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育人的综合、融通之美

2019-10-16 05:57陈小兵
人民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花儿校本课程体系

陈小兵

由学校文化特色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转身”

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校建校于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城郊接合部的鲜花种植区,花文化资源丰富。花文化是种花、养花实践活动和记录、品鉴花卉等精神活动的智慧结晶。由于多数学生为农转非家庭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大多是花农,他们虽然种花卖花,但只是以花谋生,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学校教育迫切需要借助“花”这个家长和孩子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传递积极文化,潜移默化地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学校与家庭协同,像种花养花一样共同教育好孩子,实现共同成长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重庆是山水相依、花团锦簇的美丽城市,学校也具有毗邻鲜花种植区的资源优势,但鲜花封闭种植和学校关门办学的思维方式,使得双方缺乏必要的联系。鲜花种植的独特资源不向学校开放,博大精深的花文化也未能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方有机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有效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也迫在眉睫。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花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功能,让“花文化”融入课程、走近师生、影响家长、服务社会。

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学校根据国家劳技课程要求,尝试开设了“小小花农”等校本课程。开设之初,受课程观念落后、教师素养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只散见于各学科,标签化、浅表化、碎片化倾向比较突出,育人效果不明显。“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校制宜,充分挖掘了师生耳濡目染的“花”的知识、价值和内涵,以极具包容性、地域性、创新性的课程形态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内容真实可信、融入真情实感、学生真学易懂的校本课程体系,带动了学校其他课程“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传统课程到校本课程的萌芽破冰期。1993年建校伊始,为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开展多层面劳技教育资源调查,发现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载体。学校走出单靠国家劳技教材开展教学的局限,尝试开发了校本课程,作为劳技教育的补充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虽然不成体系,但标志“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萌芽破冰。

第二阶段是从分类构建到主题建构。从《小小花农》校本课程开设受到启发,学校将构建“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2009年,学校制定了《“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2010年按照“一花一课、一课一体系”分类构建思路,开发了《花儿朵朵》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教育主题分散、内容单一等问题,2014年按照“花与生活”“花与科学”“花与艺术”“花与品格”主题建构思路,又开发了《花韵童年》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课程,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第三阶段是从学科整合到跨界融合。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本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为解决校本课程中家校结合不紧密、社区资源运用不广泛、学科整合不充分等问题,我们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七彩花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花韵”生态课堂模式研究》,推进“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推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跨界融合,基本构建起“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层级模型,为市内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以综合育人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上,我们坚持以“花文化”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活动目标,凝聚家庭、社区以花育人共识,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学科整合理念,开发学校、社区、社会的花文化资源,分层设计选题后确定了“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框架。

在课程理念上,“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承学校“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五全”课程观。在课程对象上,坚持面向每一朵“花蕾”的“全纳教育观”;在课程目标上,坚持精彩绽放、花样人生的“全人素养观”;在课程内容上,坚持面向花卉世界、真实生活的“全景资源观”;在课程实践上,坚持雨润蓓蕾、静待花开的“全程育人观”;在课程评价上,坚持争奇斗艳、各美其美的“全面评价观”。

按照国家提出的“深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立足学校实际,确立了“至善花儿”“至真花儿”“至美花儿”“至雅花儿”等四维度的“花韵”人格素养模型。

在实践形态上,“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分类形态、主题形态、跨界形态设计了三套“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三套课程体系由分散到集中、由简单到复杂,虽然是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但有效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不同层次教师、不同地域学校的需求(见图1)。

1.按分类形态设计《花儿朵朵》课程体系。我们遴选36种代表性花卉作为《花儿朵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资源。按照“一花一课、一课一体系”的编排模式建构课程内容,分年级按板块设计每一课内容。—二年级设“走进花吧”“多姿的我”“花海拾贝”三个内容板块;三四年级设“走进花吧”“聆听话语”“同花共长”三个内容板块;五六年级设“徜徉花海”“聆听花语”“与花相伴”三个内容板块。每一课都围绕一种花卉,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开发花文化资源,实现了由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型。

2.按主题形态设计《花韵童年》课程体系。《花韵童年》按低、中、高三段分“花与生活”“花与科学”“花与艺术”“花与品格”四个主题开发课程及校本材料,分别以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真、善、美、雅”为主题构建单元。由此构成“四至花兒”素养模型的课程支撑体系。

3.按跨界形态设计《七彩花园》课程体系。为落实课程标准各项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按跨界统整方式开发《七彩花园》课程体系。

例如,“诵读花园”类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品质。

“科学花园”类型:包括电脑制作、科创建模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观察、动手的能力。

“歌舞花园”类型:包括管乐、拉丁舞等课程,旨在综合训练学生的审美表演及展示能力。

“巧手花园”类型:包括创意手工、手工风车等课程,致力培养学生创意能力。

“运动花园”类型:包括少儿足球、趣味田径等课程,致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健康意识和健身技能。

“书画花园”类型:包括小小书法家、多彩绘画等课程,致力培养学生书画兴趣,发展学生书画特长。

“生活花园”类型:包括插花艺术、创意编织等活动项目,致力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涵养儒雅隋怀。

课程“脚手架”:“三环”教学模式、“四整合”策略与四维评价模型

在课程实施上,按照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突破以学校为固定教学地点的藩篱,融合课内课外,冲破教学单一教师的格局,创新“三环”教学模式,灵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我们坚持以学定教:采用“课内先学习——课外去实践——综合运用再提高”。坚持以课择教:采用“课外先学习——课内选择(教学资源或指导教师)实践——综合运用再提高”。坚持按需施教:采用“先课前学习—课内实践——综合运用再提高”。

例如设计《五月的康乃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花市观察康乃馨花朵结构,查阅资料了解康乃馨的知识及制作方法;课内教师传授绘画、捏制造型康乃馨技法后,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展示、交流康乃馨的绘画、手工及陶艺作品;课后进一步探究康乃馨鲜花瓶插、盆栽的科学技术以及体验康乃馨花送妈妈,康乃馨花茶献爸爸,康乃馨花膳敬爷爷奶奶的角色体验与感恩活动。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等特征,我们开辟了“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性学习课程、专题性学习课程、活动性学习课程、隐性课程整合的“四整合”实施途径:

1.学科性学习课程“渗透式”整合途径。从“花文化”中寻找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将之糅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空间。科学课程渗透花之“真”,思品课程渗透花之“善”,语文课程渗透花之“雅”,数学课程渗透花之“理”,体育课程渗透花之“健”,艺术课程渗透花之“趣”。

2.专题性学习课程“探究式”整合途径。把“花文化”内容按照小课题的形式进行设计,实现与学科专题学习的有机结合,开辟“探究式”整合途径。如以“探究菊文化”为专题,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按照提出问题——自由提问,再梳理探究主问题——君子为何愛菊;猜测结果——菊花姿容、抗压及栽培和药用价值;收集证据——分项目小组活动;检验结论,展示写菊之神、诵菊之诗、绘菊之美、制菊之巧、唱菊之歌、泡菊之香、烹菊之膳、命菊之名等作品的流程探究菊文化,从语文和科学的角度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3.活动性学习课程“体验式”整合途径。与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形成的“体验式”综合实践,按照“经历和体验——观察和反思一一形成概念和理论——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四种方式”帮助学生亲身体验来认识花卉世界:一是组织“山茶花”小干部培训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花儿职业体验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二是“校园花卉节”开展赏花、诵花、画花、插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三是举办“花儿科技节”,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小论文答辩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举办“花儿运动会”“花儿艺术节”,聚焦体艺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隐性课程“浸润式”整合途径。打造校园“花文化”环境,廊道美化设计营造花景,校训专栏设计散发花韵,办公场所设计彰显花品,围墙边坡设计栽种花树,休闲区域规划茶艺室品茗闻香,教室装饰设计凝聚花魂,时时洋溢花的品性,处处凸显花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个难题,为此我们构建了“四维度”评价模型。

该评价模型以建设小组学习共同体为重点,促进“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由“知晓水准”“理解水准”向“运用水准”“活动水准”转型,构建了横向四个表现维度、纵向四级表现水平的小组学习共同体表现性评价模型,既强调个人素质提升,又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结果按照表现水平分别授予“四星花儿组”(水平1)、“三星花儿组”(水平2)、“二星花儿组”(水平3)、“一星花儿组”(水平4)称号,同时记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见图2)。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渝北区花园小学校)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花儿校本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