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丫山模式

2019-10-17 06:18
中国畜牧业 2019年18期
关键词:旅游

雨儿滴沥着,溪水流淌着,鸟儿歌唱着,栈道蜿蜒着,

乡村静谧着,田间嫩绿着,农家安逸着,传承继续着,

故事演绎着,丫山美丽着,游客畅游着,回来期盼着……

丫山景区,赣南有女初长成。丫山十一年的摸索、实干与发展,不仅验证了中国旅游从观光旅游1.0不断转型升级为健康旅居4.0的发展方向,而且是助推国家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过程。

丫山实践,章江源头,知行合一。丫山沉淀下来的点点滴滴,不仅是检验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关于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正确性的实践指标,而且是引领未来赣南乃至中国乡村振兴的一盏明灯。

积水成潭,烁石成金。以唐向阳为代表的丫山人,通过默默探索积累下来的落地开花的丫山经验,不知不觉中开始被旅游业界称为赣南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的“丫山模式”。

总结概述提炼“丫山模式”,不仅将为丫山下一个十年提供理论指引,而且将为赣南大地乃至全省和全国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提供鲜活启示和落地参考。

一、红梅绽放:“丫山模式”的前世今生

丫山地处赣南,章江源头,大余城北,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大余,古称南安,位于赣水西源、庾岭北麓,赣、粤、湘三省交会处,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是江西省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江西生态文明十佳示范县。

近年来,大余县以“丝路明珠、生态大余”为定位,提出打造旅游名县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着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积极推进赣粤湘“三省九县旅游联盟”,配套出台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竭力将大余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大余章源公司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方针及“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抓未来发展先机”的理念,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乡亲结利益、幸福一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绿色生态与共享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脱贫致富与文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丫山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盛赞丫山是中国乡村版“迪士尼”。央视《新闻联播》曾专题播放大龙村乡村旅游,《中国旅游报》曾头版头条报道丫山旅游扶贫做法。

江西省委书记刘奇盛赞丫山是宜居之地。他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重要要求,让乡村旅游成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

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则在该市旅发大会上强调,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赣州发展的新引擎。

聚沙成塔,成在努力;集腋成裘,贵在坚持。历经10多年不断的坚持努力,丫山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居家养老示范基地、全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文化养生基地、江西省首家5A级乡村旅游点、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五星级汽车自驾营地。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庾岭深处绿丫山,红梅绽放香环宇。丫山成果可概括为四个子:改变乡村的样子;美化农家的房子;增加村民的票子;培养山区的孩子。丫山模式,一如星火燎原般从赣南大地出发,助力全国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龚秀斌(左)与江西省大余县丫山风景区董事长唐英斌(右)

二、知行合一:丫山的十个“一”的成功做法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作为“阳明心学”“六祖禅宗”和“周程理学”三大文化交汇地,当年的南安府治大余曾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繁荣盛景。

往事越千年。丫山见证了大余发展的历史风云。近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作为地处五岭腹地和章江源头的丫山,却是赣南大地最早开展乡村旅游标杆式建设的一个试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丫山紧扣“生态丫山·幸福老家”主题,紧密配合大余县开展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发展的旅游新格局,大胆创新,勇于开拓,通过艰苦卓绝的坚守与持续有效的推进,终于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功将当地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流金淌银的金山银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实地调研、集中专访和比较研究,丫山在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竟然有十个“一”成功做法,值得赣南、全省乃至全国学习。

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丫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丫山规划建设之初到现在,就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主题。自然是最丰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但前提是要顺应自然地保护性开发,否则不合乎自然规律、无度地开发,不仅破坏了自然,也浪费了自然给人们的财富,那就成了真正的败家子。天地垂象,四时不语,自然就是最好的策划师、规划师,丫山的规划和建设就顺着丫山自然的“性子”来,坚持不填塘、不推山、不砍树、不拆房“四不”原则,景区铺设的木塑道,都是沿山而铺,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树让路,遇田搭路;因土耕田、因物呈景,山上搭建的木屋群,都是用钢架支在空中,房子搭在林中,树长在屋中。游客躺在屋中,深吸天然大氧吧,与树木说话,听小鸟歌唱。

二是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是让美好生活腾飞的双翼。正如深圳候鸟院点评赣州当前机遇时所说:康养指数和幸福指数会构成未来“健康中国”的两大根基,赣州正迎来发展旅居康养的新机遇。丫山地处北纬25度世界公认的黄金生态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2.6%,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佳境,四季分明的山水仙境,丫山堪称“客家原乡”。

在这里,食住行看听修养一应俱全:

食,在这里有以原生态种植、养殖为主要食材的生态美食和农家餐厅如鲜食材、花生油、山泉水、柴火灶……美食“新三无产品”理念融入其中:无污染、无添加、无科班。农家厨娘巧手烹制特色菜品,生态餐厅如大龙山生态酒店特色餐厅、龙山食府景观餐厅、凤园农家景观餐厅、九回头乡食街等。

住,这里有森林康养和健康新家如九成山舍、云海木屋、大龙山生态酒店养生客房、花海客栈农家小院、春秋舍竹海雅舍、茶田民宿茶园人家等。

行,世界最长、最美木塑栈道,新动力(丫山)越野基地……

看,雨后云海、四季花海、万亩竹林、杜鹃花海、野板栗花、梧桐花雨、荷花满塘、采春茶、打秋宴……

听,在这里有自然鸟鸣,生态烧烤、民俗演艺、乐队助兴、山野客家山歌、高山泳池。

修,安国书院、灵岩古寺、知行国际活动中心为载体,丫山的光明文化、乐山文化、运动文化、修行文化得以完美地彰显和弘扬,洗涤着心灵,净化着灵魂。

养,通过中医、西医、营养、运动、护理、心灵六个方面来完善传统医疗预防、保健、整顿、治疗、康复的五个环节,致力于打造全球顶级全龄化健康养生养老生态圈。

三是以丫山为代表,原生态、原生产、原生活等条件俱足的大余生态旅居资源非常符合“原乡梦、慢生活、大健康”发展主题,全力打造“国际候鸟旅养小城”,形成全域候鸟健康旅居产业的“大余模式”。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南,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居地,客家人是最典型的“候鸟”人群。赣南是千千万万海内外客家人寻找乡愁的大本营——候鸟原乡。

生态丫山,天赐良田,地蕴好水,山藏秀木,六大生态休闲立体农业基地绵延其间。丫山农人遵循时令,土法种养,绿色万物应季而生。除盐和酱油外,丫山所有食材均自给自足。

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与物流供应、营销网络等不断推动丫山生态农业向纵深拓展。

制造业,以木塑加工为例,大量使用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以竹、木加工尾料为原材的高新环保木塑建材造景。木塑具有防水、防虫、防腐、防火且可回收再塑形等特性。由此也促进了木塑制造业的大热。

现代服务业,丫山康养度假特色的形成刺激了与其紧密相关的酒店、餐饮及景点服务业的不断升级完善,自成一派。景区立足乡土,学习先进,引进外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培养了大批营销、客服、演艺、策划、宣传、金融、法务等术业专攻的人才为丫山大健康产业服务。

四、共筑一梦:政府、企业和百姓上下同心

作为江西省首个5A乡村旅游景区和大余县乡村振兴“领头雁”,丫山景区创业全程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立足大余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做足“山水”“人文”“乡愁”“养生”文章。坚持高标准规划,聘请多家国内顶级的设计团队,把大余全域当作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打造。注重融入山水印象、文化印象、老家印象、时光印象等“四种印象”。如,在景区中注重修复老房子、古建筑,再现犁田、踩高跷、打陀螺、唱山歌等故园记忆,重现弹棉花、爆米花、熬红糖等20余种古法、土法工艺,让游客回味生产队、大队部和公社食堂的集体生活,找回儿时味道,追忆昔日情愁。让浓浓的乡愁,唤起游客最真的共鸣;让每个景点,都成为一幅纯美的诗画,一个人文的依托,一个梦想的家园,一个财富的源泉。

丫山真正成功的秘诀就是它的组织模式。丫山乡村振兴的模式建立在组织模式基础之上,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真正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了。在大余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扶助下,丫山把农民组织起来,在不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重建了赣南民俗和乡村生活,做到了优质旅游资源共享,每个农民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解决了一个“空心村”如何吸引游客来的问题,最终形成了超级IP(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牌),而游客们来丫山买的恰好是真实的乡村生活和系列延伸。

五、利益一体:乡村振兴的主体就是村民

“无论怎么搞旅游,丫山的发展都不能和村民割裂。乡村振兴不是脱离原住村民的振兴,而是能让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唐向阳如此说。留住村里的人家,就留住了个性经营,保护了村庄的多元化。

在大余章源公司就业的600多个固定员工中,80%为本地人,其中有贫困户33名,仅2017年在开发丫山景区项目推进过程当中就新解决了附近500多农民就业,其中绝大部分都优先安排给了贫困乡亲。大余章源公司还通过丫山景区旅游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创造了近2000人的就业机会,解决了该镇村乃至周边闲散劳动力的就业安置,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创造了返乡就业的机会。此外,该公司每年还会提供岗位技能与职位素养方面的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的就业技能和个人素养。目前集团正开展每名员工必须掌握一门乐器的活动,不仅培养员工的艺术感,而且让员工找到归宿,愿意以丫山为家。在丫山最能体现这一愿望就是三级收益方案:

1.统筹民居。丫山租用或无偿改造装修村民的房子,村民可以在原地居住,也可以作为民宿来经营,房屋的产权归村民所有。

2.聘用村民。给付原住民租金,并为每户老人提供赡养补贴。有劳动能力的原住村民还可优先录用进入景区工作

3.统一管理。以“模块化经营,物业化管理”运作模式,在不同文化定位的乡村景点经营不同的生态产业。

在丫山,无论是土地流转、农房使用权还是劳动力、现金,都可以用来入股。去年村里300多名村民分得各类产业收益和股金红利450多万元。

六、论工巧一致:量身订制,人尽其才

“工”是指自然的造化和人性普遍需求;“巧”是指人类的思维、智慧。丫山景区除了上文我们已经表述过的规划、设计、产业等方面遵循自然个性外,还表现在景区用人和运营中。大余章源公司的做法是:量身订制,人尽其才。

在大余章源公司的员工里有两个人,一个是把“吃饭当歌唱”,一个是把“唱歌当饭吃”。

把“吃饭当歌唱”的人叫李秀娟。她曾学过裁缝,外出打工做过十二年裁缝。如果你来到丫山,见到九成山舍的制服及书院的夏装穿在姑娘、小伙们的身上显得十分优雅大气,别具丫山水灵山秀的韵味,你怎么也想不到这服装设计、裁做均出自李秀娟之手。

李秀娟也梦想过当厨师,现在她负责丫山整个餐饮部工作,她每天要处理的工作是:合理安排餐饮部员工的工作,保证餐饮部能自如接待好游客,既不出现人手短缺的紧张,也不出现人手过盛的闲散;主抓丫山所有菜品的开发,根据丫山生态农园出产果蔬禽鱼肉的食材明细,研发有创意、利养生的四季营养菜品;亲自调教后厨员工,培养擅调生态美味的厨师,为丫山的旅游事业储备中坚力量。

李秀娟还有一个“山歌皇后”的雅号,正所谓灵山秀水孕人杰,出生在丫山脚下,喝着丫山泉水长大的李秀娟天生就有一把好嗓子,一副好心肠,一双巧手,一个好体魄,人如其歌。听她的歌就有如人云游在丫山九曲十八弯的绿林山间,听山泉叮咚,聆竹海声涛,闻百花异香。来到丫山尝过丫山美食,如果没看过丫可喜艺术团表演,可能会终生遗憾。

把“唱歌当饭吃”的人叫罗名华。他出生于本地农村,从小爱唱山歌,爱拨弄乐器,他曾入艺校,拜名师,练就了一身吹、拉、弹、唱的过硬功底。从20岁那年起,罗名华开始辗转于广东各地的歌舞厅,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曲折的音乐寻梦之路。但在繁华都市难以形成个人特色。尤其,在那些只为买醉消遣的歌舞夜场,山歌这种表演形式更显得格格不入……知音难觅是一个音乐人最大的悲哀。

罗名华年近而立时回到大余以卖石灰膏、纸筋膏等建材维持生计。没有音乐的日子总让他有说不出的空虚与失落。他终究放不下心心念念的音乐梦想。

丫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也为本地百姓打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大量外出谋生的乡亲回流故土,在景区找到了创业、就业的归宿。罗名华家那破败的老屋也由丫山为他量身改成了丫山的乡村酒吧!他兴奋极了,加入了他向往已久的音乐梦场——丫山单车酒吧,与景区一起共谋幸福。

“……也曾背包闯天涯,也曾看过世上的繁华,那些纯洁的雪山……这些我都不曾遗忘,一个不出名的乡下……”丫山单车酒吧传来阵阵浅吟低唱的乡土民谣,附近的游客们不禁被这首悠扬的《来吧》吸引住,纷纷向酒吧靠拢。很快,这小小的乡间酒吧就成了激情无限的乡村音乐会现场。罗名华现在每天陶醉在仙境天成的山水里,纯粹地追逐他的音乐梦想,练声乐,谱新曲,填新词,参与丫山的民俗演艺……他的音乐生命在丫山乡土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七、家店一体:盘活资源将民房变成了“店”

乡村振兴不是原住村民消失的振兴,而是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和村民割裂,意味着古村没有了灵魂,也失去了乡村原本的味道。乡村旅游和老百姓的关联度超过其他产业。不像其他行业,围墙一隔就互不干涉。如村民不支持,企业生存都困难。但只要他们从发展中受益,就会从疑虑者、反对者变成拥护者、守卫者。

丫山的开发坚持了不和村民割裂,建立紧密和谐的村民、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利益联结的机制,这是乡村开发可持续推进的关键。对于丫山人来说丫山就是他们的家,而自己原来家的房屋则变成了店,家店则融为了一体。景区振兴不等于乡村振兴,资源盘活后的乡村终究还是要靠人来振兴。

“只要村民有意愿,我们就因户施策,提出一种开发合作模式。”唐向阳介绍说,由景区公司代建的新房,村民可回购经营,也可以交给公司经营;可以完全自主经营,也可以与公司合作经营,由公司提供客源,双方按比例分成。

丫山坝里和罗家背两个自然村,乡村游景区开发前,只有1栋砖混结构住房,其余均为土坯房,70%的房屋无人居住。

对农户的住房,有能力的村民可自行改造,没钱的村民也可交由企业代建,形成风格不一的民宿后,农户既可自己经营,也可以房入股交企业经营,使用权不变。

目前,丫山核心景区的41户村民的房屋有一半改造成民宿,150余间客房错落在半山腰,清晨薄雾环绕,鸟鸣其中。老村新貌不仅唤得村民回归,还引来大批粤港澳、浙闽等地的游客。丫山是大余旅游的响亮名片,2018年丫山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近10亿元的综合拉动效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商道一脉:以“康养+”为抓手,推动商业与文化交融

商业是一种艺术,演出是否精彩,不仅仅靠表演者水平的高低,也是表演人的内功及道德素质高低的体现。商业经营的是产品和服务,表现形式上是通过交易实现社会财富价值的增长和积累,但商业更多的时候则通过商业的活动,传递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人生大道。谓之商以载道。

在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同时,大余章源公司注重转变贫困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让贫困户既鼓了“钱袋”,更富了“脑袋”。坚持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周程理学、牡丹亭故事、阳明心学、千年驿道、南安九城、佛教等传统文化精髓,激发人文正能量,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立下“去穷志”。比如,把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典型故事搬上舞台,利用山歌、采茶舞、打春牛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节目,经常在景区景点表演,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正气,也不断提升农户的综合素养。在丫山,无论是参与其中的丫山人,还是游客,丝毫感觉不到这里的商业氛围,没有一点的铜臭味,这里有的是乡愁,是原生态,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回到家里的感觉。

丫山的康养综合体,将以“康养+”为抓手,推动商业行为与文化传承一体化,以运动、度假、休闲、观光、养老和培训跨界合作,形成可盈利业态。丫山核心景区所在的村庄曾经70%的农房常年无人居住,土地撂荒,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如今,超过一半的旧房改造成清新悠闲、风格不一的民宿。9个乡嫂唱着山歌叫卖当地的小吃,成了丫山一景“九回头”。乡土气息深厚的粮仓、酒吧等旅游元素搭载智能感应系统,风格迥异、干净透亮的乡村厕所也都成为看点。

产业发展让留下来的村民和返乡的年轻人成长为丫山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每留住一户村里人,就留住了一个个性化的经营元素,这才是村庄本来该有的样子。”

丫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中占了一定的地位,禅宗、理学等都产生于此,弘扬于此。周敦颐在大余创立《太极图说》,并授业程颐、程颢,形成周程理学,大余是理学(道学)发源地。此后在此地的安国书院讲学授课。景区内的灵岩寺自南唐时期始建,一直香火鼎盛。古往今来,许多名士高流如张九龄、周敦颐、张九成、游绍安、王奇、刘节、袁枚等,都慕名前来。据说王阳明在去世前曾来到丫山灵岩寺,返回码头当晚便于船中逝世。

大余章源公司目前正加大力度保护王阳明在丫山的文化足迹并合理开发,除将阳明文化融入丫山的诸多景点外,还将阳明文化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如:在办公区域开辟阳明文化专区,提供王阳明的著作给员工阅览;将阳明心学的“即心即理、正大光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先贤智慧植入到大余章源公司管理与提升的方方面面,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化每一位章源人,影响着每一个来到丫山的客人。

九、田园一体:丫山有条农商街

田指农业生产,园为公园,即把用于农业生产的田园,当观光农业与景观设计布局来做。

按照“原乡梦,慢生活,大健康”田园生活理念,构建“康养丫山”候鸟旅养生态全产业链。我们常说的田园风光,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成列的田垄整齐划一,垄上的蔬菜也如列队的士兵,给人“沙场秋点兵”的味道。瓜棚、老井等无不透露出自然的、原生态的美,田园如城市的公园,构成公园美景的不是无情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厦,而是一栋栋具有乡土气息的民舍。如果我们仔细游赏丫山景区,A哆水寨、A哆乡村、A哆森林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理念。

丫山有条农商街,这是丫山一道特殊的景观,这里说是街,其实就在田园中,由几栋原来的农舍改造而成的民宿,周边荷塘月色,街区瓜果飘香,民宿粉墙黛瓦,特色文化云集,客家竹木工手艺、书画艺术,农家茶叶、茶艺、乡村山货土特专卖等。以其中一栋“个个精舍”为例,其“个个”合起来即是“竹”的意思,上面几间为民宿,下面宽敞的大厅既是竹器展览销售厅,又是竹器加工展示间,一体多能。而游客可以欣赏竹器原生态加工工艺,也可以购买喜欢的产品。

十、文武一道:旅居产业与文化培训相容共生

“文”指文化培训、健康运营、心灵修养、拓展训练等,“武”这里是指商业经营。灵秀丫山,不仅适宜旅居康养,而且适宜孕育思想,适宜乡村人才培育与社会实践,推动旅居产业与文化培训相容共生。

丫山的雨后云海、四季花香、万亩竹海、卧龙峡谷、龙鼎湖、兰香谷、安国书院、丫山画院、千年古寺等提供了良好的培训道场;九成山舍、花海客栈、茶田民宿提供了天然的修养场所;幸福天路、天行健、森林栈道、A哆森林、立体运动乐园成为良好的康养运动场地;知行国际活动中心、致知厅、阳明厅成为禅宗理学、阳明心学最佳的载体。

2013年,丫山在卧龙谷高岭开辟出2万平方米地盘,复建起昔日的安国书院,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周程理学、阳明心学的学术至理,开展交流、教学、研修等工作。书院继承道学思想,为天下学者提供文化交流、艺术创作、论道研学、教育培训的平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十一、四海一家:走共创共享共赢之路

一个人人当家的机制,推动丫山最终成为一个“四海一家”的创客平台,大家打破固定的工资,走共创共享共赢之路。

丫山景区内及周边的旧宅、空房,由公司按标准资助进行装饰,景区提供设施,扶持贫困户经营农家旅馆、农家餐馆,直接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接待,农家屋改旅馆;结合土地确权、林地确权,引导缺乏劳力的贫困户流转田土、林地,贫困户增加收益;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蔬菜等农副产品。也就是说丫山是大家,居家是小家。

十二、今明一贯:明心明道明德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作为王阳明悟道处,丫山非山,丫山记录着人类追求光明的曲折过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丫山朝圣,知行合一,光明之路。

未来已来,丫山清晰给出了中国未来农业旅游、乡村振兴和旅居康养发展的样本。总结丫山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启示:

1.政策清明,政府的高效领导和引导。大余县委、县政府前瞻性建立协调机制,组织有关单位和领导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及时分解工作任务,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将丫山乡村旅游业建设成“创业最佳、服务最优、环境最美、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增长极。

2.规划明远,超前规划有序推进落实。通过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业培育创建,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推动技术标准应用,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将乡村旅游业创建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内部考核。

3.支持明确,用地与财政全力支持。首先是用地支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丫山建设用地纳入优先计划。统筹乡村旅游业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用于丫山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丫山的信贷支持力度。

4.人事明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增强幸福感。厨师、保安和服务员,转身登台表演就是吹拉弹唱的演员。这是丫山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度挖掘员工潜能,增强员工幸福感的一大特色。此外,乡土精英是成就丫山乡村旅游绵绵不绝的内生力量。

5.掌门人明鉴,项目创始人决定一个项目的高度、长度和黏度。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丫山项目创始人明若观火,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确保项目长久持续发展。

6.帮扶公明,确保乡村振兴一业兴带来万家旺。通过让农民找回产业与文化自信是乡村旅游的终极意义,走共建共享和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优选乡村振兴的落地方案,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产权瓶颈不能“等靠要”。

7.产权明晰,让乡村振兴走得更远。创新产权是乡村旅游包容发展的保障,产业融动是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关键,发展共享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

8.机制昌明,创造人人都是丫山主人的氛围。丫山是创意之山。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将丫山推向提升发展新高度。

十三、丫山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得以发展,传统意义上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纵观中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主要分类如下:

一是乌镇,属于历史文化依托型,走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古村古镇旅游是当前国内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也是乡村旅游体系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特点受到游客的喜爱。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作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

二是北京蟹岛,属于城市依托型,走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脱胎于“环城游憩带”理论。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托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在环城市区域已经发展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圈。北京蟹岛就是属于城市依托型的度假村,总占地3300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

三是婺源篁岭旅游特色小镇,属于田园景观型,走“花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休闲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花海经济这一旅游产品以其自身的独特性一跃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婺源篁岭旅游特色小镇以油菜花海著称于世,以其独一无二的“篁岭模式”倍受关注,有“最美乡村最美景致”之称。篁岭旅游特色小镇直接借助簇拥的千亩梯田打造四季花谷,其次篁岭突破季节限制,在千亩梯田上种植四季花卉,并以两个月为周期更换主题,营造花海景观、大地艺术。篁岭在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对村落周边的观光休闲体验产品做了整体的规划与开发。

四是长庚养生文化村,属于养老康乐型,走乡村旅居康养发展模式。长庚养生文化村位于台湾桃园龟山乡高速公路旁,占地一个山头约34公顷,环境优美。全村3600户,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长庚养生文化村发展模式特点:养老公寓的开发运营模式,配备养生养老的休闲生活设施,配备医院、健康等相关配套设施,健康服务内容。

十四、未来已来:丫山模式当下和未来的“三个注重”

农耕文化是中国的母文化,是产生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和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解决了一个“游”的问题,还与诸多问题相关联。以下是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立体规划,不断挖掘地域文化,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是注重整体提升,启动下一个十年的无工资创客平台布局,真正的关键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找到自己的发展的模式。

三是注重资本市场,走品牌输出、资本输出、整合旅游资源之路。

十五、结语:从乡村旅游到田园养生

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发展主体,它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可以综合解决“三农”问题,它的发展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中国正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打造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乡村振兴,旅游先行,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旅游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需要升级换代,从旅游到旅居,从观光到康养。

我们今天激动于对“丫山模式”的总结,也期盼着,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的伟大探索中,涌现更多具有草根特色、地方风格、中国气派和世界意义的新实践、新经验、新样本。

丫山,中国旅游4.0版本——健康旅居田园养生的引领者。我们坚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小A去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
旅游休闲发行名单
旅游小达人
旅游小达人
减法式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