其职责是会同城市建设企划的专业机构研究城市未来核心区域发展规划;规划形成后,召集学界、企业界、利益相关者、居民、社会组织等召开听证会,详细听取意见和建议。
空间多元开发。基于产权归属不同,日本城市建设与更新往往会采取多方联合、多元开发的模式。诸如公共住宅、集体住宅的翻新改造,因其所有权属于政府,多采用团地再生模式,政府是主要的推动者。而在城市商业区更新改造上,多采用民间复合开发的模式,引入市场化主体,促成政策引导与私人资本携手。在日本,私人住宅集中的社区会采取自发社区更新模式来推动社区更新,即社区居民提供土地,建设商提供资金和技术,双方约定好更新后的产权分配,而政府只提供公共设施建设补助。由于参与主体多元、成分多样,因此,为支持不同种类的更新项目顺利开展,政府出台了容积率转移政策。通过产权主体、开发商和政府共同协调,在特定容积率适用街区中,允许低密度、且限高的街道空间有偿置换为其他不受限的版块,把老城区无法实现的开发量转移到其他地区,既避免了老城区大拆大建,也提高了产权主体和开发商的积极性,政府更能从中实现经济平衡。例如经政府批准,日本铁道公司通过将原东京车站土地的容积率转移到周边的超高层,获得相应资金用于车站改建。
(作者系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