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上海市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目前,作者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系列图书。
离开波多黎各之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独立号”一直向西航行,从波多黎各这个加勒比海的大岛,驶向另一个大岛——伊斯帕尼奥拉 (Hispaniola)岛。夜晚,我接到船方通知,从明日凌晨2时起,时针倒拨1小时,即时间与美国迈阿密同步。
翌日清早,我迎着清新的海风在甲板散步。当我走到船头的时候,看到又挂出一面陌生的国旗。这面国旗上蓝下红,正中有一白色方块,上面畫着棕榈树等图案。把棕榈树画到国旗之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按照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独立号”的行程,前方是加勒比海之行的最后一站——海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Haiti)。不言而喻,船头新挂出来的,是海地共和国的国旗。相比之下,在海地的西北,那个跟海地只隔着一道80公里宽的向风海峡的国家——古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古巴位于加勒比海的大岛古巴岛上。
当然,海地不为中国大陆人民所熟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海地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2010年1月12日下午(海地当地时间)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3万,受地震影响的海地灾民大约有300万人。一时间,海地成为中国媒体上的高频词,中国各电视台接连播出海地地震的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杨洁篪外长致电海地外长表示慰问,中方向海地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并累计向海地提供了1.03亿元人民币的现汇、物资和医疗救护援助。
很多中国人跟我一样,是从那场不幸的天灾之中,知道了海地,认识了海地。其实,海地共和国国旗正中那带有棕榈树的图案,是海地共和国国徽。海地国徽图案是这样的: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海地国旗上蓝下红,这颜色源于法国国旗。蓝色象征独立和自由的精神,红色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业绩。海地国旗采用法国国旗的颜色,是因为海地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但是海地国旗删去了法国国旗中的白色,据称因为海地是黑人国家,在海地的人口之中95%是黑人。海地有着“加勒比海黑人国家”之称,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海地,怎么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如同诸多加勒比海岛屿一样,海地的原住民也是印第安人。在印第安语中,“海地”的原意是“多山之国”。海地75%是山地,只在沿海有狭窄的平原。海地的最高峰拉萨尔山,海拔达2 680米。不过,海地地处热带,森林繁茂,我从游轮上看过去,是一座又一座青山。
海地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伊斯帕尼奥拉岛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是加勒比海中第二大岛,仅次于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东面是波多黎各岛,西面是古巴岛。伊斯帕尼奥拉岛面积76 480平方公里,人口达2 000万人。伊斯帕尼奥拉岛“一岛两国”,西面是海地共和国,东面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的西班牙语La Rep blica Dominicana,原意是“星期天、休息日”。据说那是因为哥伦布来到那里的时候,正值星期日。
海地共和国面积27 750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 000万。多米尼加共和国人口则多于1 000万。古巴的人口达1 130万。这三个人口以千万计的国家,在加勒比海都算是大国了。
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原本就人口众多。1492年12月5日,哥伦布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部的圣尼古拉登陆,当时岛上就居住着大约100万印第安人,这在当时算是很多的人口了。哥伦布给这个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按照西班牙文原意,就是“西班牙的岛”或“小西班牙”。
自从哥伦布发现了这个“西班牙的岛”,西班牙人便蜂拥而至,在这里建立庄园,印第安人沦为农奴。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取名“圣多明各”,首府为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南沿海城市圣多明各(今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使印第安人从主人变为奴隶,稍有不满便遭杀戮。更不幸的是,西班牙人带来了可怕的、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天花。印第安人对于这种外来的传染病抵抗力很弱,随着天花在印第安人中的大流行,大批印第安人死亡。在刺刀与天花病毒双重危机之中,到了1544年,印第安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近乎灭绝。西班牙人从非洲运来黑人,替代印第安人作为奴隶。
当西班牙殖民者大批进入伊斯帕尼奥拉岛之后,法国殖民者接踵而来。法国殖民者大都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部建立庄园。法国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互相敌视。
1688年至1697年,欧洲爆发“大同盟战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欲称霸欧洲,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四国则结成反法大同盟与之对抗。在漫长的10年战争中,双方打成平手,双方不得不在1697年9月20日于荷兰里斯维克签订《里斯维克条约》。《里斯维克条约》涉及双方种种利益再分配,其中也涉及远在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条约规定,西班牙同意把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三分之一的土地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而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仍属西班牙。从此,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落进法国之手。
法属圣多明各最初以法兰西角(后来改称海地角)为首府。法兰西角是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海岸港口城市,北格朗德河的河口。后来法国在1749年开始在法属圣多明各西部建设港口城市太子港。1770年,太子港成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在2010年的大地震中,震中位于太子港西部约16公里的地方,太子港受损极为严重,曾经频频出现于电视屏幕上。很多人误以为太子港这名字大约是跟某位太子有关。其实,那是当年在加勒比海的一次风暴中,一艘法国名为“太子号”的船驶进这个港口之后,得以平安,后来人们便以这艘轮船的名字命名这个港口为太子港。法国殖民者也大批从非洲运来黑人作为农奴。黑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法属圣多明各人口的主体。黑人不满于法国殖民者的统治、剥削,从1790年开始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起义。
1804年1月1日,黑人终于推翻法国殖民者政权,摘掉“法属”的帽子,宣告独立,宣告建立“海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Haiti)。这海地之名,是当初印第安人取的名字。
海地共和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也成为加勒比海直至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海地也是加勒比海唯一以法语为主的独立国家。由于海地是黑人国家,在2012年曾经宣布有意寻求在非洲联盟的准会员地位,表明海地与非洲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海地共和国以太子港为首都。
不过,海地共和国自诞生之后,受到各种外国殖民势力的围攻,政局一直不稳。据统计,从1804年海地独立到1915年的111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其中还出现了“皇帝”。海地是世界上政变频率最高的国家,从1804年海地独立到2009年的205年间,发生过33次政变。光是1908年至1915年,海地就发生了6次政变,更换了8位总统。
由于海地长期陷于内乱、内战之中,经济困顿,成为加勒比海最贫穷的国家,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海地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文盲率高达80%。2010年1月12日的大地震造成海地23万多人死亡,长期的内乱、内战,也使海地抢劫案件频发。
太子港是依山傍海、风光旖旎的地方,而且是加勒比海戈纳伊夫海湾的深水良港,然而众多的大型豪华游轮却不在那里停靠,而是选择了海地北海岸的另一个深水港口——拉巴地。
就在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独立号”船头挂起海地国旗不久,我就在甲板上看到前方墨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一座又一座碧绿的山峰,拉巴地已经近在眼前了……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