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国生态养生之乡—广东陆河,近年来巧抓实干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陆河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该县先后提出了“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崛起,出色生活”、“打造优雅陆河,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客家新山城”等一系列的工作思路与发展目标,为陆河写下了绿色发展的序章。
数据显示2018年,陆河县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8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均实现翻倍增长,乡村旅游的蓬勃业态为全县乡村产业振兴夯基赋能,通过“无中生有、变废为宝、移花接木、串珠成链”,逐步实现农业从“散小弱”到“集特优”的转变,农村集体产业从单一到多元,农民收入逐年大幅增加,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成“净齐美”,系列成效让陆河县在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更具底气、更有信心。
陆河是中国十大诗意小城,山美水美风景美,生活安适悠然,让人舒服的不想离开。这是许多游客来到“中国生态养生之乡”——广东陆河后的深切感受。陆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21.5℃,森林覆盖率高达71.69%,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林业生态县。
多年来,陆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成果显著,尤其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以来,陆河县完成政府投资荒山造林、疏残林改造、迹地更新和桉树林改造总面积达18万多亩,群众投资造林达16万亩,实现了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发展的新格局。
除了林业资源丰富,陆河县还坐拥丰富的温泉资源。
在陆河县8个镇中,5个镇分布有温泉,而且这里的地热水流量大、质量好、温度高,所含矿物质也都各有特色。其中,上护温泉富含20多种对人体生理有益的矿物质,对治疗疥、癣、硬皮症、“香港脚”、心肌炎、慢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有奇效。今年4月,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组认为陆河完全符合“中国温泉之乡”创建条件。
南万红锥林生态公园位于陆河县西北部南万镇,是全国最大的红锥林母林采种基地,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汕尾八景之一。该景区终年翠绿常青,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有数人难以合抱、树龄达350多年以上的红锥林王,也有距今1.6亿年被誉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杉椤。行走其中,空气清新,沁人心田。
为了让山更绿,近些年陆河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如今陆河县域森林群落不断稳定,生态公益林面积不断扩大,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13.45万亩,义务植树121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前30.6%提高到73.87%,森林蓄积量由建县前的40万立方米提高到342.39万立方米。
能有如此成效,离不开陆河县全面实施的“山长制”。在保护区万全保护站,该区管理处主任彭及才告诉记者,虽已立秋,但连日来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给护林防火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巡山任务重的时候,陆河各级领导都亲临一线,巡山值守人员则根据保护区的划分区域实施不同的管护措施。“忙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在山上待一天,吃饭睡觉都在山上。”
而作为山区县,扫墓祭祖,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事故。近年来,陆河县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并在严防山火上加大责任划分。
陆河县委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3月初开始,陆河县便进入森林防火戒备状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力、经费、巡查、扑救等各项措施到位,县直各单位安排50%以上人员进驻各自挂驻村参与森林防火巡查和宣传工作,切实做到领导、部门、岗位、地块、包片责任“五落实”。
在巡山护林的手段上,除了人工护林员的定期巡山任务,陆河县还充分运用“天眼”监控、无人机巡查,全方位、立体式、网格化,筑成一道护林“防火墙”。
做好“靠山吃山”的文章,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换个“吃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优势,陆河青梅也成为当地人致富的经济林。据说,陆河种植青梅的历史已有2900多年,种植面积高达30万亩,在该县东坑、水唇、河口、河田、螺溪、南万、上护、新田、吉石溪林场均有分布种植。其中东坑、水唇、河口种植面积最多,石塔、竹园、共光、福新、罗洞、剑门坑等乡村被人们称为“青梅之乡村”。
相比其他地方,陆河种植的青梅更具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果实中富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很好的生理性碱性天然食品,“中国青梅之乡”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陆河水唇镇螺洞村如今有不少农户靠种植青梅,翻开了一本“发家致富”的新账本。
2016年,在深圳打工的螺洞村村民彭隆村决定回乡发展。现如今,彭隆村在家养蜂、种青梅,同时还开了一家特产店售卖农产品,一年总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刚回来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敢一下子甩手深圳的业务,所以在深圳租的店面一直没有退,就想着回村即使挣不到钱,也有后路可选。但后来我发现村里现在的条件可不比城里差,既住得舒服还能赚到跟外面打工一样的钱,所以现在我和家人都踏踏实实一门心思的把重心放到养蜂和种青梅,到了旅游旺季特产店的农产品也能賣出好价钱,收入根本不用愁。”
彭隆村说从每年的4月上旬青梅就陆续开始采摘,彭隆村的青梅上市时间相对迟一些,但是他和老乡们一点也不担心销售,因为陆河的青梅市场总体供不应求,价格也是喜人。“普宁青梅需求量特别大,他们也种青梅,价位上他们的青梅就不如我们的收购价高,他们的收购价如果是1块2,那我们陆河这边的收购价一定是1块5以上。”
原来,青梅由于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且开花期很早,在春寒之地往往花而不实,因此在全国而言分布不广。陆河县气候环境是最适宜梅的生长。“这两年除了我们村民自己扎堆种青梅,还有不少游客扎堆来到我们村赏梅,游客多的时候,我们的青梅、农产品都供不应求。”
而为了把青梅品牌做起来,陆河县做了不少努力。特别在今年,陆河县青梅产业园成功入选广东省2019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候选名单,由此陆河“一带两心三区”的青梅产业格局图徐徐展开。
“一带”即青梅休闲旅游观光带,通过挖掘青梅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集青梅种植、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促进青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心”即青梅科技创新中心和青梅加工物流中心,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产学研合作,建设青梅加工物流中心和青梅加工厂,做大青梅深加工,提高陸河青梅经济效益;“三区”即三个超万亩的陆河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通过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引进优质种苗,改造老化果树,打造标准化果园。
宽阔的沥青路、生态停车场、整洁的外立面,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不断的惊喜。而这变化带来的喜悦,也映在螺洞村民们的脸上。
三年前,位于深山中的螺洞村共有500多间危旧土坯房,垃圾、蚊子、苍蝇随处可见;全村70%的人口外出,剩下的常住人口不足500人。当时的螺洞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空壳化的命运,也被列入了广东省级贫困村。经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螺洞村的面貌发展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如今,螺洞村吸引了超过140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村里已建有1间人文客栈、12家农家乐和9间民宿,特产店、农副产品销售等旅游辐射带动行业遍地开花。
转变发展思维的螺洞村则成立了由全体村民参股的旅游股份公司,推动“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民”三变改革,全村筹集600多万元作为旅游开发的启动资金,其中党员出资156万元;外出乡贤出资300多万元。
经过三年的努力,螺洞村旅游产业、光伏发电、养蜂产业从无到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纷至沓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每年3500多元,到2018年的10000多元,几十户贫困户于2017年提早脱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拓宽“旅游+”的发展模式,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全村收入从原来全年不足300万元,跃升到2018年的800多万元。
然而,在螺洞村的工作推进过程中,起初也不少村民对于补偿机制、土地权属等问题心存顾虑,同时受传承守护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参与性不高,而这也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最大的难点。
“在征求村民意见时,大家都认为整治环境是好事,但也有人担心,把地拿出去,以后就不是自己的了。道路两旁废旧房屋有十多间,涉及多户人家,虽早已不住人,但土地使用权还是村民的,村民也希望有个凭证。”
对此,陆河县村委干部加大走访宣传,就村民担心的土地补偿机制和土地权属问题,都一一回应民意,明确了牛栏、猪舍、危房拆除后,土地的使用权仍归属原户主,由镇、村开具相关证明或权属凭证,如果村里将来搞村企事业、旅游开发等,这个证明还可以作为村民入股的凭证。
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最后几间废旧房也顺利拆除。几个月后,旅游公司相中了这块地方,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原本只是想整治‘脏乱差,提升人居环境,没想到还引得旅游公司进驻,带动村民增收。”螺洞村的村民们说,一切皆在意料之外。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力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陆河大地铺展。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