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5G视阈下“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探究

2019-10-18 02:40吴珊珊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人机媒介人工智能

吴珊珊

摘  要  在AI技术蓬勃发展,5G布局展开的背景下,人类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历史性的技术革命,而这次变革集前三次技术之大成,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智能化”。新技术革新媒介形态,形成了新型的媒介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逐渐成为了“电子媒介人”,这是一种有关人类和技术的新身份、新隐喻。在这样的视阈下,人不得不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身的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5G;电子媒介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092-02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如今,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潮汹涌澎湃,人类进入了“工业4.0时代”。数字互联网促进线上线下的大融合,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极大发展带人类进入了超历史时代。这是继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之后自我认知的第四次革命——图灵革命。在AI不断发展、5G悄然袭来的时代,整个世界化身成为信息圈,媒介技术的革命带领人类走上新的序曲。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在数字空间中的媒介化生存让人成为了“电子媒介人”,赛博空间幻真幻假,被媒介中介的主体性身份时而虚拟模糊时而真实确切。这一切都让“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1  AI+5G时代下的媒介化生存

1.1  真实沉浸与仿真内爆的数字万花筒

当下,生产从信息化、自動化、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沉浸化、超仿真化。智能机器人已经成型,并仍在不断地被开发、完善和升级。5G不只是带来速度,更是场景下虚拟现实的升级,场景下智能控制的加强。5G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使实现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而这个数字万花筒在技术的加持下将更加仿真,更令人沉浸。社会从而陷入了如麦克卢汉所言的“内爆”状态。现代传媒技术带来了无以复加的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信息空间中无限延伸,填充着各种数字符号。因此,尼葛洛庞帝认为互联网使得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由比特而不是原子构成的数字化空间。

而在麦克卢汉眼中,以电子为技术而产生的各种传播媒介以及当代社会空间中无孔不入的“电力”媒介造成了数字万花筒中的内爆。

在这样的时代,电子媒介使人的各种官能及思维都同时延伸,“一切都颠倒了,内向爆炸和收缩代替了机械的外向爆炸和扩张”。电子媒介的高速运转使人们对世界或时空的感知在瞬间一体化,空间和时间在一个“瞬时信息”的世界中互相渗透[1]。

在炫目的数字万花筒中,技术所创造的世界愈发逼近现实,甚至超越现实,人们的感知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超真实、内爆的世界中难以自拔。

1.2  物理时空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依赖

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常态,手机作为新媒体互联网时代最为普遍的电子媒介设备,已经成为了智能时代的生活标配。不仅是手机,媒介对人类已经实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介入。在物理空间中,人们与媒介形影不离,衣食住行通过手机得以完成。媒介也成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包括大脑)实现外化。

因此,有学者称,身体与媒介、人与技术很难再成为二元对立的关系存在,他们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愈发模糊。技术引发的媒介的融合不仅止于媒介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融合,更是技术与人的融合——技术会嵌入人的身体从而成为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技术与人的融合创造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媒介——即“赛博人”,一种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2]。而赛博主体性(亦即电子主体性),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电子媒介人”[3]。

人们通过媒介和技术使自己得到放大和延伸,这些新媒介新技术对整个社会机体进行了集体大手术,但被改变的是不仅是这个社会的运行,还有人们本身整个的机体。媒介塑造并容纳了人们大部分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数字空间中,精神世界的营造需要经由媒介的加工创造。“娱乐至死”的隐喻在这个时代中诉说的是在亦真亦幻的赛博空间中“电子媒介人”的生存状态。

2  电子媒介人的异化与主体性丧失

2.1  新型人机关系威胁人的主体性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和信息过程的模拟,但人工智能不只是人的智能化再现与模仿,更是对人的某种超越。人机关系一直是时代发展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计算机的出现,使传统的“人—人”交流被机器所中介化,转而进化到“人—机—人”的交流模式,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使得“人—机”传播成为可能,这一新型交流对象正颠覆着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的信源和信宿。

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的演化规律与节奏。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对人的自然身体进行了“修补”“改造”和“重组”。如今,人所独有的情感、创造力、社会性等正在为智能机器获得,人机互补、人机互动、人机结合、人机协同、人机一体化成为智能时代发展的趋势[4]。当手机成为人的电子外接器官,电子芯片介入人的中枢神经和心灵,人的自然身体日益与智能的机器“共生”或一体化,这种人机关系颠覆了人的主体性,模糊了人本身,更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挑战。而人工智能本身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及在运算、存储、记忆等方面超越人脑的优势,让人担忧其对人的思维本质将构成实质性挑战。

面对不论外表或心智能力都越来越逼近人类的人形机器人,难分彼此的人机关系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新兴的“共生体”究竟是“人”还是“机器”?人在什么意义上、什么程度上是“人”?

2.2  赛博空间中的镜像交流带来虚拟身份的模糊

传统社会中个体基于具体实在的交往进行人际互动,交流中的双方角色因内在特征和外在形象的不可预测而丰富多样,但我们如今却越来越熟练地通过运用网络软件来进行虚拟社交,这种因镜像导致的扁平化交流带来的是一场场脚本雷同的独角戏,真实的交流逐渐缺失,由此带来了身份的模

糊[5]。人的主体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技术所带来的广泛而深渊的社会变革已经在生活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颠覆了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深层变革。智能技术也会剥夺人类的自由意志,当个人长期浸淫在网络中,依靠媒介自我喂养,技术便可以逐渐销蚀人类的主动性和判断力,削减个人的主体性。

在现实与虚拟参半的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往实践时,各交往主体之间的交流被各种各样的屏幕取代,而屏幕背后则是戴上“面具”的角色扮演。社交如同是镜面的反射,在这样的“仿真交流”中,交流的对象也成了自身的反射。新型数字化关系中,虚拟身份的模糊导致直接经验的丧失,从而削弱与他人共鸣的能力。个人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被架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看似我们有了更多的控制能力和链接的可能性,但其实我们却成了孤独的群体。

3  结束语

技术作为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它兼具工具理性和人性。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文中谈到:“技术不仅是手段还是一种展现方式。”在AI+5G视阈下,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传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更是深刻的社会化、人性化的过程[6]。但技术带来的是伊甸园还是数字乌托邦值得每个人反思。

尽管人工智能时代已到来,但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如莫拉维克悖论认为,计算机完成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但是完成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却需要极大的运算能力。因此,坚持和守护作为人的本质和主体性至关重要。在5G加速器之上,保持理性、懂得慢下脚步也是自我审视的方式。

在信息传播领域,新技术将不断革新媒介形态,技术化了的媒介在革新伦理、更新价值观念中最终会形成新型的媒介与人、与社会的关系[6]。技术跃升的今天,当人被裹挟在不断发展的技术浪潮之中时,人类究竟是主导科技,还是被科技奴役,还需要人类保持主体性和主动性,时刻审视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捍卫作为技术主导者的尊严。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4-11.

[3]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孙伟平.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8-01-29(15).

[5]于越.身份的焦虑——關于社交网络中个体身份认知的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8(12).

[6]陈昌凤.工具性兼人性:技术化时代的媒介伦理[J].新闻与写作,2019(4).

猜你喜欢
人机媒介人工智能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人机对视
数读人工智能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水下无人机:解锁钓鱼新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