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珍,赵耀东,元永金,张国晓,薛 妍,马雪娇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由于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损伤,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侧或正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及下肢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神经综合征[1]。针刺在临床治疗本病时因其简、便、验、纯“绿色”的特点而越来越深受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亲睐[2]。“温通针法”“金鸡啄米法”是全国著名针灸专家、“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的特色家传针刺手法。笔者导师作为郑老的弟子长期以来运用“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在临床上治疗LDH每获良效。2016年10月—2018年2月,笔者采用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60例来自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及宋氏正骨科收治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20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9 d,最长1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标准。①有腰部慢性劳损史。②腰痛伴坐骨神经痛。③X线平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CT或MRT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④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⑤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⑥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寒湿型痹证的标准。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寒湿证;③近1个月内未服用各类抗炎止疼药及采用其他治疗方式;④年龄18~70岁;⑤同意参加本次试验,能坚持至少1个月针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其他腰部疾病者;③接受过其他影响疗效的治疗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精神异常者;⑤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⑥CT或MRI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巨大,疼痛剧烈,已经无法站立、行走,具有明显手术指征者。
治疗组给予温通针法合金鸡啄米法针刺治疗。主穴:腰部两侧的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配穴:寒湿型,配腰阳关、委中、承山。操作方法:针刺部位皮肤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常规消毒,选用华成牌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 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商品编号1110403244)。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针尖方向从背俞穴透向夹脊穴,针刺入穴内35~40 mm;候气至,左手加重力量,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下沉紧后,针尖拉着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此时押手可明显感觉到经气冲动,每穴操作60 s[5];然后在0.1寸深的范围内,做快速而连续地重插轻提动作3~5次,使感应向远处传导;留针30 min;然后慢慢将针拔去,按压针孔[6]。配穴直刺进针35~40 mm,得气后行虚补实泻针法。1 d 1次,留针30 min。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主穴及配穴均同治疗组。操作方法:将刺部位皮肤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左手按压穴位,右手持针,针尖方向从背俞穴透向夹脊穴,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候气至,用平补平泻法,施以均匀的捻转,每穴操作60 s,留针30 min。配穴直刺进针35~40 mm,得气后行虚补实泻针法。1 d 1次,留针30 min,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2个疗程。
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从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膀胱功能4方面进行评观察,得分越低病情越重。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腰腿痛能够明显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原日常工作和生活。显效: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50°以上,一般腰部功能尚可,不影响常工作和生活。有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得以改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8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JOA量表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本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痛”“腰腿痛”“痹证”等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腰部疼痛、活动障碍,下肢疼痛麻木等为主。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感受风、寒、湿邪,长期慢性劳损、跌扑损伤;或素体肝肾不足等,以致经脉气血凝滞,闭阻经脉,不通则痛;或腰府失养,不荣则痛。其病变的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笔者导师运用郑魁山教授的特色家传针刺手法——温通针法、金鸡啄米法,在临床上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而且在提高JOA评分方面,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也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综合分析如下。
从经络上来看,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经脉主要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因为督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并于脊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夹脊抵腰中”“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又《素问·热论篇》中谓膀胱“巨阳,为诸阳之属,其脉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也”。《血证论》称膀胱“太阳经,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膀胱经为太阳,阳气已盛,又和“阳脉之海”督脉并行于背,二脉阳气相资[7]。两经在循行过程中均直接经过腰部,故临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选膀胱经腧穴,意在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疏经通络。
从穴位上来说,所选腰部8个穴位,其针刺效应能直达病变部位,属局部选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气海俞在《太平圣惠方》记载为“理腰痛,痔痛”。《针灸大成》亦云:“主腰痛,痔漏。”大肠俞在《针灸大成》云:“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医宗金鉴》亦云:“主治腰脊疼痛。”关元俞在《针灸大成》载有:“主风劳腰痛……”小肠俞在《针灸学》载有“……主治腰痛……”因而,针刺以上穴位能起到调和气血、疏达经脉、通利关节、通络止痛之效[8-9]。
从针刺方法来讲,由于本病的发生肝肾亏虚是内在基础,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在条件。由于脏腑虚衰,正气不足,且卫阳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侵袭腰部,寒邪阻遏阳气,湿邪重浊黏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腰部冷痛沉着。因而选用郑魁山教授的特色家传针刺手法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通过温通针法的两次捻转补法和一次提插补法,“温”可温补气血,滋养肝肾,补益正气,温寒化湿;“通”可调气和血,舒筋通络,化瘀止痛。寒湿为阴邪,久留不去可损伤阳气,阳气温煦作用失司,虚寒内生,“金鸡啄米法”以催经气速至为特点,联合“温通针法”既在最大范围内调整了腰部气血,疏通了经络,振奋了阳气,又能很好地针对其发病条件-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可谓功专力宏。与常规针刺比较无疑是一种增加局部区域的针感,增强操作量效的方法,能使人体经络经气能够迅速抵达病处,所谓“气速则效速”,故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症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不仅在临床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常规针刺,而且在升高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JOA评分方面与常规针刺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而显示出治疗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有效性与独特性。
从现代研究来看,针刺膀胱经穴可以对窦椎神经及脊神经受累节段产生相应刺激[10],促进脑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镇痛目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1],改善血液循环及代谢水平,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其疗效肯定,效果独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