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英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妇科 (广东 深圳 518103)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分析中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力评估分析的作用。方法:本次85例研究对象都是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其中32例行剖宫产术,53例阴道分娩,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力评估,分析两组产妇盆底功能。结果:阴道分娩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膀胱颈角度(Valsalva)、膀胱颈角度(静息)高于剖宫产的产妇,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的持续收缩力、最大收缩力低于剖宫产的产妇,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都会改变膀胱颈位置和盆底肌收缩力,但是阴道分娩比剖宫产的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更高,可以通过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力评估再准确判断。
妊娠是女性正常的生理阶段,分娩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盆底位置和盆底解剖功能变化,还容易诱发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产后的恢复,并给生活和健康带来影响[1]。目前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术,两种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有着一定差异性,为了明确具体的影响,本院引入盆底肌力评估和盆底超声检查并展开深入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从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中筛选85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32例行剖宫产术,53例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年龄区间21~38岁,平均(27.59±4.25)岁,其中经产妇13例、初产妇19例;阴道分娩组:年龄区间23~37岁,平均(27.47±4.18)岁,其中经产妇21例、初产妇32例。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盆底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 Voluson E8超声诊断仪,三维容积探头型号为RAB4-8-D型和RIC5-9D型,探头频率为4.0~8.0MHz;检查中呈截石体位,排空膀胱,将耦合剂涂抹在探头上,并包裹上保鲜膜,将探头放在两阴唇中间,紧贴阴道前壁缓慢地推入膀胱颈口,将探头倾斜、旋转以获得清晰的尿道、膀胱颈至耻骨联合的影像;把探头对准尿道外口正下方,通过冠状切面、矢状切面,获得清晰的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耻骨联合图像,测量膀胱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并在Valsalva动作和静息状态下观察膀胱颈角度。
1.2.2 盆底肌力评估。仪器为加拿大MyoTracPro型生物刺激反馈仪,评估中使用该仪器的Glazer盆底功能评估程序,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图描记,Ⅱ类肌最大收缩力度用5次快速收缩的均值来表现,Ⅰ类肌持续收缩力度用10s持续收缩描记来表现,将检测结果做好记录。
统计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产妇的盆底超声检查结果以及盆底肌力评估结果。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包括: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膀胱颈角度(Valsalva)、膀胱颈角度(静息);盆底肌力评估指标包括:持续收缩力、最大收缩力。
采用SPSS23.0软件整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
行剖宫产术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膀胱颈角度(Valsalva)、膀胱颈角度(静息)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的产妇,两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超声检查结果(±s)
表1. 对比不同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超声检查结果(±s)
分娩方式 例数 膀胱颈移动度(mm) 膀胱旋转角度(°) 膀胱颈角度(Valsalva)(°) 膀胱颈角度(静息)(°)剖宫产术 32 30.25±4.43 29.72±13.49 145.76±23.61 116.21±10.38阴道分娩 53 32.53±5.24 35.47±12.36 156.35±22.28 121.03±10.58 t 2.056 2.008 2.076 2.049 P 0.043 0.048 0.041 0.044
行剖宫产术产妇的持续收缩力和最大收缩力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产妇,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不同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估结果(±s,μV)
表2. 对比不同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估结果(±s,μV)
分娩方式 例数 持续收缩力 最大收缩力剖宫产术 32 25.36±8.42 47.04±20.53阴道分娩 53 21.73±7.38 37.35±12.09 t 2.083 2.743 P 0.040 0.008
临床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生,与盆腔手术、阴道分娩、绝经、年龄等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分娩是独立危险因素[2]。因为在分娩过程中会产生隐性损伤,包括盆底神经、盆底支持组织及支配肌肉损伤,会让阴道壁松弛、膀胱颈活动过度,降低韧带的张力,也就诱发了盆底功能障碍[3]。
盆底超声检查有着实时性、结果客观、操作简单、无创伤等特点,通过多切面可获得清晰的图像,还能动态观察膀胱颈下移度、膀胱颈角度、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之间的关系,能更准确的评估盆底功能[4]。而盆底肌力评估,能通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来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因为盆底肌肉保持正常的收缩力,能避免盆腔器官移位,如果收缩力降低,易诱发盆底器官脱落、压力性尿失禁等[5]。
本次研究中,所有产妇盆底超声检查结果表明,阴道分娩的产妇比剖宫产的产妇有着更高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膀胱颈角度(Valsalva)、膀胱颈角度(静息),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说,阴道分娩后盆底膀胱颈状态有更大的改变,也表明对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更大,降低了括约肌功能,而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盆底功能[6]。本次研究中,所有产妇经过盆底肌力评估结果表明,阴道分娩产妇比剖宫产的产妇有着较低的持续收缩力和最大收缩力,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两种分娩方式都损伤了Ⅰ类和Ⅱ类盆底肌,相比较来说阴道分娩的损伤更为严重,这是因为阴道分娩时,盆底肌纤维萎缩,让其长时间处在疲劳状态无法放松,也就降低了会阴的收缩肌力[7];同时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受损,影响了神经传导,降低了控尿机制,因此更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9]。
综上所述,不同分娩方式都会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通过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力评估能合理判断盆底组织解剖学上的改变,为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