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亲爱的》观照新闻改编类电影:从单纯求真到以美鉴真

2019-10-18 01:23文媛
电影评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文媛

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传统以历史、文学、戏剧、科幻等题材改编创作的电影赢得观众的青睐外,许多根据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等改编的电影作品,也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新闻改编类电影不仅仅是对事件文本的选取,更是观众的个人情感、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发展的缩影。它是借助电影的艺术化表达,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艺术改编,讲述现代都市和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状态,揭示事件蕴含的深刻意义,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观察。

新闻改编类电影已成为电影创作的新亮点,作为媒介发展的一种态势,是观众对社会真实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途径之一。

一、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情感基础

新闻事件改编类电影具有真实事件的可信元素,它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它巧妙地运用电影语言和叙述方式,再现真实生活,让观众感受到部分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视觉效应传递的情感。

例如,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拐卖儿童”主题,本就是社会热点,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导演陈可辛从央视报道的“彭高峰三年寻子记”的新闻事件中找到创作灵感,并决定拍摄成电影。电影通过讲述田文军夫妇在寻找孩子的道路上,与一群也丢失了孩子的父母相识,大家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直到很多年以后,田文军得到一条可靠线索,在大伙儿的陪同下,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找到自己的孩子,而此时孩子田鹏早已融入当地的田园生活,亲切地喊着农村妇女“妈妈”。电影故事原型源自两个新闻事件,导演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让观众对拐卖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用故事的真实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牵动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担忧,给予观众感同身受的体验。

“拐卖兒童”是当下最为敏感的社会问题之一,关乎千万家庭,是社会之痛。电影《亲爱的》将“拐卖儿童”的社会热点进行艺术化的渲染,俘获观众的情感共鸣,折射出“拐卖儿童”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严重伤害。

新闻事件改编类电影,是创作者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根据电影艺术的需求,扩大或缩小事件的故事情节,运用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复合等改编方式,给观众带来新闻报道无法企及的视觉和心灵感受。[1]电影《亲爱的》的原型故事除了有彭高峰寻子的故事,还选用了孙海洋寻子故事,创作者把两个故事糅合,通过对原型对象的二次创作,让影片真真切切反映了现实生活,深化了电影的社会价值。

二、新闻改编类电影促进新闻事件的二次转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信息蜂拥而至,新闻报道出现了瞬时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所以,无论是“拐卖儿童”还是其他的社会热点,都会在短期时间内由新闻变成旧闻。而当新闻事件被以电影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新闻热度再次提升,唤起受众的再次思考。

例如,当“彭高峰三年寻子记”被媒体广泛报道时,大多数读者的关注点限于同情彭高峰的不幸、怜悯孩子的无辜、痛恨人贩子的猖獗。而当电影《亲爱的》上映后,文字被镜头转换,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视觉效应带来人物的真实情感,形成一种正向舆论导向,让大家认识到“打拐”不再是别人家的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

新闻改编类电影通过电影艺术将新闻事件变成有血有肉的故事,借助电影媒介的直观传播技术,引导观众理性思考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观众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参与者和传播者,让新闻事件再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例如,电影《熔炉》,以2000年至2004年期间韩国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学生长期受到老师、校长性侵和校园暴力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讲述男主人公锲而不舍地带着孩子们与黑势力作斗争却无法让罪犯绳之于法的悲惨故事。该片上映后,韩国超过1/10的公民观看了此片,引起全国轰动,社会各界就如何加强保护未成年人及残障人士免遭性侵事件掀起了热烈讨论。在舆论的压力和民众的高声呼喊中,韩国警方对此案件进行了重新审理,涉案人也被重新起诉,罪犯被重罚,正义得到伸张。韩国立法机关立即启动并修订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等关注未成年人及残障人士的法律法规,加强了相应惩罚力度。《熔炉》成为弱势群体维权的精神支柱,推动了韩国的司法制度改革,被称赞因为它的影响力而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电影从多方面向社会阐释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用镜头的生动讲述,拉长新闻的时效,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二次传播,唤起观众对新闻背后意义的再思考,推动社会发展。

三、新闻报道和新闻改编类电影的“真实”差异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改编类电影,都是向受众传播当代社会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的主要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现实价值。新闻和电影按照不同的传播方式、表现手法,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影响社会发展。新闻报道难以为受众呈现更多具体生动的画面。新闻改编类电影,是创作者取材于新闻事件,经过加工改编,将其转换成视频、音频、画面的大屏幕影像,极具影像传播的感染力。

新闻报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渲染通常都需基于新闻事实,但新闻事件一般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缺少戏剧性。而在新闻改编类电影过程中,则可以根据编剧和导演的主观构想扩充信息、丰富故事内容,以强化故事冲突、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吸引观众,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2]电影《亲爱的》里,关于李红琴给记者下跪和陪睡的内容均为虚构,新闻事件中的原型人物并非亲身经历。

四、新闻改编类电影引导意识形态

影视学者拉里梅评价电影时曾说:“电影是生活的反映,电影同样也在改变着生活。”电影具有带入效果,可以引导观众走进电影故事中的时代,甚至可以从电影中看出当时社会的结构和问题。[3]

新闻事件改编类电影注重社会的价值导向,因此,导演在进行电影创作时,既要把握好观众的“集体意识”,也要把握好“集体无意识”。“集体意识”形成社会目标,“集体无意识”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创作电影需要捕捉和分析观众“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建构与创造共同梦想;新闻改编类电影的创造性价值引导,就是在电影的创作中体现创作者对社会转型、价值变迁的思考。[4]

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媒体将进步思想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传播社会的正能量。

例如,电影《亲爱的》上映后,虽然暴露了当下社会治安的一些缺陷,但是,电影中找到孩子的圆满大结局,给失去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精神寄托,让观众对社会重拾信心。该片播出后,赵薇、韩红等明星纷纷参与到微博“打拐”活动中,再次点燃“拐卖”儿童的社会热点,引起公众对失子家庭的关注和帮助。

五、新闻改编类电影的必然性

“新闻”和“电影”属于两个不同的媒介,无论是在叙事方式还是传播方式上,都有着不同的模式和特性,随着新兴媒介不断产生,媒介融合成了时代的必然。国内“媒介融合”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媒介融合”“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播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较广,包括所有媒介及其他相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方式、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广义的‘媒介聚合 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狭义的‘媒介融合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5]因此,从国内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界定来说,“新闻”与“电影”的融合也是一种必然。

新闻与电影的融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影对新闻事件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6]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原则,受时效性的影响,每天的新闻事件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送给大众,然而很多热点会因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被掩埋。通过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则不受时效的束缚,通过对新闻事件背后故事的挖掘,运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不同镜头艺术表现,将事件热点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受众关注的话题再次被提出,进一步推动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二是因为“新闻”与“电影”叙述方式、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等有所不同。[7]新闻用事实吸引受众,而新闻改编类电影是以“故事”来吸引受众,感知事件本源,能给观众留下可以自我发挥和思考的结局和洞察社会面貌的窗口。

新闻改编类电影不仅是将新闻事件互文到电影中,也将电影互文到当下的环境中,成为大多数受众普遍接受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

结语

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新闻事件改编类电影,最吸引观众的还是因为对真实社会的呈现。不管新闻改编类电影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情节增减和改编,它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呈现和反思,是对媒体和社会的延伸,新闻与电影相互依赖、相互融合。

一部优秀的新闻改编类电影,不仅能反映社会的现实,还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运用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将新闻事件和当下社会真实环境相融合,让观众在观影中将电影与自己相勾连,引导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唤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聂婷.从剧本创作角度谈新闻事件的电影改编——以电影《亲爱的》为例[ J ].戏剧之家,2015(9):111.

[2][3][4]范燕青.第六代导演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研究[ 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5][6][7]任洁.从新闻事件到电影——以贾樟柯电影《天注定》为例[ D ].兰州:兰州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