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楠
摘要: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来,各高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背景下,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我们作为高校美术工作者,应立足学院实际情况并充分挖掘美术专业特色,采用“思政+艺术”的跨界教学方式,将思政学习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以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课程为抓手,分别以国画、油画绘画形式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思政的角度对历史背景、创作理念、画面构图、技法运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和挖掘思政教育对历史题材创作因素的影响,达到美术专业性及思政教育无痕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题材;美术
自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中的第9条提到了“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因此我们作为一个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以中国近代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美术作品为例,对历史背景分析来欣赏党的光辉、优良传统和新中国成长脚步;对创作理念的分析来挖掘画面要表现的时代风云和民族精神;对画面构图的分析来认识创作在政治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处理;对绘画内容表现技法的解析来判断重大历史事件中主角的塑造方法。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方法,将思政教育和美术创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受到红色基因传播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双重熏陶。现在我们将研究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分为以下三个主题,并逐个进行分析。
一、革命历史篇
《毛主席在井冈山》是1977年由郑洪流创作的一幅油画。横348厘米,纵198厘米,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本幅画生动的再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作重要讲话的情景,我们可以根据生动的描绘去挖掘这段革命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政权和赤卫队,进行了武装斗争。
我们再通过一幅作品去解析画家在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时所使用的创作技法及画面构图要展示的政治意义。《开国大典》是1953年由董希文完成的有关党史的油画作品。作品尺寸为纵230cm,横405cm。画面描绘的是以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为背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刻,11位时任的中国领导入画,场面气势恢宏,尽显喜庆热烈的气氛。我们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以下三处:(1)按照现实状况,画面的右侧应该有一根柱子,可是,画家为展示开阔的场面,主观的将画面中的柱子去掉。呼应了开国大典展示的恢弘场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说:“柱子没画上去,在建筑学上是大错,但在绘画艺术上确是大成功。”(2)按照正常身材比例和视角,毛主席和身后的领导人的身高不会悬殊很大,但是画面将毛主席的身高描绘的比实际高了很多,意在画面中展示毛主席手持中央人民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庄重与伟岸,描绘的是一个精神的象征。(3)据说是董希文在处理国家领导人脚下的地毯质感时可谓是绞尽脑汁尝试很多办法,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将颜料中加以木屑,将地毯的质感与色彩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天安门前》是著名画家孙滋溪于1964年创作的新中国红色美术经典油画作品,当时他家离天安门很近,经常去那里散步,每次都能看到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在天安门前激动排着队等候拍照,每当摄影师按动快门时,他们发自内心流露出的兴奋与緊张充满了幸福感。他想:人们渴望在天安门前留念,对这儿的热爱正是深深体现着对新中国、对党、对领袖的热爱。正是这样来自生活的直接感触成为了孙滋溪创作《天安门前》创作理念,他想把这样一幅具有新时代意义的作品献给祖国,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
这些艺术作品都描述了建立新中国不同阶段的时代风云,从艺术和思政的角度去形象直观的挖掘其背后存在的革命历史。
二、民族精神篇
美术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下面我们以三幅绘画作品为对象,去挖掘它创作背后的历史背景、创作理念、画面构图和表现技法。
徐悲鸿先生曾经画过三幅《愚公移山》,都是创作在1940年前后抗战时期。当时正处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先生作此画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我国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着大家坚持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红旗渠》是龙瑞、王珂于2009年合作的作品,这幅场景壮阔的山水画作品选定“青年洞”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构图方面选用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和平远的透视角度,将多个场景汇集在一起,把水渠和太行山的特征集中起来,反映的更加全面和充分。沟壑纵横、高山耸立,成千上万的修渠大军来来往往,尽显热闹繁忙景象。太行山的险峻更是展现出林县人民开山造林的艰辛。
油画《出征》是王吉松2007年的作品,获“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画面采用竖构图,增强了向上延伸之感,弧形的隔离窗将画面一分为二,一边是时代梦想的实践者杨利伟,用庄严的军礼向党和人民做出保证;另一边是胡主席挥动着右手向航天员杨利伟致敬,胡主席身后的四名科技人员,他们代表着万千为我国航天事业辛勤付出的工作者,画家利用高大的玻璃将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融为一体,红色的地毯宣示着这一刻的庄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英雄烈士篇
在革命岁月的长河里,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促进世界的和平,无数的英雄前赴后继英勇献身,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上努力表现人民的价值引领,要求讴歌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塑造时代的典型,从而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提到著名油画家冯法祀创作的《刘胡兰》,相信很多人就想起了小学课本中的《刘胡兰》,这段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毛泽东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至今激励着我们。冯法祀在创作这幅画时花费了三年时间进行了资料和素材的收集,参加油画训练班期间完成了几十幅整体与局部的创作稿。在吸收了欧洲油画构思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分组造型的构图方式、大块面的笔触来塑造造型,展示出了众多人物形象和现场气氛的宏大。在当时中国油画创作中很少运用以外光写实色彩来描绘,而这幅画正体现了画家的开拓性,时至今日依然启迪后人。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将杂交水稻应用到生产上的科学家,享誉“杂交水稻之父”。他辛勤工作50多年所取得的成果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油画作品《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由画家焦小健于2009年创作完成的。作品在构图上将袁隆平安排在水稻种植田中,人物及身前身后的稻穗在画面中占比相当,使这幅画有了两个同等重要的主角。这样的构图理念是为了表达出被表现对象与农业种植的关系,全面的展示了袁隆平既是科学家又是种田人的双重身份。在色彩处理方面,画家以丰富的颜色来描绘画面的暗部,使其明暗对比强烈,使丰富的色彩明亮度为画面服务,最终呈现丰富且统一的视觉效果。艺术家用艺术手段再现时代人物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时代典型。
最后还有这样的一幅作品展示着我国英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那就是苗再新的《生命的支撑》。这幅画在艺术处理上将主题与背景拉出较大的距离,重点刻画救援这个主题,背景人物救援时的各种动态与画面主角的时间定格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着一种寓静于动的制约关联,从而让人物形象的动势更加鲜活。本幅画重点放在捕捉人物的精神境界,以画面的定格呈现出人物深沉、凝重的悲怆情境,从而在叙事中也体现了画面语言的张力。
四、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且具体阐述了九幅有代表性的国家重大题材美术作品的画面内容、历史背景、创作理念、技法运用等,从多个层面将思政教育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完善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模式通过介绍和阐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作用,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希望多方位的知识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备课和学习的趣味性,调动教师参加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