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贵琴,吴文斌,公维军,曹 瑾,杨 珽
(1.河西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3.河西学院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在教育部2018 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同时也提出“‘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高效服务于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金融市场学》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和混合学习理念,以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金融APP 为载体,进行了《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实践。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大量新型互联网产品的涌现,丰富了当前金融市场的产品种类,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传统资金融通中对间接金融的依赖性,扩大了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同时,新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了金融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引导金融交易定价的市场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和价值创造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传统金融模式下参与和服务的“小众化”演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普及化”,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实现资金融通、获取金融服务。可见,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在产品种类、融资方式、参与主体、价值创造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创新很快,而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很多金融实践发展新经验、新变化没能及时纳入教材。所以,主要依赖于课本和教材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市场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有着理论性、抽象性、实践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加之传统的灌输式、重理论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目前很多高校对理论课程安排较为充分,但是对实践课程安排比较缺乏,或者虽有安排但是不合理。比如有些学校是先安排理论课,在后面的学期安排实践课,这样会导致前期理论学习时没有鲜活的素材,而在实践进行时学生早都忘了理论的情形,难以形成“学中用,用中学”的融合共促效应;有些学校是集中安排金融专业综合实训,而金融专业包含有关银行、证券、保险等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要求对金融市场活动相关实践的实训能够深入、全面、具体。实践课程的缺乏和不合理安排,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目前,很多学校《金融市场学》教学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为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参与度不高。虽然近年有很多结合互联网的新教学模式被引入教学,比如慕课、翻转教学、雨课堂、微课等,但是大部分课程都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方式融入课堂形成有效使用,依然采用传统手段[2]。另外,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多是“搬运式”的简单使用,即将其在互联网上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总结整合后,在课堂上通过PPT、视频播放等简单形式展示给学生,而围绕知识点、问题或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挖掘式”的深度学习很少。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 后甚至00 后,是在互联网“浸染”下长大的一代,接触的各方面信息多、新、杂,喜欢有趣的学习内容、便捷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俨然已经不适应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在1976 年提出的,是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相对的概念,其要义是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高级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等特征[3]。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整理与系统建构,以便利用各种情景构建学科知识系统,并实现知识的模型化重整,在课堂评价上更关注在“良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发展“劣构”问题的解决能力[4]。研究还发现,计算机辅助下的学习环境更适合深度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全面提高[5]。深度学习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带有更多的学习目的,浅层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带有非学习目的使用互联网[6]。
线上课堂是“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线下课堂是传统的固定在教室里借助黑板和粉笔及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模式。线上课堂最早始于美国,在我国大概2010 年前后兴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各具优缺点,线上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时间、地点上不受限制,且内容丰富、形象,更加富有趣味性,具有选择优势和整合优势等优点,缺点是“网络不能代替课堂充满论辩的激情,屏幕永远刷不出纸张留下的学生笔记”[7]。相比较而言,线下课堂具有教学双方亲临教育情景,教育情感和教育情绪相互感染,课堂效果更加生动等优点。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南国农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的主导理论,应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8]。
当今的大学生,早都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悍,WIFI 等网络技术的连接越来越普及且便捷,手机里的APP 应用及优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以手机APP 为载体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实践。《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适宜于引入证券交易类APP,需要展现主要金融市场行情、常见金融产品交易、专业的市场分析、国家最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等内容,具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等特点。常见金融APP 中比较适用的有东方财富APP、大智慧APP,以及一些证券公司的交易APP,如国泰君安君弘、广发证券易淘金等。本次教学改革考虑到多数学生曾参加过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举行的模拟炒股大赛,对国泰君安君弘APP 比较熟练,所以选用此APP。
本次《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着重在理论教学之外打开一个以模拟交易为主的“开放实验室”。首先,学生在国泰君安君弘APP 平台“模拟比赛”模块领取100 万模拟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始模拟实盘买卖,之后,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所买产品的价格、涨跌和盈亏情况。学习不止于此,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关注宏微观资讯、跟踪金融市场行情、观察市场技术指标、研读行业分析报告、查阅公司财务报告,然后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金融产品价格变化规律和原因。
下面以进行股票模拟买卖为例,要求学生观测该股票不同周期的趋势线、K 线、MA 线等线图形态,以KDJ、RSI 等技术指标,阅读公司的研究报告和财务报告,结合市场数据、宏微观资讯,利用股票专业知识去分析该股票的价格波动规律和未来趋势。这些学习内容主要在APP 平台的“资讯”模块下的“图解财报”、“研报”、“君弘资讯”,以及“行情”模块下的“决策功能”(如图1 所示)。同时,学生可以在“君弘学堂”学习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基础知识及理财知识,在“视频直播”中学习市场解读、投资策略等方面的视频课程。在“行情”模块中,“数据内容”下的“宏观指标”和“市场数据”也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这些内容主要以数据、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如图1 所示),而且难易程度适合于本科学生这样的初学者;“决策功能”中的内容主要是近期市场整体数据或者个股的指标数据,是学生观察和跟踪市场的重要学习资料。所以,这几个模块是要求学生必须关注并阅读的,属“必学模块”,平台的其他模块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但是鉴于学生的理论基础有限,本课程不做要求,属“非必学模块”。
图1 国泰君安君弘APP 的学生“必学模块”
与网站、电视等获取信息的途径相比,金融APP 平台集中行业信息、专业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为学习者节约整合信息的时间等优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感知,以及对行业的认知程度和敏感性。
(1)引导学生下载金融APP,领取100 万模拟资金
学期开学第一周,引导学生下载金融APP,给学生示范基本操作,介绍APP 主要模块、金融产品、交易方法,要求学生在稍作熟悉之后开始模拟交易,并说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规则。
(2)统计金融资产总额,选定学生进行发言汇报
从第四周开始(第t 周),周五下午3:00 收盘后对所有学生的模拟资产总额进行统计排名并选出2-3 名学生,在第t+2 周的第一节课前30-50 分钟就其近期买卖金融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变化等做发言汇报。这个环节是此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发言汇报要求学生对如何选择金融产品、产品价格波动规律、价格波动原因三方面即“事前研究筛选、事中跟踪关注、事后总结推理”做实质性汇报,要做好这三阶段汇报总结,学生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持续、专注、深度学习。
发言汇报实际上是以“劣构”问题为驱动,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将课本知识、课外资料、市场信息充分融会贯通,应用专业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的深度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及预测能力和理财技能。汇报后,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关内容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知识点展开讨论,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或深入,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辩证思考和理解吸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理论→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汇报→讨论、思考→吸收”的渐进深入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金融APP 的《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步骤
(3)对模拟操作的考核
对模拟操作的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上述发言汇报部分;二是期中的某一行业研究报告;三是期末时模拟资产总额。这三部分在该门课程总成绩中共占比45%(如表1 所示)。考核中对发言汇报部分设定较高比例,主要为了督促学生做充分的准备。期中考试的形式为写作一篇某行业研究报告,这是基于对金融专业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设定适中的比例,由教师进行批阅。对模拟资产总额的考核设定较低的比例,主要原因是一学期大概3-4 个月,操作结果仅是一个短期的结果,不能反映一个人长期、综合的操作能力。
表1 《金融市场学》课程评价标准构成
(4)鼓励学生参与实盘买卖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练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金融产品的交易方式、风险特点、收益概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风险偏好参与金融产品实盘买卖。建议学生从低风险金融产品投资开始,比如余额宝、债券等,在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风险承受能力之后,可以进行股票、基金等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交易。实盘买卖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风险并树立风险意识,更好地巩固金融市场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积累理财实践经验。
在对2015 级、2016 级经济学金融方向的学生引入金融APP 上课之后,通过问卷星方式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8 份,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发现,引入APP 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时间、操作技能都有明显提升或促进,有将近80%的学生这几方面的变化是“显著增加”或“略微增加”,只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或“减少”(如表2所示)。其次,对“引入APP 主要改善了什么?”进行调查发现,有48.72%的学生认为主要改善了“学习兴趣”,33.34%的学生认为改善了“学习深度”,其他认为改善了“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没有学生认为“啥都没有改变”(如表3 所示)。此外,也调查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满意度,70%以上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上课形式、考评形式“很满意”,其他为“一般满意”,没有“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如表4 所示)。最后,还调查了学生对此门课程教学的建议,有74.3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需要由多理论向偏应用型转变”,有23.08%的认为“教学时间分配上,分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发言时间”,有2.56%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如表5所示)。
表2 引入APP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表3 引入APP 的主要改善情况
表4 学生对课程教授形式的满意度
表5 对该门课程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学内容的重构
本次教学改革以金融APP 为载体,学生可以方便地关注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子市场实时行情,阅读行业研报、财务报表等资讯,并将较大的金融市场创新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为传统内容注入了紧跟时代的“新鲜血液”。另外,学生以解决“劣构”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也是对传统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升华。
(2)教育理念的转变
这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以“解决问题、习得技能”为驱动,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并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质量提高中的关键作用。
(3)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经常是老师在演“独角戏”。改革之后,注重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渠道、有动力、有意愿参与到“戏”中,形成了教师-课堂、学生-平台的双支点模式。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学习,而且闲碎、小块时间也可以随时学习,符合当今“碎片化”学习时代的特点。
(4)考核方式的转变
从传统的“平时考核(考勤、作业)+期中论文+期末试卷”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表现(考勤)+发言汇报+期中写作(行业分析报告)+资产总额+期末试卷”五位一体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考核,包括操作的反思汇报、模拟操作业绩、研报写作等方面,形成对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监督(如表1 所示)。
此次《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操作引导、汇报讨论,而实践操作的事情几乎都由学生课外自行进行,这就存在如何有效监控学生课外学习行为的问题。目前所实施的“汇报展示+研报写作+操作业绩”考核都是对学习结果的考评,而没有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总体依然尚未达到充分监督。所以,本课程教学改革未来最重要的是创新监督机制,实现对学生课外、课下学习的有效监控和督促。
相关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高校招聘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应届毕业生,求学期间由于时间和财力的约束使实践操作练习有限,入职之后依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实践教学培训,加之工作任务繁重、自身对实践操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等原因,实践技能水平没有大幅提升。如果教师自身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不足,那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然会有不透彻、不精准、不深入的情况。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任课教师和学校两方共同努力去克服。学校方面,应该鼓励教师多出去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交流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个人方面,应花一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进行金融产品买卖实践,并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教学做充足的知识储备。
针对2015 级、2016 级学生的《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有一些不周到、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是在原先共48 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新增课时,所以在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分配给学生汇报展示的课时实际上相对偏少,这一点在调查问卷中也反映了出来。另外,有很多学生依然认为“教学内容重理论,应该向偏应用继续转型”。对于这两个问题有如下设想:一是增加总课时,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练习时间的充裕;二是进行理论教学的改革,可以将知识点细化、分类,不同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引入方法和讲解方法,比如原先由教师讲故事式地引入知识点,现在可以是学生在操作应用中“邂逅”,然后教师“趁机”讲解,提高理论教学效率。总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摸索、尝试,进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