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青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鲜亮的底色。高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最初阶段,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在学生心中“播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铸牢高中生理想信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频共振的价值追求。为给高中生打牢理论之基、深植信仰之根,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情理交融,用好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纵横贯通,种好理想信念教育责任田;内外联动,办好理想信念教育大课堂。
课堂是对高中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用足用好课堂,在方法上注重情理交融。
1.师生共情,在把握“思想起点”中说理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受到不同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因素等各方面影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起点”,这个“思想起点”也是铸牢学生理想信念的起点。教学的重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了解和厘清自己的思想初始状态及来源,根据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思想情况作出有效分析和鉴别,调整、修复已有观念或重新建构新的认知,在逐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学把握学生思想起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引导学生说出相关问题所涉及的关键词,学生提取的关键词往往是其对问题的原初理解;教师制作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和看法;学生在资料搜集作业中,往往会带着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有倾向性地筛选信息,教师可以据此来判断学生的思想起点,等等。把握的关键在于与学生“共情”。在交往平等、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合的情感场域中,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思想起点的来源、内容、价值和问题等,从而把握学生关切题,找准思想疑惑,精准施教,铺成学生从个体思想起点到理想信念的发展之路。
比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命题时,课前布置如下作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如果要查找相关数据和资料证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合理性,你会查找哪些方面的数据和资料?(3)请运用哲学知识解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合理性。(4)提出你的问题。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起点:绝大多数学生关注时政,能正确描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大部分学生通过找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我国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等数据来证实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合理性;学生在数据和资料搜集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如何看待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如何看待全国PM2.5浓度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有过较大的变化吗”“我国政府将如何致力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等等。
教学基于学生的思想起点,设计了以下教学问题:问题1,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过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如果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变化调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问题2,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并建立这些数据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之间的关联,思考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数据指标的变化。问题3,结合以上讨论,思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问题4,结合我国发展目标,谈谈自身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创设情境,在逻辑思辨中明理
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信”。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已逐渐成熟,只有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和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教学要创设情境,强化逻辑思辨,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在树立信仰的道路中拾阶而上。
有益于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的情境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其一,真实性。理论学习是为了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唯有发展了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之用和理论之美。
其二,思考性。真实的情境一定是富于思想张力的复杂情境,情境创设中需要蕴含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从多个视角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本质。
其三,开放性。当下的学生要应对的是来自开放社会和不确定未来的挑战,情境创设需要摈弃追求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当代中国正进行的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内容时,创设了以下四个情境:情境1,调查家庭生活支出情况,对比恩格尔系数变化,展示数据资料,找找生活水平和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情境2,阅读“历次党代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论述(节选)”资料,思考在这一历程中我们进行了哪些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又始终坚持了什么?情境3,结合历史知识以及党的历届领导人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谈谈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情境4,结合自身经验和搜集的资料,谈谈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何意见和建议?以上情境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内容及历程做深度思考。教学基于学生思想起点,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搜集、阅读,通过由低到高的认知目标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辩证评价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用历史的眼光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趋势,建立个人成长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联,逐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中生理想信念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纵向看,高中下接初中_上承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须进行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从横向看,高中学段各学科在价值引导上须与思想政治课同行,整体建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大中小学一体化,让各学段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融会贯通
对理想信念教育而言,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既是价值追求,也是贯彻实施的逻辑。上海从2005年起实施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德育整体设计,2013年以来又大力推进“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各学段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融会贯通。
高中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仅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要不断“瞻前”和“顾后”。大中小一体化在教学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立足整体、循序渐进。随着统编教材的推进,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已逐步建立起“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为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了内容基石。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大中小学进行整体设计,明确同一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及不同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关联性学习要求,还要关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形成互相支撑、互为因果、彼此验证、有效交叉的学段教学结构。思政课教学还要循序渐进,教师必须明确在每一个学段中理想信念教育要凸显和强化的内容,在逐渐复杂的情境中力促学生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逻辑关联,关注不同学段对同一学习要求的认知往返,进行必要的重复和合理的反复,以修复一些模糊和弱化的内容,强化和凸显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大中小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学段教学主体都应该思考如何选择和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以高中为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高中学段的思想政治课定性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凸显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活动体验,分析初高中学生不同的个体认知经验以及共同的认知,以此寻找适合高中学段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形成高中生对党的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其二,关注学段、螺旋上升。每个学段都有独特的教学内容,也有学生群体阶段性的特征,思政课教学关注学段特点,形成包括思维、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
比如,小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初识阶段,认知更偏重于对“是什么”和比较简单的“为什么”的认知,教学设计偏重于提供有助于小学生认知理想信念的学习资源和支架;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的萌生阶段,学生对“为什么”的认知逐步深化,但在学习参与方面更为内敛和谨慎,教学设计应偏重于提供有助于理想信念养成的榜样人物案例、具有两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等,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信仰的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日趋成熟、理想信念初步形成阶段,教师则应更多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片段式阅读理解、提供支撑学生辨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思维工具和思维方式等,带领学生初尝“信仰的味道”。比如,2018年12月笔者与上海一些大学、初中和小学的同行一起,围绕“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进行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小学讲规则意识,初中讲法律观念,高中讲宪法内容,大学讲法治精神,突出各学段重点,螺旋上升,使课堂教学更加聚焦、更有针对性。
2.关注学科德育,让各学科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同行
所有学科都有育人功能,理想信念教育并非思政一门课的事情,其他各学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比如,在讲“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命题时,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可以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主题进行联合备课和授课。
社会是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書,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铸牢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二课堂。
1.借力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锻造理想信念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更加贴近,教学需要打破课堂围墙,把讲台搬到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进而上升为理想信念。近年来,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调整了“指挥棒”,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校内外合力育人、开门办思政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些都给理想信念教育增添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撑。
比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组织学生去观摩市区人大会议、采访人大代表、模拟代表履职,实行学生与代表“结对”,协助人大代表做调查、写议案,以提升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又比如,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三大任务”,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组,研究能否把学校所在区域增设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态度。
2.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理想信念培育的良好氛围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养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高中生活多姿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共青团青年马克思工程相结合、与校园读书节中原著选读活动相结合、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在学生心灵埋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把知识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结合起来,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用马克思主义铸育学生心灵,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