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刚
《今日影评》是央视电影频道于2016年8月8日推出的一档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每周一至周五22点档播出。自开播以来,获得了稳中有升的收视率和愈益显著的社会效果。栏目开播收视率0.39,单期最高收视率0.83,整体收视率0.41;在全国同时段节目中,近一半期数的收视率能够排在前十位左右,并举办了“影评的力量”和“电影评论新坐标”等主题论坛。如今,《今日影评》已经开播近3年,总计播出节目近700期,其中还增设了特别节目《今日影评之表演者言》两季;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还联手清华大学教授、电影评论家尹鸿一起打造了特别版《今日影评·鸿论》,引发了大众高度关注和讨论。
《今日影评》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紧密相关。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电影正在经历“阵痛”,近半年来票房增速放缓,今年暑期档更遭遇票房同比下滑。但换个角度看,则是个好事情,说明到了电影质量函待提高的拐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这是市场给电影业敲响了警钟,资本已经深深地伤害到电影美学了。另一方面,看似如火如荼的全民影评既有观点多样、立场多元的优点,又不可避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品格高下不等的缺陷。在这种复杂局面下,影评人的职责和担当更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今日影评》应时而生。
一、应对影评失范的专业性塑造
近年来,中国电影有“回春”迹象,诸如《夏洛特烦恼》《战狼》《芳华》《我不是药神》等口碑与票房俱佳的好电影层出不穷,这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出现的令人振奋的现象。但就像前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同落后的电影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样,中国的电影评论,并没有因此而跟上步伐。火热的电影市场的另一面,评论界寒风萧瑟,好像置身于另一个时间的荒原。首先,影评人不了解,也不愿去了解真实的中国电影环境。对电影的评论,有其相对影片的超脱性,也要有大环境下的针对性。但我们相当一部分影评人兢兢业业地践行前者,而不愿意去了解后者。和《长城》澎湃的骂声相比,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面前,评论界的沉默失声,更令人难堪和痛苦。其次,影评人不愿意去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很多时候,评论的分数,取决于影片有多大程度符合评论者在头脑中拍摄的那个同名电影,创作本身的多元和个性,被一种水一样温和而蛮横的力量打散。无视导演的创作本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同类题材的文本对比,而从来不去念及影片创作的年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环境、创作指向等等更复杂的因素。惊悚电影都拍成希区柯克,西部片都拍成約翰·韦恩,动作片都拍成徐克,喜剧片清一色都是周星驰式样等等。这种评论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鼓励生产那些看似不同的同一性产品,电影最终会因无限复制而失去活力,僵硬致死。
另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快速兴起的网络影评也让影评界泥沙俱下、参差不齐。在国内众多的影评网站中,豆瓣网、时光网和猫眼电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网站,这三大网站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病。豆瓣影迷对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的评分有失偏颇甚至十分苛刻;时光网与水军关系暖昧,依靠忠实用户建立起的竞争壁垒面临瓦解;猫眼电影的矛盾则来自于权威电影评分系统和对影评权威存在认知匮乏的受众的对立。另一边,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一开始确实提供了自由评论的环境,我们可以兼顾影片的专业性和大众性了,但很快微信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实际上,微信这个时效性极强的载体并不适合有深度的影视评论。在微信上,表达极易被碎片化,文字深奥、篇幅较长往往难以吸引读者,相反,那些语言浅显零碎,同时夹杂着一堆图片、表情包的,反倒使大家看得轻松、开心。对多数影评公众号来说,它不需要对电影史的深入了解,甚至不需要观点、描述、分析、解读、评估这些关键步骤,只需抓住大众的情绪,并用电影截图引爆情绪,朋友圈就可以刷屏。而稍稍有观点的文章太“学术”、太“理性”、太“深度”,反倒“火不起来”。
如上种种,中国电影评论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鲜有有价值的讨论,遑论以影片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因此,我们呼唤局域高度专业性的影评人的出现。影评人由于对电影理论、电影工业的生产流程等的深刻认识和卓越的艺术修养,使他们区别于在电影院里高声喝彩的普通观众,他们于银幕之外发表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并影响由电影票房反映出来的商业价值乃至影史的评价。这乍看是影评人的义务,但更是他们的责任——捍卫电影艺术,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影评人应该做的事情。
在信息空前繁杂、注意力较难集中与个体选择充满迷惑的时代里,跟报刊影评和网络影评相比,《今日影评》选择以电视影评的范式和观众见面,既能适应屏幕无处不在、屏读将成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又能重新安排注意力的组织形式,通过电视特有的过滤机制告知平台所思和受众想要;既能弥补报刊影评读者流失影响弱化的缺憾,又能应对网络影评范式瓦解标准失控的挑战。
专业性是《今日影评》与其他电影栏目最大的区别。《今日影评》第一期就给自己设了一个很高的门槛,邀请的嘉宾是重量级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评论的影片是暑期档热映电影《盗墓笔记》。尹鸿说,优秀影评至少应具备两大要素——说真话和专业性,不说真话就不能在这个领域站住,但光有真话还不行,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两年来,作客《今日影评》的无一不是专业影评人或导演,系统的理论教育、规范严谨的思路、全面的文化积累、丰富的观影经验,这些优势使他们同业余影评人区别开来。同时,央视这一优势平台免去了影评人的商业顾虑,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做到公平公正、讲真话,这无疑保证了《今日影评》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专业性也保证了《今日影评》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对电影创作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纵向上,影评人具有极强的影史观,从对《江湖儿女》的释义厘清了道义这一概念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流变;从《哥斯拉》看日本怪兽片的发展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日人心理变化等等。在横向上,影评人常常结合某一部特定的影片,来分析此类型影片,如从《悲伤逆流成河》探讨当下青春题材电影的成与败等。除此之外,影评还常常涉及影片蕴含的深层次的人文哲思,如总结了贾樟柯电影中惯用的文化符号及其影像自传的特质;《黄金兄弟》中兄弟重聚对观众感情的呼唤等等,将影片从抽象的荧幕表达拔高到哲理高度。有了极高的专业性,《今日影评》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指路灯。
二、平衡学院派与草根派的大众性贴近
20世纪50年代电影学术研究兴起后,电影评论分裂成了学术论文和纸媒影评,专业影评越来越成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大部分的学术论文变得越来越难懂,不再作描述和评估。另一方面,相比于巴赞和阿恩海姆,现今的学术论文较少进入大众视野,而纸媒影评则培养了一批品味独到的影评人,他们不评估电影,而是将自己的判断和品味一并呈上,告诉没看过电影的人这电影好不好看。对于那些明确表达自己品味喜好的影评家,读者也愿意捧场,只是这种影评,不再有观点和评估的动作。由此,影评变成了一头是深奥晦涩的学院派解读,另一头是肤浅草率的报刊评估。
诚然,影评是有各种学术理论工具的。国内外的各种新旧理论,蒙太奇、德国表现主义、长镜头美学、场面调度说、作者论、符号学、结构语言学等等,族繁不及备载。这样的天书影评,对电影创作有没有帮助呢?帮助大矣,大到不可想象。但出于知识壁垒,于普通大众而言常常难以接受,实际上,也是不必全盘接受的。从这一方面来讲,《今日影评》的出现可谓石破天惊。
首先,它是一档具有大众性的、接地气的影评栏目。没有高深、枯燥的理论讲解,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活泼诙谐,考虑到普通大众不同的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影评人将专业的学术理念用明白晓畅、亲切动人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在精英思想与大众接受之间搭建起桥梁,在普及中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电影文化修养,因此栏目聚集了大批的拥趸者。
其次,主题突出是《今日影评》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在点评《江湖儿女》时,影评人从“‘江湖‘儿女古今含义”出发,到“贾樟柯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再到“贾樟柯自传电影的文化价值”,用三个小标题全面阐释了本次影片评论的主题——“贾樟柯的影像自传与观众的情感认同”,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这种多标题式的影片评论贯穿了《今日影评》,成为它走进千家万户的最佳手段。栏目开头“30 秒快问快答” 同样值得称道。从开播到现在,《今日影评》已播出上百期,每期节目播出后,《今日影评》微信公众号后台都会收到好评如潮。从观众反馈看,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是每期一開始的30秒快问快答。此外,节目设立的“快刀利嘴”环节,从中形成一句话的影评成为当期节目的精彩点评,为中国电影节目发展建言献策。
《今日影评》的大众性还表现在选片上,它的选材十分宽泛,在其所选的评论对象中,既有如《盗墓笔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谍影重重5》《星际迷航3:超载星辰》等颇受市场关注的中外类型影片,又有如《路边野餐》《长江图》《驴得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较具探索精神和文艺气质的小众之作;还有专门针对暑期档、春节档和网络大电影、魔幻经典IP等的公众话题。对观众特别关注和平台极力推举的电影现象,如成龙及其相关的电影新作,总共录播了7期。此外,《今日影评》的选材还十分注重时效性,选取即将上映或甫上映的影片加以品评,既为观众提供观影指南,也为他们充分解读影片打下基础。
三、适应当下媒介环境的传播方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传统媒体和传统的影评方式无论在传播力度上还是传播效果上,都已经明显下降。纸媒的衰落以及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其他大众传媒方式的媒介性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深度上的打造。相比之下,包括喜马拉雅、荔枝等网络电台,对节目时长和体量并没有那么大的限制,时长短则半个小时,长则近3小时。此外这些节目往往采取相对小众的选题方式,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有不错的影响力,比如以超级英雄影评见长的《黑水公园》、以“若批判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为口号的《反派影评》等;在微信平台,《电影派》《Sir电影》(原《毒舌电影》)等则在文字影评方面受众颇多;此外,在哔哩哔哩平台,部分以戏谑的方式、娱乐性较强的短影评视频类节目也十分受欢迎。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日影评》栏目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为制作主体的影片节目来说,是极有借鉴意义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该栏目无论在制作还是播出都是立足于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但就其传播过程而言,却是很好的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络的媒介形式,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各大短视频平台甚至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以喜马拉雅电台为例,截至本研究结束,仅仅20期节目便已收获了237.4万的播放量。此外,由于其出品方央视六套的相对“超然”地位,《今日影评》在适应当下新媒体和网络环境传播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对立性。在当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环境中,影评的数量和观众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但是,不得不承认是的,即使是各大影评人、公众号、up主以及网络电台等,也少有不受到相关利益所左右的,更遑论各营销号,它们通过标题党、蹭热点等方式,博取流量和眼球,无所不用其极。面对如此的行业乱象,《今日影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明确提出的“国家支持建立电影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电影评论”做了良好的范例。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向公众展示,国家支持建立的是怎样的影评体系、鼓励开展的是什么样的电影评论;另一方面,也是向行业内彰显,即使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即使采取与以往不同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但其内容、调性以及独立性,依然是影评质量的重要保证和追求的目标。
开播两年来,《今日影评》在宝贵的8分钟为呈现了有骨血、有态度、有担当和有建设性的当代影片风貌。期待它引领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评论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