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燮钧,1973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省作协会员。现致力于短小说创作,在《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金山》等杂志多有发表。有作品入选年度排行榜、年度选本和中考、高考模拟卷。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散文集《文人之美》。
泼墨刘微之到晚年都没有忘记在雅琴社与王素琴一起排戏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乡下的老屋里,偶尔舞文弄墨,已经很少有人认得他了。
之所以想起王素琴,是因为前几天去城里剡剧博物馆,看到了王素琴的那件素色旗袍——被泼了墨的旗袍。他站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了半天,总觉得这件旗袍不是那件旗袍。他又仔细看那墨迹,位置应该是对头的,但是墨汁淋漓下来的样子,到底记不清楚了。
他年轻时,对王素琴的穿着还是很在意的。
刘微之编导过话剧。那次,琴师老钟带他去见王素琴,是在后台,她没上妆。这是他第一次见王素琴本人,他发现她的脸色有点苍白,素色旗袍一衬,仿佛白衣娘娘一样。“他是大学生。”老钟对王素琴说。“这太好了,刘先生,我们读书少,请你多指导!”王素琴伸手想握,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刘微之也伸了伸手,最终只是腼腆地一笑,轻轻地碰了碰。
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王素琴从未演过这样的戏,一下子懵了,刘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
王素琴面对记者,很谦虚地说:“这都是刘微之先生的功劳,你们去采访他吧。”
一天,王素琴从寓所出来时,突然一个蒙面人冲过来,泼了她一身的墨,素白的旗袍上顿时溅满了墨汁,仿佛在宣纸上泼洒开来一样。这让王素琴惊出一身冷汗来。刘微之说:
“一定是‘艺人工会的那帮人干的,因为你没有加入,他们就收不到保护费啊。”
“对,前天又有个人自称老乡,前来借钱,狮子大开口,我就没借给他。我怀疑就是他们派人来捣乱的——那我们怎么办?”
“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
“记者招待会?”
“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挂起了那件被泼墨的旗袍,拉了横幅,上写:“艺人无辜,为何抹黑?”记者的镁光灯一闪一闪,引得人头攒动。这事就搞大了。第二天,许多报纸都登了出来,成了一时的新闻,连报童都边喊边兜售:“快看快看,剡剧名旦王素琴被人泼墨啦!”
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三年后,刘微之说:“我要走了。”
“微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走了,雅琴社还是雅琴社啊!”刘微之穿着月白色的长衫,与王素琴的米色旗袍,一样的素雅。他有时穿西装,有时穿长衫,好像是两个刘微之一样。
那天,刘微之还在寓所里,他听到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一看,王素琴站在门外,他很吃惊。合作三年,他们在一起吃过很多次夜宵,但是王素琴从未到过他的寓所。
刘微之让座倒茶,他已经明白了王素琴的来意。
“微之,其实我心里一直称你刘先生,你是我们的先生,雅琴社不能没有你!”然后,王素琴拿出一个月的包银,放在了刘微之面前。原来她为刘微之向剧场老板争取了跟她一样的待遇。
“倒不是钱的问题……”
“那难道是我做得不好吗?”王素琴盯着刘微之,“无论如何你别走,我求你了!”她几乎要跪下来。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了。
后来,老钟告诉他,是王素琴拿出了自己的包银,添在了刘微之的包银中。
他们一直合作到1949年。四九年后,王素琴带着雅琴社加入了省团,省团同时合并了其他几个团的精华。王素琴入了党,做了团长。她脱下旗袍,穿上了干部装。头发也剪短了,显得很是干练。演戏不再是刘微之说了算,也不全是王素琴说了算——那时,有了上面。上面让演什么就演什么。王素琴每次都很积極。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没法演。那个戏他还记得,叫《千军万马》。公演时,观众边看边走,最后没剩几个人看到底。刘微之撇下一句话:
“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
这句话传到了王素琴耳朵里,王素琴很生气,也撂下一句话:
“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
刘微之就是吃的这个亏,为此,他后来被打回原籍——他和王素琴都是剡县人。在老家,他偶然得知了一件事,原来那个泼了王素琴一身墨的人竟是王素琴隔壁村的。因为儿子得了急病,奄奄一息,他听人说,王素琴演戏一天一锭金子,人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吃素,心善,心想,她或许会拔根毛,帮他渡过难关吧。谁知她不但不周济同乡,还说他是骗子、流氓,把他轰了出去,因此一气之下,就泼了她一身墨。为这事,刘微之后来还去见过当事人,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发表在《南戏》杂志上。
那天,琴师老钟来访。很多年没见了,刘微之让老妻掌勺,款待老钟。酒喝了三个多小时,慢慢就明白了老钟的来意。老钟说,本来他推荐了刘微之去省团帮忙,整理剡剧历史,谁知就在这当口上,看到了他的文章。那日,在团长办公室,王素琴戴着老花眼镜,指着《南戏》杂志,激动地对老钟说:“你看,我王素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文革时,大家狠命地泼污水;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
“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啊呀,微之,你吃了这么多亏,难道还不明白吗?”
刘微之心里有数了,但他没说。第二天,他索性又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在雅琴社的事情,把它投给了《南戏》杂志。
这样的文章,他连写了好几篇,却再也没能发表出来。
唱道情
苏兰珍从团部的道具间出来,碰着了金花魁。金花魁见她手里捧着渔鼓,问这是干啥。
“团里让我把《后见姑》教给学生,这么多年没捣鼓了,手生,先拿家里练练!”渔鼓很旧了,还蒙着灰尘。
“既然让你教《后见姑》,那索性把全剧都排出来吧!”
这话说中了苏兰珍的心思。别人代表作都演了个遍,还让电视台来录了像——她也羡慕啊。
“花魁姐,不是我不拿出来,是团部没有这个意思啊。”
《后见姑》是《珍珠塔》里的一折,说的是穷书生方卿高中后,扮作江湖游士,唱道情规劝姑妈不可太势利。“文革”前,苏兰珍曾主演此剧,红极一时。
老金就撺掇她,去跟团长王素琴说说。上半年,苏兰珍刚给王素琴配过《文姬归汉》。这是个老戏,有三十多年了。那时,王素琴还不是团长,拉着兰珍很不好意思地说:“委屈你了,戏份不多!”后来,王素琴就给她配了《珍珠塔》。她演方卿,王素琴演有情有义的表姐。这是个小生戏,苏兰珍演得很过瘾。
她转到这个剧团,一辈子就演了这个以小生为主的戏。
她本来是不想去说的。王素琴开会必说,老演员要给青年演员让台。可是老金今天的一句话触动了她:“你我都五十多了,都是秋后的蚱蜢!我是演老旦的,无所谓;你是演小生的,得赶快啊!”她不由得心里紧了一下。在练功房里,她特地凝视了一下自己,的确是老之将至,剪着个柯湘头,颧骨更明显了。这颧骨一高耸,还像小生嗎?
她走进了王素琴的办公室,把想复排《珍珠塔》全剧的意思说了。王素琴摘下老花镜,沉吟了一下,说团里考虑考虑。苏兰珍心里“咯噔”了一下,知道没戏,不由腹诽。王素琴看了她一眼,说:“我是不主张复排旧戏的,上半年演《文姬归汉》,那是为了配合《告台湾同胞书》,有现实意义。”
“我是形象不行了,要不,你去找王小琴说说看。”当年,王小琴是B角。王素琴做了团长后,大多是王小琴配戏的。
金花魁说:“她是团长,忙,只有大家配合她,她哪有工夫配合别人啊。要不,我替你去给王小琴说说。”苏兰珍说:“算了,争不过,我还躲得过。”
金花魁不死心,苏兰珍就等着她的消息。当年,王小琴是团里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王素琴让苏兰珍帮衬帮衬她。有一年戏曲大汇演,两人合演一出戏,上面找苏兰珍做工作,说一等奖名额有限,你是老演员了,能不能把一等奖让给青年演员。苏兰珍嗫嚅了一下,说不出口,就点点头。那时,讲究公而忘私,不能太斤斤计较,起码台面上是这样。结果,“文革”后文艺评级,王小琴竞比她先上,因为王小琴有一等奖,而她,只是二等奖。
她心里拔凉拔凉。这世间事,不争,一肚子气;去争,两肚子气。果然,老金给气着了。王小琴是副团长,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很是端方。她先问团长的意思,一听不待见,话风就转了,说自己负责青年演员,忙着给年轻人配戏,恐怕时间排不出来啊。老金听不下去了,快人快语道:“年轻人要舞台,老演员也要舞台啊,何况苏兰珍当年可没少给你这个青年配戏,大汇演时还让出了一等奖呢……”王小琴脸上有点挂不住:“这一等奖二等奖,也不是我评的,是大赛评出来的,怎么能说是让出来的呢。”
“她如今也号称艺术家了!”老金拍着苏兰珍的手说,“谁让你是后来的呢,先进庙门为大嘛!”
虽说,苏兰珍早在解放前就是头牌小生了,可她是后调进来的,没班底,本意是来给王素琴做搭档的,王素琴成了团长之后,戏演得少了,就把她配给了王小琴。王小琴本是小一辈的人,不料也充大了。
倒是苏兰珍淡定,安慰老金道:“这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老金拉着苏兰珍的手说:“她们不肯给你配戏,我来给你配戏,全剧排不了,我们就演《后见姑》,看她们怎说!”苏兰珍很是感动,嘿的自笑了一声道:“‘姑妈不势利,倒是‘表姐势利了!”
那天在排戏时,王素琴在台下,王小琴后来也来到了排练厅,坐在王素琴身边。她们两人在咬耳朵。苏兰珍瞥了她们一眼,自顾试着渔鼓。
渔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毛竹筒做的鼓筒,底下蒙有鼓皮;一个是由两条长竹片夹成的简子,平时插在鼓筒里。唱道情时,一手敲鼓筒,一手夹击两片简子,发出一浊一清两种节奏声。
“怎么了?”老金看她试着不顺手,问道。
“这简子怕是不能用了,没弹性了。”
好在是排演。老金演姑妈,先上场。苏兰珍亮相时,王素琴倒是看着她,王小琴却在跟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她敲了敲渔鼓,好像是提醒她们似的,唱道:
“这渔鼓一敲哦,可以唤醒世间名利客。
这简板一响哦,可以提醒苦海梦中人。”
她就唱了个苏秦的故事。苏秦落魄归来,那是一
“父不认子,兄不认弟,嫂不认叔,妻不认夫啊……”
苏兰珍沉入到了戏中。当唱到这道情的最后一句“欺贫爱富亲不认,势利之人实可恨”时,一个重节奏,一声鼓筒,一声简子,以应和结束。谁知简子一晃,其中一片摇摇欲坠。她赶紧用手捏紧。老金眼尖,看在了心里。等戏结束,老金问简子怎么了。苏兰珍抽出简子,一瞧底下,原来简子里层被蛀虫蛀蚀,一抖,细细的虫卵都掉出来了。
这时,王素琴走过来,赞道:“老金,你不愧是老戏骨,把势利姑妈演得活灵活现!”王小琴也走上来:“兰珍姐,你宝刀不老啊!”苏兰珍看了一眼金花魁,金花魁也听见了。
“文革”前,王小琴总是左一声金老师右一声苏老师的。
铜面盆
砸烂剡剧团时,凤冠霞帔,绫罗绸缎,当作“封资修”,一把火烧了。等到浩劫过后,再要复演时,道具十样没九样。
《相思树》有一场叫“待郎归”,要用到一只面盆,一只铜面盆。
剡剧团原先有一只,但早已找不到了。
杨瑞凤对韩玉芬说:“你不是有一只吗?”
韩玉芬吞吞吐吐地说:“有是有,只是当作了洗脚盆,再端上来,怕不好吧。”
“这有什么,演戏嘛不过是装装样子的,人家又不知道这只铜面盆是洗脚盆,是吧?”杨瑞凤是演老生的,到底大大咧咧。
韩玉芬拿是拿来了,但是,心里总有点别扭。
本来,她早把这只铜面盆扔了。婆家是铜匠,当初婆婆说,一对铜面盆给你们做个纪念吧。韩玉芬演的《相思树》,小夫妻铜镜做纪念,但铜镜毕竟不实用,铜面盆倒还有点意思。
结婚后,他们一直用的。两只铜面盆并排着,大点的是丈夫的,小点的是自己的。
就像《相思树》中的男主角千里赴京,再也没有回乡一样,丈夫被发配到甘肃的一个农场,也没有回来。因为他写的一本戏被批成大毒草,作为典型,在劫难逃。临走时,她让他带上铜面盆,到了那边,总要洗脸盛东西的,有个面盆方便点。
在丈夫发配后不久,她自己也成了“牛鬼蛇神”,被押进牛棚,后来下放到了干校,种菜。
剡剧团的姐妹们都在一起,她与杨瑞凤是一组。
干校的农具也是十样没九样。所以,每次下地,都带着面盆,浇地,放秧苗,甚至于喝水,都用得着。
种地还算是干净的活,最脏的是施肥。那时的肥,就是大粪。
杨瑞凤在前面拉粪车,韩玉芬在一侧扶着,到高低不平的地方,推一把。粪车臭極,可是,成了“牛鬼蛇神”,就不是人了,鼻子也该换一换。你看,狗都舔食大粪呢。
到了地头,农场干部呵斥道:“韩玉芬,你没看见,粪车漏了吗?”
韩玉芬一看,还真漏了一地,一路上都有。“那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可把韩玉芬难住了。
“你不会用面盆兜着吗?”
“那是面盆啊……”韩玉芬有些为难,小声说了一句。
“什么小资产阶级情调,让你们到这里来,是来嫌弃大粪臭的吗!我看,你比大粪都臭呢!”
农场干部指着一只面盆,让韩玉芬赶紧去兜——正是她的铜面盆!韩玉芬何曾想到,铜面盆还有这样的用处。在台上,她是演花旦的,铜面盆是一件古雅的道具,与它相称的是纤纤素手。她在台上做着优雅的濯手动作,手指如兰花,铜盆漾清波;而眼下,却是泥土和大粪!
韩玉芬把盆里的大粪,赶紧浇到菜秧旁边——洗脸盆成了大粪勺!
再去兜时,一块软绵绵黄澄澄的大粪正好贴在她手腕上。她换了一只手,赶紧甩掉。没想到,另一只手马上又溅上了粪水。这一回,她没有甩,只是别过头,却正见管教干部盯着她。她屏住呼吸,可臭气却越来越浓。她想恶心却又不敢,强忍住了。
收工时,韩玉芬一个劲地洗手,手总有大粪味。她不断用泥土擦铜面盆,可是铜面盆的黄色,仿佛就是大粪,怎么擦都擦不掉。
回到场屋洗脸时,她突然一阵恶心。
韩玉芬围着场屋想找些细沙子,没有。路边也找,才找到一些沙和泥,她掺和着,擦了又擦,磨了又磨,直擦得铜面盆发亮,闻着还是觉得有气味。
杨瑞凤劝她算了,她还是不住手。杨瑞凤说:“当心管教干部看见了,把你当典型批判。”韩玉芬才罢手。
第二天一早洗脸时,韩玉芬对着干净的铜面盆,低头去敷水时,突然又恶心了。杨瑞凤看见了,赶紧轻拍她后背,她还是恶心不止。杨瑞凤说:“那你别用了,我跟你换一下,你就洗我的面盆吧。”
从此,她们共用一个洗面盆,把铜面盆当作了洗脚盆。
直到“解放”。韩玉芬还是把铜面盆带了回去。她不是没有动过扔掉这只铜面盆的念头,但是,一想到丈夫一去,尸骨无存,大铜面盆更是不知所终,便觉得这只铜面盆多少是一个念想,就藏了起来。
现在杨瑞凤一说,她重又在杂物间里把这只铜面盆找了出来。面盆已经生了铜锈,斑斑驳驳,就像自己这半辈子。她擦了擦,磨了磨。虽说,在台上,只是摆一摆而已,观众远远看过来,不一定看得清,但是能干净一点是一点。
东京上野公园
上野公园位于东京都台东区西部,占地53万平方米,为东京最大的公园。原系德川幕府的家庙,1873年改为公园,至今园内仍有德川家灵庙。上野动物园在公园内西北部,其中有池名不忍池,终年栖息大量天鹅、野雁,被誉为“野鸟公园”。上野公园内樱花甚多,每年4月绯红一片。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曾有提及。
她重又登台,只是风华不再。《相思树》中的女主角“待郎归”,等来的是丈夫的噩耗,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她演这个戏,可称得上是感同身受。当初,因为这出戏结识丈夫,没想到,今日又重唱这出戏:
“……
妆台铜镜又何在?
(白)哎,我好健忘也,
出征时送与韩郎胸前戴。
无有铜镜我难装扮,
待我取出一盆水。”
韩玉芬端着铜面盆,做出映水自照的样子。
“水中映出脸憔悴,
不如当年新婚美。
仔仔细细再从头照,
水中影儿已不在。
……”
不知何故,她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辆粪车,闪过她端着铜面盆兜大粪的情景。顿时,一阵胃部的痉挛,让她不能流畅地往下唱。
下场时,她呼吸紧张,老觉得胃部翻上来。正好,杨瑞凤带着藿香正气水,吃了,才压住。她一说,杨瑞凤马上就明白了。
从此,韩玉芬演这个戏,再也不用铜面盆,只虚拟一番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