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别从发展新意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脱贫攻坚战是改善民生水平的关键、抓住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核心等方面深入剖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民生水平,创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水平;十九大;发展创新;脱贫攻坚战
中图分类号:D67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18-02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发展新意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九大对民生的提高有了更多新认识,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未来民生发展奠定基础与提供保障。
1.发展标题与模式创新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民生水平改善,要求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并进一步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相比十八大,十九大在民生水平问题上,增添保障等词汇,由此明确发展中心,转变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间,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并且民生水平提升明显。同时认识民生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裙带关系,社会治理成就明显,在此基础上未来仍需要加强创新,因此十九大会议报告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1]。
同时社会对治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表示党中央更深入、透彻地认识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历经不断深化的探索与总结,从1998年提出社会管理到2013年提出社会治理,这一转变体现党中央对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建设的新认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新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社会治理、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模式,从中彰显社会治理重要性,为改善民生创造有利条件。
2.发展与建设导语创新
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新的要求,重点强调社会建设、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坚定民生改善信念。综合社会体制加快建设、改善民生水平,总结出发展指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最高点,打好脱贫攻坚战,改善民生水平。在全新发展与建设导语引导下,积极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工作[2]。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实践举措
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整合群众线路,将其渗透治国理政中,设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同时,不断朝着美好方向前进。在实际改善民生水平中,时刻从人民角度出发,了解人民生活困难,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制定详细发展政策。明确党中央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初心与使命,复兴中华民族,让全体人民体会与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3]。
2.做好脱贫攻坚战是改善民生水平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目标,带领人民奔小康,关键还在于人民本身。纵观当前发展局势,脱贫攻坚工作应加大扶贫力度,拓展扶贫范围,切实推动“六个精准”要求,实现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能够做到全部脱离贫困。努力摘掉贫困县帽子,扶持贫困地区在脱贫道路上力争上游。在实际工作中,县乡地区应加紧与城市发展的联系,坚持精准扶贫原则,确定扶贫对象之后,将扶贫工作划分不同模块,按照模块制定精准、详细、全面的执行计划。保证在脱贫攻坚战中,脱贫资金使用到位,精准到户,根据不同村庄、不同经济情况具体总结脱贫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做好脱贫成效的总结,对于精准扶贫,必须狠抓落实,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加大贫困地区建设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到位。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完善贫困地区教育与医疗条件,为人民脱贫提供坚实保障。针对贫困地区,及时观察市场发展趋势,创建与市场发展匹配的产销对接机制,同时与城市发展接轨,运用国家提供的产业扶贫基金,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基地。保护乡镇传统文化,创建旅游园区,将电商引入贫困地区,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有更多经济收入。坚持党中央为核心指导,打造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党为中心,政府与基层着重从抓、帮、推角度出发,组建专业扶贫队伍,制定严格考核制度,认真完成脱贫任务。对于不作为、虚假糊弄等现象,必须严格责问。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脱贫攻坚发展的主线,整合贫困地区实体经济与大数据资料,引进更多企业,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3.抓住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核心
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對于矛盾的解决,必须注意矛盾出现的变化,抓紧群众最关心的内容,通过改善教育条件、社会治理、医疗以及就业等方面加以解决。关注环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守职业道德。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相关制度,对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适当引导。管理部门必须实打实地做,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探索总结解决方案,积累更多经验,确保改善民生的实施能够持之以恒。教育是民生问题的重点,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应加大对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努力创新学前教育模式,建设更多学前教育园区,保证贫困地区的幼儿都能够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与网络教育,以道德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打造更多一流大学,落实教育改革前提下,集中社会教育力量,推进教育一体化。
就业问题的解决与人民生活质量、经济收入等息息相关,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阻碍民生水平的提升。制定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就业与创业机制,为创业人员提供更多扶持政策。认真解决就业质量低的问题,组织专业能力培训机构与继续教育机构,为就业人员提供深造的条件。针对返乡农工、毕业生或者退伍军人等重点就业人群,必须为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清除部分家庭零就业情况[4]。
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民生建设的关键内容。要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制定全民参保计划,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的现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与老年人保障等。
三、结语
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创新与优化各方面的管理体制,制定综合治理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创建和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拉毛措.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J].党的生活,2017(12):19.
[2]周益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J].实事求是,2017(6).
[3]李世泽.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几点建议[J].广西经济,2017(11):47-48.
[4]龚维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党的文献,2018(1):9.
作者简介:符登霞(1983—),女,苗族,湖南永顺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