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湉 吴洁
走进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的大门,扑入眼帘的是主楼墙面上的两行大字:入学一棵树,毕业一本书。
这是学校办学的具体要求。建校10年来,学校要求新生入学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学校“成长林”中栽种一棵树苗;毕业生离校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要求他们留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寒来暑往,幼苗已成林;秋去冬来,书香已充栋。
这又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一种隐喻。学校坐落于遐迩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华西村,“劳动”有着别样深切的意蕴。这里的人们,对于通过辛劳的汗水改天换地、摆脱贫穷落后有着难以磨灭的鲜活记忆;这里的人们,对于通过不懈的奋斗改变命运有着坚定执着的传承向往。因此,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马卡连柯语)。让学生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崇尚劳动、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追求。
在学校中央大道的两侧,整齐排列着一组组足印形状的“文化石”。上面镌刻了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中国历代农学家、医药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等的介绍。这是学校“劈动美德”教育的内容之一。
展开人类历史的宏大画卷,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将勤劳作为最宝贵的品格予以珍视,因此也衍生了许多传诵不衰的经典故事。学校将这些被赋予了伦理、道德、审美意义的历史积淀,纳入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楼的连廊中,学校精心设计了“循迹长廊”。数十个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华西村近60年的奋斗历程,用鲜活生动的村史回顾、诠释“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历史”的艰辛历程。
在华西村,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的先进人物就有3位,老书记吴仁宝更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另外,诸如闻名全国的“铁姑娘战斗队”成员、华西村创业的老英雄、华西村新一代创业领军人物以及各个行业的优秀代表等,学校都邀请他们与学生见面互动。抚今追昔,勉励寄语的过程中,现实的身边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力量。先进人物的口述言传,更是让孩子们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才是个人乃至民族持久發展最深层的力量之所在。
作为学校传统,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学校都举办“向普通劳动者致敬”的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华西社区各个行业的基层岗位、百姓家庭,采访了解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体会平凡工作背后的伟大、朴实生活背后的坚韧,讴歌他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人生态度。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崇尚的劳动是指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即便普通劳动者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作为,没有创造性的劳动成就,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值得尊重,勤勉向上的劳动生活就值得尊敬。
“以劳树德”是劳动教育首要的育人功能。针对鄙视劳动的不良倾向,营造崇尚劳动的学校文化,确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学校文化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功能。只有将这项铸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融汇到孩子的理想、道德、价值观中,才能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必须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明确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并着力实施了两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开发劳动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1)《劳动美德故事集》(第1册)面向小学1-3年级。内容主要是搜集整理了“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艺五种”“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远古传说以及历代先贤智者科学探索、能工巧匠劳动创造的人物故事,让散发着劳动精神光芒的神话传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不辍劳作的典范形象以及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劳动文明成果感染教育孩子。
(2)《劳动美德故事集》(第2册)面向小学4-6年级。内容主要是搜集整理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蛇口经济特区建设精神等相关的故事,告诉孩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领导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结果,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除了艰苦卓绝的辛勤劳动,别无他途。
(3)《劳动美德故事集》(第3册)面向初中7-9年级。内容主要是搜集整理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宁肯_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铁人”王进喜、“白衣圣人”吴登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吴仁宝等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学习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先锋。
(4)《劳动美德故事集》(第4册)面向职高学生。内容主要是搜集整理了华西村创业历程中的典型故事,唤起学生创业的意识,增强储备创业能力的紧迫感。
2.建构劳动教育现场体验教学体系
(1)劳动教育主题单元教学框架
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按照主题进行内容归类,以单元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以“单元任务单”的形式安排动脑、动嘴、动手的作业,并以“知识拓展”的方式链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扩展内容,如相关的人物记述、诗词歌赋、民间传说、家教家训、科学常识等,并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实施渠道。每个单元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整体感知”“系统探究”“任务整理”与“拓展实践”4个板块。
在单元整体推进过程中,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实现“以劳增智”的课程目标。
如在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单元时,在“整体感知”袁隆平先进事迹的基础上,“系统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以“查一查”的方式获取“关于杂交水稻和关于袁隆平”的更多信息;以“議—议”的方式对彼此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相互交流;“任务整理”时,引导学生以“想一想”“写一写”的方式形成自己感兴趣的探究热点。学生比较集中的关注点是我国的粮食安全、土地集约化使用、粮食节约与浪费现象等问题;“拓展实践”时,引导学生以“问一问”的方式到田间地头、农户村落调查访谈。学生比较集中的关注点是杂交水稻的品种特点、种植技术与产量、价格与市场等问题,还以“做一做”的方式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在学校“小农场”播种了杂交水稻,体验了从育苗插秧到脱粒品尝的全过程。
总之,通过说一说、查一查等知识获取活动,议一议、写一写等表达性活动,问一问、想一想等能力性活动,做一做、演一演等综合性情境互动活动,体现从认知到感悟、从体验到内化的教育过程。
(2)劳动教育现场学习课堂建设
劳动教育将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现场”,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现场教学”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课程目标,形成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成效。
我们关注劳动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作为学校传统,学校每年都举办“菊花展”。一开始,学校只是动员学生从家里拿,或者从亲朋好友处借,然后在学校集中摆放展示。现在,“菊花展”仍然年年举行,但每一盆菊花都是孩子们亲手栽种、精心养护的。展示时,数百盆不同品种的菊花以不同的摆放造型,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在多个“菊花展”奖项的竞争之余,美术教师会带着孩子写生摄影;语文教师会组织学生吟诗作文;生物教师会举行花卉种植专题讲座;数学教师会指导学生对评委打分、同学选票进行统计……
我们关注“以看为主”过渡到“以做为主”的学段特点。在占地十余亩的学校小农场,孩子们种植了小麦、水稻和四季果蔬,种植了桑树用于养蚕,种植了果树可供采摘。我们在设计与小农场相关的劳动教育项目时,拒绝片面理解“做中学”的做法,不搞每个年级或班级“承包”田块,强调要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逐步增加学生介入现场的比例和深度。1-3年级学生以“看”为主,如组织家长以“亲子活动”的方式参观小农场,辨识蔬菜瓜果,四季轮回;4-6年级学生“看做”结合,如参加辅助性劳动,记录植物生长数据;初中和职高学生以“做”为主,如参加无土育苗的研究,以及田问日常劳动与管理。
我们关注通过现场学习“活化”知识。现场学习给了孩子将抽象的知识还原为生活中现实模样的机会,提供了现场学习与教室学习有机结合的舞台。如在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拓展实践”板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数据统计分析、节能环保、外事礼仪、新闻报道、史料收集、气候观测等方面,都能够对应并强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只有在加强校内各项资源统筹的同时,积极贯通校外教育资源,才能够形成效益倍增的合力。
我们建立了特聘讲师制度。在华西村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在村内遴选了20多人担任劳动教育兼职讲师。这支队伍中有农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警务人员、酒店经理、环保监察人员、传媒从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既弥补了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短腿”,又与校内教师形成了专业能力的互补,还因此拓展了劳动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增加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实践的机会。
我们建立了“家长大学堂”。其中的一项内容是与家长定期交流,一方面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参加班级日常劳动(如值日卫生工作)、校园日常劳动(如食堂帮厨劳动)的情况,另一方面还以评选“家风家规优秀家庭”的形式,引导家长督促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我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教育价值。百年树人,探索实践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放眼劳动教育的国际实践经验,探索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续写更具学校特色、实践价值和育人成效的劳动教育新篇章。
(章滞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洁系华西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 任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