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江婷婷 见习记者 / 王霁雯
“想打开局面,只有和村民交心,想让大家认可,只能带头苦干。”杨子建打定主意: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倒计时173天;
驻村已17个月;
全村贫困户还剩16户35人……
面对记者,平塘县克度镇金山村第一书记杨子建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一连串的数字。
杨子建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职工,经单位选派,2018年3月13日到金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杨子建走家串户,踏遍村里的角角落落、山上的沟沟坎坎。
“想打开局面,只有和村民交心,想让大家认可,只能带头苦干。”杨子建打定主意: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金山村属于国家级三类贫困村,杨子建去时,全村858户人家,贫困户224户929人,如今已减至16户35人,贫困发生率由2.35%降至0.93%,今年计划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7月16日晚8点,金山村。
幽幽小道上能听见清晰的蛐蛐鸣叫,还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杨子建还要赶往贫困户家张贴“贫困户帮扶明白卡”。
“咚咚咚……”
计划走访张贴的第一户秦治平家,多次敲门却无人回应,杨子建并未就此离开,他之前嘱咐过隔壁住户家要重置电线,得去看看电线的连接情况。进屋后,他仔细打量每根电线,临走前还不忘看一眼屋里的窗户会不会漏风。
刚从屋里出来,远远便听到一声亲切的呼唤:“杨书记你来了!”
说话的正是秦治平。危房改造后,70多岁的秦治平老人,如今也住上明亮开阔的新房子,屋里还整齐地摆放着杨子建帮助添置的厨房用品、衣柜和床。
看过家里情况后,杨子建拿出“贫困户帮扶明白卡”,向秦治平逐项解释:“这上面有你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住房情况、收入情况、主要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联系方式,你看看符不符合?”
“对头对头。”秦治平连连点头,“多亏了你帮我儿子办理残疾证,我们看病就省了很多钱,现在家里有什么困难,我总是第一个就想到你。”
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不仅体现在“贫困户帮扶明白卡”上,也记录在杨子建的驻村日记本里。“村里的事千头万绪,我担心忙起来遗漏了群众的诉求,就坚持把群众需要解决的事情写在本子上,睡前思、晨起看、白天办,时时提醒马上办、尽快办。”
“动员李昌开家拆鸡圈”“李孝云家漏风漏电,想办法解决”“22户贫困户的合医卡号要汇总”……
在杨子建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5本这样厚厚的驻村日记,一年多的时间,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近70万字。
“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里,才能担起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杨子建说。
金山村落翁组是一个纯布依族村寨,有97户407人,贫困户24户89人,是村里贫困人口最多的村民组。
前不久,杨子建走访落翁组时,恰逢一辆载满游客的大巴车驶入,他赶忙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在他看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刻,旅游大巴的到来标志着落翁组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实现了“起跳”。
杨子建(左)在为村民秦治平讲解“贫困户帮扶明白卡”。
杨子建清晰地记得,初到落翁时,他心里着实咯噔一下:基础怎么这么差?房屋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垃圾四处堆放……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特别严重,群众满意度低。
怎么改善现状,降低贫困发生率?思来想去,杨子建决定与村支“两委”一道,组织村民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打造乡村旅游布依古寨过程中,杨子建与金山村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给足了“智”,把落翁组按照民俗区、稻作区、园作区三个功能分区,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点、进寨通组路为轴、民俗旅游和农耕旅游为线,进行“一点一轴两线”总体规划,按照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立面美化、乡愁文化的“四化”部署,门要清、沟要掏、草要割、路要扫的“四要”要求,以及不乱筑水泥、不乱砍树木、不乱拆房子的“三不乱”原则来管理。
铺石板路、围竹栏、建龙门和建篝火晚会广场,经过大半年整治,落翁组寨容寨貌得到很大提升,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体验”的扶贫模式。
村民杨光彬说:“杨书记不管刮风下雨,基本上每天都要来指导,现在村民们都尝到了旅游发展的‘甜头’。”目前,落瓮组已接待旅游团队近50批,创收12万余元,今年接待游客2000人次,旅游收入有望实现20万元。
接下来的发展中,杨子建谋划着一盘更大的棋。依托落翁组完整而浓郁的布依族文化民俗、坚实的人居环境整治基础,拟打造一个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个布依族农耕文化展示馆,建全完善主题性旅游接待攻略,塑造“中国天眼研学+乡村民俗旅游”精品旅游线路的品牌形象。
“有杨书记这样用心为民的干部,我们感觉非常温暖,增强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村民付文兴通过微信向杨子建表达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2018年5月,刚驻村两个月的杨子建,了解到付文兴的200亩武昌桃销售困难后,通过单位购买和宣传协调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大家的事情,这么晚了你们还一家一户来动员,我马上签!”贫困户付朝龙看着深夜还在入户的杨子建和村里的网格员,爽快地签下了2.6亩的土地租赁协议书。
今年2 月,乡村的夜晚格外寒冷,杨子建和网格员连续3天入户动员,终于完成了33户60亩的土地租赁工作,为鼎力科技公司的入驻“筑好了巢”。
“我们书记和村支‘两委’一起洽谈、一起入户、一起测亩,引进的鼎力科技公司可以带动30户198人和19户贫困户增加收入,每年的务工收入就有20万元以上。”提及杨子建,金山村村支书吴帮学总是亲切称呼“我们书记”。
“杨书记一来就直接扎进村里,上街和村民聊家长里短,下田问村民庄稼收成,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工作中即便是遭到村民的不理解,他也仍在坚持。”谈起杨子建,金山村网格员黄芃眼里泛起盈盈泪光。
金山村碗厂组村民杨家林说:“我们都习惯了杨书记在的日子了,真的不想他走呢。”
“此地甚暖,照我前行。”杨子建在自己的第五本驻村日记上写下了这样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