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的问题、反思与解构

2019-10-18 04:57戴仁卿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教育

摘 要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结构逐渐由“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角色的缺失使性别意识认知相对于完整家庭显得滞后,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当前,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存在性别角色认知偏差、单恋情结明显和婚姻观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合理分配家庭角色、注重性别角色认知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 单亲家庭 性别意识 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专题项目“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831。

作者简介:戴仁卿,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117

在因社会个体行为和意外事件造成的单亲家庭中,家庭成员长期处于负面情绪氛围中,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敏感、自卑、逆反、攻击性强以及性别意识的失衡等。因此,社会各界需要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及性别意识的健康发展加以重视。

一、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家庭结构的模式早已存在,一般指的是离婚或夫妻一方死亡,称之为“真单亲家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婚先孕、因公长期出差等情况也实际存在,称之为“伪单亲家庭”。父母一方长期因工作需要或长期在外谋生而几乎很难照顾家庭,虽然是“假单亲”家庭,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父母一方仍然是缺失的,实际上属于“真单亲”家庭。

家庭角色的缺失使单亲家庭子女所感受到的家庭亲情是不完整的,单亲家庭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是相对滞后的。性别意识教育作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单亲家庭子女正常的婚恋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关系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当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致时,单亲家庭子女对自身的性别身份会难以认同,从而产生畸形的婚恋观和身份价值观。因此,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 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的误区

“单亲家庭”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对性别意识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容易将“性别意识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性教育”,这一错误认识使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性别意识教育无从谈起。单亲家庭子女的性别意识教育体现为家庭性别角色的认同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在单亲家庭中存在家庭角色的缺失、家庭情绪的失控和父母“人设”崩塌的性别意识教育误区。

1.家庭角色的缺失

任何社会个体性别心理的健康成长都需要处在“两性”的平衡环境中,健康的性别心理需要由母亲的女性性格特征和父亲的男性性格特征相互交融,产生健康的家庭性别环境。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女性性格特征和男性性格特征的一方缺失都会打破这种家庭性别环境的平衡。很多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单性”家庭环境中,父亲或母亲只注重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家庭“两性环境”的重要性。

2.家庭情绪的失控

家庭情绪是占家庭主导地位的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在家庭环境中的真实再现。由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焦虑,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会无意识的形成一种负面的家庭情绪,并把这种负面的家庭情绪传递给子女,而自身却认为是“严加管教”。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能够帮助自己缓解压力的家庭角色,极易造成单亲家庭子女不信任男性或女性以及自卑、讨好他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情绪的失控对子女性别意识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父母“人设”崩塌

在心理学理论中,父母都是孩子最早认知的对象,父母在生活中的形象会对单亲家庭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离异家庭中父母一方会在子女面前对另一方的形象进行抹黑,意图使自身形象在子女心中产生认同感,使子女对另一方的父亲形象或母亲形象产生一种负面印象,导致父亲或母亲的“人设”完全崩塌,不利于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最终导致单身家庭子女由于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正面形象,使得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正常的性别意识教育颇为困难。

二、单亲家庭性别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负面心理情绪显著,忽视性别意识教育

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的生存和运行成本在不断上升,每个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处于深度焦虑中,因焦虑而产生了负面情绪,家庭这一避风的港湾就成为负面情绪的“泄洪口”,这种负面情绪日积月累,无疑使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方面,要长期忍受家长的负面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也会沾染上动辄发怒的脾气秉性,家庭负面情绪产生的负面效应最终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因家庭负面情绪严重,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忽视了子女的性别意识教育,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