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严谨的模式化教学方式
——谈德国艺术教育对我国当代实验艺术教育的启示

2019-10-17 08:17
艺术设计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米纳教学方式实验

武 军

在我国,实验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非常重视通过合适的艺术语言与方式对艺术的观念与思想进行表现和传达。实验艺术教育是随着我国实验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实验艺术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加,而进入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新兴学科与专业。

本世纪初,实验艺术教育逐渐进入中国的美术院校,既承袭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探索发展的脉络,也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标志了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与成果①。实验艺术尽管起源于西方,但中国的实验艺术教育必须坚持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前提,因为中国的实验艺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背景,主题思想的表达要具有中华民族的禀赋、特点和精神,其审美要能够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其作品须具有正能量及艺术感染力,只有如此,才能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并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

“实验艺术”曾经作为西方艺术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如今,已被视为国际艺术多元化形态的一种普遍性存在,并纳入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系统之中。而在我国,由于该学科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且完备的教学体系,因此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普遍不高。尽管经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执着探索和辛勤努力,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但整体来看,仍处于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

一、中国实验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验艺术进入教育体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应时而生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当代艺术反应迅速、响应强烈,从最初的单纯崇拜并刻意模仿西方当代艺术,到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再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家显然走在了艺术教育者的前面。中国当代实验艺术教育的局部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是全中国实验艺术教学的开端—中国美术学院设立综合绘画系。自此之后,实验艺术教育陆续出现在中国的专业美术院校:2002年,天津美术学院创办现代艺术学院,后更名为新媒体艺术学院,2014年再次更名为实验艺术学院,内部的系、部也相应有所调整;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筹办实验艺术系,2005年从基础班开始招生,2007年正式成立实验艺术系,2014年更名为实验艺术学院;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对原有的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展系进行全面整合,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2010年,四川美术学院成立新媒体艺术系;2011年,广州美术学院成立实验艺术系;2016年,鲁迅美术学院成立当代艺术系;2016年,西安美术学院招收实验艺术专业学生……②由此可见,中国实验艺术教育的迅速成长。

实验艺术教育进入中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改变了原来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辟了更加多元化的专业空间,不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对实验艺术的多个领域进行了教学上的探索,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一些院校在创办专业之初经验不足且存有“赶时髦”增设专业的倾向,学科专业名称叫法不规范或变更比较频繁,如“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综合绘画”“综合艺术”“自由绘画”“自由艺术”等,虽然名称五花八门,但专业内涵发展明显底蕴不足。再有,因实验艺术专业2014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批准,除个别院校外,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且完备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普遍不高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另外,实验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艺术方法上更加强调理性与学术储备的重要性,强调理性验证的科学依据,但中国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在实验艺术教学中多偏重于实践,而理论教学与研究较少,没有充分体现出实验艺术重观念表达、重知识结构、重社会调研的艺术特点。教学成果往往偏重形式表达,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千篇一律,思想内涵也不够深刻。这些都是中国当前实验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德国艺术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的当代艺术深受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德国作为文化与艺术大国,在艺术方面的很多成就不仅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而纵观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教育,德国艺术教育的影子随处可见。1919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办的国立包豪斯,标志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开端,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现在,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模式就源自包豪斯的“Vorkurs”—初步课程,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们依然“朝圣”般地学习和研究“包豪斯”。德国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以及曾经任教于此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博伊斯在校期间推动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事件”,引发了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专家和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与研究。

当今的德国高等艺术教育经过不断改革与创新,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德国的各个高等艺术院校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教育方针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具体体现在德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研讨式教学及其评价方式等方面。

图1:《包豪斯壹百年》

图2:《致敬包豪斯100年》

图3:2019优秀作品展现场一

1、课程模式

德国各个艺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根据学校特点、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等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大多会开设以下六类课程:主题课(Project)、大学研讨课(Seminar)、专业课(Fachkurs)、工作坊课(Werkstattkurs)、工作室课(Workshop)和大学讲课(Vorlesung)。主题课:是主要课程,顾名思义,即围绕事先设定的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有时,针对某一主题课还会配套提供专门的大学研讨课、专业课和工作室课程,要求选择该主题课的学生必修。大学研讨课:即由导师提供课题给学生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在课堂进行集体讨论。专业课:主要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电脑软件、专业绘画等。工作坊课:在工作坊车间里进行实践操作,如木工坊、铁工坊等。工作室课:在摄影、影像、印刷等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操作。大学讲课:教授在大教室中授课,任何学生都可以参加,不用提前报名。德国艺术院校的课程模式虽然比较多样,但是以教授为核心的工作室制是高质量完成各类课程的基础,也是德国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

图4:2019优秀作品展现场二

图5:课程体系规划

图6:学生作品一

图7:学生作品二

就像德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一样,德国艺术教育的课程模式非常系统与严谨:比如大学研讨课是专业理论课程、大学讲课是拓展理论课程,它们主要解决专业理论研究与理论视野提升上的问题;专业课是专业技术课程、工作坊课是长学时的实践操作课程、工作室课是短学时的实践技术课程,它们主要解决技术、技法与实践操作上的问题;主题课是专业实践创作课程,教学结果是让学生努力完成接近完美的艺术作品,这是德国艺术院校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它要解决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它们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艺术人才的培养,就像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德国艺术院校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技术并行”的特点与优势。

在德国艺术院校,除现代高等教育的课堂集中授课形式外,传统的“师徒制”仍是艺术院校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只是教授取代了师傅,教授的独立工作室取代了作坊。以教授工作室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起源于注重技术传授的师徒制。但在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改良下,它更强调的是必须把设计理论教育和车间的手工操作结合起来的教育理念,这催生了现代高等教育中操作性学习与理论性研究双线并行、切实可靠的教学模式③。

2、研讨式教学

德语Seminar,音译为“泽米纳”,意译为大学研讨课,其核心涵义就是研究与讨论。“泽米纳”是由德国学者格斯纳于1737年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并引入到大学教学中的。1810年,在洪堡创办的、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将其发展为课程教学方式。当前,“泽米纳”依然是德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曾在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学习多年,对“泽米纳”这种既普通(对德国学生而言)又特别(对中国学生而言)的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这种研讨式教学归纳起来共有三个特点:

(1)选课模式。每学期期末,学校会将下个学期的所有课程公布出来,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或是书店购买的《课程目录》中查询,其中针对每门“泽米纳”会标明任课教师、课程题目、主要内容、对应学生(被要求必须选择该“泽米纳”的某专业学生或是因选择某门主题课而必须选择该“泽米纳”作为支撑课程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开课时间等。新学期开学初,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课,经审核通过后即可参加课程学习。

(2)教学过程。在每门“泽米纳”上课的第一天,导师会先讲述本课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并列出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1人或是2~3人组成小组选择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报告。最后,学生要在课堂上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都要就此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讨论,导师也会参与讨论、并给予关键性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扩展课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3)教学方式。

①独立研究:学生为了完成所选课题的研究报告,要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的讨论,通常情况下,图书馆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学习与研究场所。

②教授辅导:虽然集中授课固定为每周一次(2~4课时),但是导师会在课外提供个人辅导时间,学生可以预约并与教授共同探讨。

③严谨评价: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讨论时的答辩水准给予课程评价,而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新鲜、冷僻”的观点和内容往往会得到特别的肯定。

④持续研究:每位在艺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要选择一门“泽米纳”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申请毕业考试。换言之,所有学生在其学习阶段始终都有理论研究课程相伴,这对持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大有裨益。

德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泽米纳”教学方式,突显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教学优势与特点,许多崭新的艺术思想与观点的火花闪耀在“泽米纳”的课程之中。

三、德国艺术教育对中国实验艺术教育的启示

中国的实验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对绝大多数美术院校来说,至今仍处在探索与实践之中,亟待形成一套能得到普遍共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实验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此而言,德国的艺术教育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重视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中国高等专业美术教育,无论是美术学科还是设计学科,都有“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愿望。但从实际教学过程、课程模式和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多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而缺乏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教学。这导致多数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强于“动脑能力”,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思想与文化底蕴的匮乏,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1)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艺术类学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在手头功夫”已经得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因此对学生的培养更加重视技术与技法的学习和训练,尤其在本科阶段。尽管我们也强调创意,但创作思想与创意“从何而来”却常常被忽略。结果就是一些学生的作品往往成为技法的堆砌,因缺乏思想内涵而失去灵性。

(2)艺术理论教育人才匮乏。在当下的中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中,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逐渐从以本科生为主向硕士研究生为主过渡,但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则偏低,而且多数以实践创作型人才为主,具有较深厚艺术理论基础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3)艺术理论课程设置不足且质量不高。在多数中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中,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普遍不足,而以研究与讨论方式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就更是凤毛麟角。专业院系开设的几乎都是实践类课程,艺术理论课则大多由公共基础课教师担任,且都保持着“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欠佳。

鉴于以上原因,若想提升实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能否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是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达成度,就必须推进课堂革命。在进行实践类课程更新的同时,要加强专业理论类课程建设,并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建立起一种学生独立研究和师生探讨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

图8:学生作品三

图9:影像作品《Die Feste 节日》

图10:影像作品《视频碎片》

2、引入“泽米纳”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思辨的能力。

实验艺术是新兴的艺术形式,观念创作是其核心。艺术家对自我、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等等的思考与反思会直接影响其艺术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故其创作缺少文化性与思想内涵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家需要对艺术学、人文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进行学习与研究,拥有独立的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阶段就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德国艺术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大学讨论课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研究与思辨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将其引入我国的实验艺术教学体系将有助于实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国教育界对于“泽米纳”课程其实并不陌生,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在英国留学时接触到的“习明纳尔”教学方式其实就是“泽米纳”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正是由德国传入英国的。费孝通先生后来将这种教学方式带回国内,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还将这种教学方式用自己的译法翻译为“席明纳”,并给予风趣的解释: 席,即席地而坐,大家围成一圈; 明,即探明事理、明辨真理;纳,即广纳博采④。

当前,中国的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应该引入“泽米纳”,在各专业院系中开设本学科及专业的理论研究课,尤其是实验艺术等新兴的学科专业,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泽米纳”讨论课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努力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开展理论研究并广泛进行讨论成为很自然的事,从而提高学生研究与思辨的能力。

3、教学案例示范

源于德国包豪斯的基础教学作为中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的重要教育阶段,更应该设置“泽米纳”—专业理论教学研讨课。因为学生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初期,正是培养其主动研究与思考、提升其辨析能力的关键阶段,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意思维。在中国当前艺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阶段,设置专业理论研讨课可采用以下模式:

其一,是小班制。上课学生应在20-30人左右,不宜过多。

其二,是课时量与内容安排。每周集中研讨应为2~4课时,主要进行研究报告的宣读和讨论。研究报告应由学生在课下进行独立研究并完成,任课教师可以另设个人辅导时间,指导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其三,是课题式教学模式。在一个大的研究课题下分设多个子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究,比如大课题是“现当代艺术研究”,子课题就可以设置为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新表现主义、新具象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其四,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课程初期任课教师应该积极介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展开独立研究,并在其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应成为主角、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大家展开讨论,任课教师可以成为配角,最后再总结指正。

最后,是教学评价。研讨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发现与思考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讨论)和最终结果(研究报告)才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以上范例充分借鉴了德国“泽米纳”研讨课的教学优势,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选题并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为其艺术创作夯实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和其他艺术技能与技法的学习和训练课程构建为一套有机的教学体系,如此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研究的真正统一。

结语:鉴于德国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以及我国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中国的实验艺术教育应当建立起一套系统、严谨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泽米纳”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并使之有效地转化为实验艺术创造的推动力。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艺术教育之路。

猜你喜欢
米纳教学方式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陶尔米纳小剧场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